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粮食进一步发展
2010-08-15张奎夫汪德军巢起尧
张奎夫,汪德军,巢起尧
(1.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110015;2.沈阳市浑南新区管委会,沈阳110015)
1 粮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粮食发展现状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粮食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力的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由短缺到自给有余的历史跨越,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312.72万hm2,产量1 835.0万t,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3.0%和3.8%,居全国第14位和第12位。粮食单产5 868 kg/hm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6%。人均粮食占有量433.6 kg,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3%。目前全省粮食生产已形成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谷子、高粱、小麦、薯类和其他杂粮为辅的生产格局。从主要品种生产来看,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粮食品种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90%,产量约占全省粮食产量的93%。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近200万hm2,产量1 167.8万t,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63.9%和63.6%;水稻播种面积66.1万hm2,产量505.0万t,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21.1%和27.5%;大豆播种面积13万hm2,产量32.0万t,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4.2%和1.7%。
1.2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粮食生产取得巨大进展,但受自然条件、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①受自然条件限制,粮食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我省水资源短缺,耕地数量少,后备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迅速推进,建设用地与粮食生产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水与非农产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制约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从水资源短缺方面来看,辽宁是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41.8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11 m3,在国际标准起码需求线以下,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12,全省除东部山区外,大部分为贫水地区,亩均耕地水资源量仅547 m3;②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努力加强投入,但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除水稻产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粮食生产仍然“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不稳,粮食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2007年全省灌溉面积172.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 42.2%,有效灌溉面积14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③粮食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进程慢,比较效益低,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水资源不足,工农业争水问题突出的现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是目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主要任务。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2.1 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全省农田灌溉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48.8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49.9万hm2,实际灌面积115.7万hm2。其中,大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2.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近50万hm2,实际灌溉面积42.2万hm2;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93.2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00万hm2,实际灌面积73.5万hm2。以上存在的问题是:①农田灌溉设施老化失修。我省农田灌溉工程大多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经过30多年的运行,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损坏严重,影响农田灌溉规模。②小型水库病险库较多。全省848座小型水库中,有325座属于病险水库,占小型水库的38.3%,受降雨等自然条件影响,我省小型水库边修复边水毁的情况十分突出,每年汛期只能降低汛限水位或空库度汛,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实际灌溉面积只有设计灌溉面积的50%左右。③灌溉工程的配套率低。实际灌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74.4%。④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节水灌溉建设滞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2007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42.1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7.8%,综合平均渠系有效利用系数0.55左右,按农业用水90亿m3计算,约有40亿m3的水量损失在输配水过程中。
2.2 农田排涝工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辽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60%~70%,由于降水相对集中,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全省涝区耕地面积129.7万hm2,其中易涝耕地面积101.3万hm2,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量31.8%和24.8%。从农田排涝工程建设来看,全省各类排水泵站、排水闸2 391座,机排控制易涝耕地面积54.2万hm2,自排控制易涝耕地面积47万hm2。从农田排涝工程建设存在问题来看:①排水闸站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省现有的1 119座排水站中,完好运行的排水站只有176座,处于带病运行的三类站和无法运行的四类站455座,占全省排水站总数的40.7%,影响易涝耕地面积20.2万hm2;1 272座排水闸,整体完好的只有188座,完好率仅为14.78%,有严重缺陷的三类闸和无法运行的四类闸520座,影响易涝耕地面积1.9万hm2。②穿堤部位危及河道堤防安全。全省810处压力箱、穿堤涵中有164处严重损坏,极易造成堤防的渗漏、陶空、塌陷。1 110处出水池中有276处严重损坏或报废,坏损的排水闸普遍存在闸体渗径小、漏水、基础下沉等问题,对堤防安全运行威害更大。③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不全。全省涝区内需要配套农沟以上桥涵工程16.62万座,目前仍有8.53万座没有配套,占应配套数的51.3%,已配套的8.09万座工程中,损坏无法使用的有1.58万座,沟道内阻水、“卡脖子”工程多,农田排水不畅。
3 粮食发展思路与农田水利建设对策
3.1 粮食发展思路
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食品安全,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主要品种结构平衡,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按照国家要求,明确下一步辽宁粮食发展思路是:
3.1.1 指导思想
按照党和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要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后备资源,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食物有效供给,努力提高粮食商品量,为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3.1.2 原则
①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的原则。我省耕地资源少,人均耕地更少,要促进粮食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耕地占补平衡要求,保证耕地资源总量不减少,质量不减退,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坚持内涵挖潜为主的原则。我省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后备资源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决定了辽宁粮食生产必须走内涵挖潜为主的道路。③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要按照中央“十七大”提出的“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积极推广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等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化肥、农药、灌溉用水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确保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3.1.3 发展目标
根据辽宁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和潜力分析,到2020年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实现粮食增产30亿kg。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来看,配合其他措施,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6.7~133.3 hm2,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6.7~153.3 hm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6.7万hm2,确保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3.2 农田水利建设对策
目前我省年农业灌溉用水量90亿m3左右,其中:水稻灌溉用水量77.3亿m3,占农业灌溉用水量85.3%,一般旱田作物灌溉用水量为6.8亿m3,占农业灌溉用水量7.5%;菜田灌溉用水量6.6亿m3,占农业灌溉用水量的7.2%。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来看,我省水资源短缺,今后农业用水总量原则上不增加,扩大灌溉面积主要靠自身节水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排涝治理、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按照我省粮食发展思路,制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对策措施:
3.2.1 加强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
①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重点解决大中型灌区工程设施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等问题,到2020年恢复灌溉面积6.67万hm2,改善灌溉面积33.3万hm2。对此,需要更新、改造、续建、配套各类建筑物。②加强小型农业灌溉节水改造。2020年,全省要改造自流灌区水源枢纽工程941处,改造扬水泵站828座,新建小型水源塘坝671座,蓄水池(窖、柜)1172座,引水闸、坝535座,新建扬水泵站736座,新打机电井12 328眼,配套机电井18 177眼,配套和新建固定渠道26 314.5 km,固定管道12 900 km,田间建筑物71 360座,排涝闸2 559座,清淤土方7 355.14万m3。项目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46.7万hm2(含配套大中型灌区支渠以下节水改造33.3万hm2),新增灌溉面积15.3万hm2,按新增灌溉面积增产100 kg/hm2、改善灌溉面积增产60 kg/hm2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6.5亿kg(包括大中型灌区改善灌溉面积增产的3亿kg)。③加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改造。要尽快完成28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恢复兴利库容1.2亿m3,新增灌溉面积1.13万hm2,改善3.33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4亿kg。
3.2.2 加强农田排涝治理
尽快编制和完善全省涝区治理规划,加强排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排水闸站老化失修问题。对此,全省共需新建排水(灌)站57座、重建(改扩建)排水(灌)站109座,更新改造排水(灌)站344座,更新机泵1 306台套;重建排水闸92座,改扩建排水闸449座。配套斗沟以上排水桥涵20 480座,改扩建8 900座,排干清淤925条,长3 795 km,通过上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北部河谷涝区、绕辽浑涝区、浑太涝区、绕右涝区、盘锦涝区、营口涝区和凌下涝区治理标准达到10 a一遇治理标准,阜新涝区、东南沿海与山间零星涝区、西部沿海与山间零星涝区治理标准达到5 a一遇治理标准,改善易涝耕地面积39.2万hm2,确保粮食丰收。
3.2.3 加强农业抗旱基础设施建设
辽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大部分地区极易发生干旱,尤其是春旱较为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增收。对此,要加强农业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多年干旱发生情况,制定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省要建成各类抗旱工程5 900项,其中:新建拦蓄地表水工程及配套灌溉设施1 400处,新增抗旱浇灌面积4.6万hm2;新打各类抗旱井(包括机电井、深井、大口井、小井等)4 500眼,配套灌溉设施,新增抗旱浇灌面积2万hm2。通过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年增产粮食1亿kg。
3.2.4 继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
我省耕地资源短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耕地的产出率,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多年来,深入开展的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为改善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一段时期,要结合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小型农田灌溉的节水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溉水源工程建设以及涝区治理,继续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以奖代补”资金额度,全面推进全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到2020年实现新增农田灌溉面积23.3万hm2、改善灌溉面积50万hm2发展目标。
3.2.5 优化水资源区域配置
要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全省水资源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合理安排水利工程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部平原地区是我省工农业生产基地,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80%以上,是省内用水量最大,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对此,要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缓解水资源紧缺压力,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西北部地区降雨量少,水资源缺乏,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降低水土流失,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东部地区水资源量丰富,要加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东水西调”,缓解全省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要大力开展短、平、快的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层层拦截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增强抗旱能力。山丘区要充分利用山区优势,积极搞好蓄水池、小塘坝、小水库等工程建设,尤其是结合河道治理,修建闸坝,蓄水和防洪两不误。平原区则根据地下水资源的情况,重点搞好机电井建设以及拦河截潜工程,扩大灌溉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3.2.6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要将支渠以下水利设施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划归农户所有,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要积极组织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社(用水户协会),由用水合作社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养护、检查和水费征收,参与供用水管理。要加快水价改革,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要深化水费计收机制改革,大力推广“计量到斗渠口、价格到田头、统一票据、明码标价、开票到户”的“一票收费”制,逐步实行按方计量、按合同计收水费。
[1] 辽宁省农业区划办公室.辽宁农业区划[R].沈阳:辽宁省农业区划办公室,1989.
[2] 辽宁省水利厅.辽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R].沈阳:辽宁省水利厅,2005.
[3]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研究2006~2010年[R].沈阳: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