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
2010-08-15李智慧
卫 斌,李智慧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
卫 斌,李智慧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理念引入高校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意义。本文通过阐述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原则、实施策略和高校学生工作引进精细化管理的价值,从而说明用精细化管理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效率的必要性。
高校;精细化管理;学生工作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
精细化,顾名思义:就是追求“精”和“细”。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在古代就已经被重视。春秋时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提到:“天下大事作于细”,就阐明了要想做好大事,就需要先做好小事的道理。四书中的《中庸》也提到:“致广大而尽精微。”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在临终前教导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古籍名著《书·旅獒》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些都强调了要想做一个具有高尚德行的人,都要特别注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这与精细化管理中以精细管理促进人的发展理念息息相通。
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种理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泰勒的科学管理。泰勒1881年开始在钢铁厂作时间—动作研究。他将工人的动作分解为最基本的单元,然后进行观察、分析、改进。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进错误工作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中国企业管理的精细化起源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外企和外资产品涌进中国,对国内是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和威胁,国内许多企业开始痛定思痛,寻求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对于中国各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中国精细化管理第一人”汪中求教授认为:“我们是把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系统提出来的,我们设法使之与已知的一些科学管理理论接口,努力与我们过去粗放的管理相克,试图给出一些基本规则和操作思路。” “精”是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细”是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精细化管理就是系统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关键环节及其主要控制点的匹配性。换句话说,要想直面压力,要想获得发展,也应该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的理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数据化、精确性。精细化管理是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研究,来确定具体如何精确操作。管理数据化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目标。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不是粗放的管理模式可以创造出来的,而是要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实现。在企业管理上的每一个执行细节上都可以做到精确化、数据化,而这些资料可以成为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持续改进。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日文为 Kaizen)是一种管理技术,它起源于日本生产商对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以中层管理者和工人承诺其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和其他关键成功因素为根本。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追求永无止境,并且在企业流程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中得到体现;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流程是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3)以人为本。管理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全员参与的管理。管理的本质,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的过程。在一个企业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要实现最大的效益,就必须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4)强调创新。精细化管理本来就是管理思想的一种创新,它要求我们分析、改造企业流程,寻找出降耗增效的新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精细化管理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强调持续改进,而创新则是持续改进的永恒主题。
二、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原则
现代大学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是一种以精、细为代表的大学文化建设,以鼓励创新为核心的思想氛围;是一种建立在成本意识、节约意识基础上的管理理念。综观世界知名大学,他们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岁月的积淀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例如,牛津大学的质疑一切的学风;耶鲁大学的培养你的领袖气质;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在这些特色文化的浸润下,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而且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也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政策、办事方法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科学、完备的大学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以其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内涵,以及它所特有的注重细节、强调成本意识、鼓励创新、以人为本的本质特点,发挥着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的作用。事实表明,现代大学的精细化管理不是单纯的管理方式的改变,它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以精、细为代表的大学文化特色,其实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细化与延伸。
学校精细化管理应该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精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学校规范管理的科学提升的方式。因此,精细化管理内涵应包含:一是“精”,即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突出。学校工作开展的基础是要切合实际,要根据实际确定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重点工作重点做,才能把握住方向,才能立竿见影出效益。二是“细”,即学校管理工作的覆盖环节要全。需要法治,也需要人治,但最重要的是法治,只有具备了一套完整而又详尽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细”的另一方面含义是要“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才能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三是“化”,即学校管理工作要制度化,学校制度内化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重点强调把制度落实要到位并内化为自觉行动。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1)数据化原则。强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要求、用数据检验。(2)程序化原则。程序化管理是把工作事项或任务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作单元,将工作过程细化为工作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和优化。(3)操作性原则。其就是使制定的规则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要对实施过程要有措施进行监控。(4)标准化原则。其就是要统一学校中各类管理活动的标准,这是做到规范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保证,是实现操作性的前提条件。标准化体现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有利于克服管理的随意型和无序性,体现了“依法治校”的管理思想。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一)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是领导者
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从领导者做起,这是因为精细化管理是领导者的精细化,是各级管理者将自己的管理工作精细化,而不是下属的执行的精细化。下属工作不细,是因为领导者管理不细;下属执行不到位,是因为领导者管理不到位。
高校领导者除了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做好管理决策外,还要关注实际工作执行中的细节。领导者只有脚踏实地,积极了解并参与一些关键细节的执行,才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如果领导者没有持之以恒的“举轻若重”的观念,在一些细节的执行中做好细节的务实精神,就达不到“举重若轻”的境界。
领导者在自己率先垂范的领导过程中还要善于采用各种奖惩措施。从高校的实践看,奖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重奖轻惩”或“有奖无惩”的问题。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对那些不按标准办事、不遵守工作程序、执行不到位且造成不良后果的举动要敢于动用“惩治”的武器,这既是教育当事人,更是有利于精细化管理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加强培训工作,提升学习能力
实施精细化管理,其基础在于广大教职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指出:一个组织最终的竞争优势有赖于学习能力。高校要提升其竞争优势,必须提高其学习能力。强调学习对于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后者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规则意识较强、注重效率并具有执行力的人员素质基础之上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加强培训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对高校教职工的心态、能力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更多的是对教职员工的职业化要求,从而把对工作的要求更多地通过提高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固化到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之中。因此培训的着力点应是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职业人,通过教职员工的职业化来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此外,在培训中要注意培养教职员工的精细意识,要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对细节的重视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动力和在简单琐碎的工作中本身具有的内涵。一个人要能够在很凌乱的事件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认真分析,勇于行动,这样才会把所做的工作升华为成功。
(三) 要用创新精神指导精细化管理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在实施高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把规范性和创新性相结合。规范性方法、程序、步骤是基础,而创新性方法、技巧、手段是发展;规范性是精细化的表现形式,而创新性则是精细化的方向和动力。在精细化管理中体现创新性就要做到“于细微处见精神”,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四、高校学生工作引进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利于整合优质管理资源
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除了在教育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以来,更重要的是每一所学校都要通过抓管理抓改革促进学校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都能成为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关注学校人和物的每一个细节,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二)有利于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有所了解,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要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而且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又包含着许多细节,不能让一个方面受忽视。同时,中小学生的年龄小,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伤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特殊保护;特别在强调人本社会的今天,独生子女时代,中小学生的人身案例和成才需求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一个学生的背后有一群人在盯着,学校已成为焦点。如果不注意细节管理,万一在某个环节上出现疏漏,轻者影响几个家庭,重则影响社会稳定。显然,靠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已无法达到上述目标,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有利于学校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界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确立了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价值观上,改变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的教育宗旨。二是在人生观上,变革面向少数、造就精英为目标的观念,确立面向全体、为了全体、造就全体的观念。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三是在教育质量上,变革以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做法。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发展新知识能力。因此,要确立这些新观念,在实践中进行变革,培养合格学生,必须要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只有实行精细化管理,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促进和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
[1] 田海航,张霞. 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J]. 市场周刊,2004 ,(8).
[2] 李冬伟,李建良. 英国“真实与公允”观点及其发展的启示[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 , (12).
[3] 谢诗芬. 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辨析[J]. 财经论丛,2001,(1).
[4] 卢永华,杨晓军.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 会计研究,2000 ,(4).
[4] 杨鹰彪. 公允价值:一个孰是孰非的会计计量新属性[J]. 经济师,2002 , (7).
[5] 尹瑜. 从相关性和可靠性看公允价值[J]. 财会月刊,2004 ,(12).
[6] 孙菊生. FASB、IASC 和ASB 资产定义的比较研究[J]. 经济评论,2000 , (6).
G71
A
1008-7427(2010)01-0026-02
20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