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报刊新闻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2010-08-15陈芳蓉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陈芳蓉(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试论报刊新闻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陈芳蓉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语篇的含义依赖于语境,语境是翻译的基础。报刊新闻语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一般翻译语境的各个要素,同时还需注意它本身特有的新闻语境,因而语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分别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出发阐述报刊新闻翻译中语境意识的重要性。
语境;语境意识;报刊新闻翻译
一、语境意识在报刊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
语境是语言使用或者交际活动赖以生存的环境。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自然也无法脱离语境的制约作用。正如PeterNewm ark所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1](P113)语境为我们从整体上准确理解和传达语篇中的字、词、句等语言结构所表示的意义提供了依据。因此,在翻译中把握语境对译者来说十分重要。
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用词简洁、又追求新奇,译者往往需要认真考察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翻译;新闻的连续报道性又要求译者从整个新闻的大情境出发来进行翻译;另外,新闻报道的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处于两种言语社团中的文化碰撞比其他文体的翻译来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因此,要在翻译中处理好这些特点,新闻译者必须把语境意识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不仅要考虑到新闻语篇中字、词和句的上下文,即语言语境,还要从整个新闻事件、新闻背景,即情景语境,和它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文化语境等三方面出发,来妥善处理这些新闻信息。
(一)语言性语境意识
语言性语境指语言自身的环境,如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搭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上下文)等。[2]它在理解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语言语境对所有文体的翻译都具有制约作用,但新闻文体的特殊性更加突出了它在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
1.简单词切忌望文生义
新闻讲究时效性(tim eliness)和新鲜感(freshness),用词往往简练而生动,然而越是简单的词,就越会让译者掉以轻心。词虽简单,却不可望文生义,语境必须是翻译时考虑的重点。比如:
例1:W ater Found onMoon,Researchers Say
这是一则新闻标题,选自2009年11月13日的New York Tim es(《纽约时报》,讲的是关于月球上存在水的新闻。标题中一个简单的“say”是否直接译成:研究人员说月球上存在水?其实不然。由于新闻报道需要经常直率或含蓄地转述、援引新闻人物,或其他提供消息、发表意见的人士的谈话,新闻报刊会频频出现表示某某人“说(say)”的动词,[3](P15)而事实上不是所有的“say”都翻译成“说”。比如例1的标题就可译成“研究人员发现月球上存在水”,“say”译成“发现”才更符合这则新闻的语境。
除了这些容易望文生义的简单词以外,还有一些是词义较多,易让译者只关注单词而忽略搭配的词。试举一例:
例2:The second som ewhatparadoxical reason is that this billw ill have to be imp roved on after it is passed—especially when it com es to costs.Am erica’s health-care system is a nightm are of perverse incentives.
此例选自2010年3月18日的The Econom ist(《经济学人》杂志。内容涉及今年3月美国的医疗改革法案。句中的“perverse”一词有较多的意思,如“任性的,反常的,不合常理的”等。笔者在ECO中文论坛中看到的一篇译文就将上句译为:第二个原因有点自相矛盾,就是这个法案通过后必须不断地完善——尤其是在医疗费用方面,美国的医疗制度是一个充满任性动机的恶梦。”译者在这里只考虑到perverse的词义,却没有根据上下文,即这句话的语境去判断perverse与incentives的搭配。事实上,perverse incen2 tives这个搭配往往指“非正当的动机”或者“恶质的诱因”,而非“任性动机”。原文接下去提到美国医疗制度自身存在的导致医疗费用高昂的两个弊端,也恰恰应证了前句应翻译成“美国的医疗制度是一个充满非正当动机的噩梦。”
从上述例子中可见语言语境对原文理解的重要性。
2.紧扣上下文选择词义
新闻中用词范围广、新词层出不穷,在翻译中也是一个受语言语境制约的难点。译者在处理这类词时必须紧扣上下文进行理解,力求准确。如下例:
例3:Every daywe canw atch Ozzie and Harrietand Bea2 ver and the 1950s.They rep resenta certain so rtof comm unity. It isno longer a physical comm unity,really—it’s faceless sub2 urbia.
句中“faceless”一词有“无个性的,不知名的,无特性的”等意思。笔者因教授翻译专业“新闻翻译”课程,把此篇章作为练习布置给学生,学生习作中多把最后一句译为“一个毫无特性可言的边缘社会”。此译文中用“毫无特性”和“边缘社会”分别来译“faceless”和“subu rbia”两词,都犯了就词论词,不看上下文的毛病。事实上,原文中有两组明显的词汇衔接:“a physical community”和“faceless subur2 bia”,physical是物质的或实际意义上的意思,既然两者相对应,那么faceless就是非实际意义上的,即虚拟的。同理, suburbia也是comm unity的同义反复,词虽不同,但意义对应。因此,上例应译为:“它们代表了某种社区,且不再是实际意义上的社区,而是虚拟的。”
准确是新闻翻译的第一标准,译者必须紧扣上下文,树立语言方面的语境意识,才能有效地实现准确翻译。
(二)情景语境意识
“情景语境指语篇中某些上下文无法弄清楚的意思,需要参考使用语言时所发生的事件、参与者和时空方式等因素才能贯通起来。[4](P184)”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fo llow-up stories),它是一种针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追踪报道的形式。[5](P48)在这样的报道中,同一组连续报道的文章便构成了互为理解的语境。因此,对新闻翻译工作者来说,情景语境便主要是指由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构成的大情境,他们必须以此为前提来确定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翻译。例如:
例4:美国《新闻周刊》2004年5月31日(提前出版)一期中有一篇题为“The R ise and Fallof Chalabi:Bush’sM r. W rong”的文章。5月28日的《参考消息》把这一标题译为:“沙拉比的宦海沉浮——都是布什的错”。
把“Bush’sM r.W rong”理解为“都是布什的错”并不确切,这里的“w rong”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错误”。从“M r. W rong”的词义上来看,它是“M r.R ight”的反义词。“M r. R ight”一般指可以托付终身的男子,汉语多翻译成“如意郎君”、“白马王子”或“佳偶”。而“M r.W rong”则是指那些跟你无缘的男子、弃你而去的负心汉或怨偶等等。可见,这两个词都与婚姻或某种结合有关联。但是,知道了它的字面意思之后,译者还必须通过了解有关沙拉比的新闻事件来翻译这个标题。根据之前的新闻报道,沙拉比曾被布什视为可无条件支持的朋友或盟友,但就在本消息发布之时,他正因涉嫌向伊朗政府泄露秘密情报而受到美国的调查。沙拉比政治生涯的起落沉浮正是由以布什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决定的。因此,笔者认为这个标题应改译为:“沙拉比的宦海沉浮——皆因错与布什结盟友”。
一个看似简单的标题翻译,其中却包含了一条新闻的前前后后,由此可见情景语境意识在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
(三)文化语境意识
文化语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简而言之,文化语境即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包括当时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还可以包括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任何一个译者都无法回避文化背景的问题,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译者,文化语境意识可谓重中之重,这是由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一个新闻译者的业务水平不仅指外语水平和汉语水平,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国际知识。[6](P295)这就涉及到世界各国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小到某个人名和地名,无所不包。各国的国情也是千差万别,从行政区划到军衔,从选举法到货币,从历史地理到社会生活,五花八门。
举一个常见的“foreignm inister”为例,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译成“外交部长”。由于各国政体不同,美国的要翻译成“国务卿”,英国的要翻译成“外交大臣”,德国的是翻译成“外交部长”,但日本却需译成“外相”。这么一个简单的词翻译起来尚且如此复杂,可以想见文化背景知识在新闻翻译中的复杂性。
同时,新闻翻译中时时处处都会碰到貌似普通词的文化概念,一不留神就容易译错。如下例:
例5:The 1991 season boasted one religion-bashingmov2 ie after ano ther in w hich Ho llywood was able to demonstrate that itwas an equal-opportunity offender.
如若译者不留神,或对文化信息不敏感,下划线部分极易根据字面意思译成“同样犯罪”。实际上,英语中“an e2 qual-opportunity offender”这个表达是委婉语,也可以称为“an equal-opportunity racist”,主要是指美国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对任何其他种族或肤色都持极端歧视态度的现象。因此,译为“同样犯罪”就大错特错了,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语境,上句可译为:“1991年的电影档期排的全是一部又一部诋毁宗教的片子,好莱坞由此表明自己也是种族歧视者。”
报刊新闻翻译不但涉及新闻知识,而且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也格外重要。译者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一种双重的语境意识,以便在碰到文化语境问题时应付自如。
二、结 论
综上所述,语境在报刊新闻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译者的语境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翻译的准确性。新闻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文体,译者在考虑到一般翻译语境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报刊新闻体裁本身所特有的语境,尤其是涉及新闻背景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本文基于自身翻译实践对报刊新闻翻译中的语境意识作了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愿与读者商榷。
[1]Newm ark,P.App 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2]陈小慰.语境在语篇理解和翻译中的制约作用[J].福建外语,1994,(3):84~88.
[3]朱伊革.英语新闻词汇的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赵乾龙.新闻翻译杂谈[A].刘洪潮.怎样做新闻翻译[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94~205.
H 315.9
A
1006-5342(2010)08-0174-02
20102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