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治市区回族调查

2010-08-15王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西街回民长治市

王平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社科部,山西长治046000)

长治市区回族调查

王平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社科部,山西长治046000)

长治是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回族进入长治市区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他们由原来的程、马二姓,发展到了今天的约五十个姓氏;由原来的数十人、数百人,发展到了今天的数万人。本文对长治市区回族的迁入及其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回族;回民;始祖;清真寺

位于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市,是我国回民集中居住在汉族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长治市西街街道办事处位于长治市中心城区西部,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民众5.7万人,其中回族群众3万多人,是我省最大的回族群众聚集地,也是我市最大的回族群众聚集地。六百年前,回族的先民们迁居至此,与当地汉族居民和睦共处,共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然而,回族是怎样迁入长治市区并不断发展的?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长治市区回族始祖的迁入

1.迁入的原因

1368年明朝建立后,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巩固打下的江山。朱元璋在比较研究了历代的固国方案后,觉得汉代的分封方法对控制国家更为有效。他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于是在洪武三年(1370)开始了第一轮分封;洪武十一年(1378)春正月,进行了第二轮分封;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又进行了第三轮分封。共分封了24子和一个从孙。

《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记载:“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赐嘉名,以示传世久远。太祖有二十六子。懿文太子外,皇子楠未封。”《明史·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太祖诸子》记载:“沈简王模,太祖第二十一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永乐六年就藩潞州,宣德六年薨。”

光绪版的《长治县志》卷六记载:“沈简王模,太祖第二十一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永乐六年就藩潞州,宣德六年薨。性谨厚,严谕官校,无扰地方,城乡宁谧。”明万历版《潞安府志·卷二·建置·封建》记载:“沈国初封为简王,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一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以幼,未之国。”

这些史料说明:朱元璋为了稳固江山,对26个皇子中24个和一个从孙实行了分封。沈王朱模(1380-143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赵贵妃所生的第二十一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夏四月封于沈阳,称沈藩王,因为年幼而未就国。永乐六年(1408)改藩山西潞州仍称沈王。宣德六年(1432)薨,谥号“简”,故称沈简王朱模。

由于明初的分封,沈王朱模于永乐六年(1408年)率领着他的扈从及卫队,由南京来到他的封地潞州镇守,随他来的卫队中有回族将士,这些回族将士从而开启了长治回族的历史。

2.迁入的情况

(1)迁入的过程

作为沈简王朱模的扈从卫队扎根潞州,现在已无法详知当时这支卫队的确切人数。一种说法是当时在这支卫队中有百余人是回族人,连同家属约四五百人。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当时不可能有这么多回族人,这是根据现在对从南京迁来的回族后裔人数推断出来的。当然,初步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负责这支卫队的回族人,估计不止马招与程德两个人,起码有他们的家眷。这两种说法都肯定的是当时回族将士中只有马、程两个姓氏,两姓中又以马招、程德为当家人,被公认为长治回族的始祖。

根据《潞安府志》及马氏谱系考证:马招,来自南京水西门,在随驾驻守长治的卫队中官职最高。《中国回族大辞典》上说他“为官府侍卫要员”,肯定了马招“要员”的身份。

关于程德,《程氏家谱》记载:程氏始祖程德,来自南京的鼓楼底。对于他当时的身份,长治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程马二回回,腰里别铜锤锤”,说明他和马德一样应该是个军人。在《中国回族大辞典》中记载:“程德,明潞州人。善做官帽。手艺精巧,产品行销全国”。这一记录说明他来到潞州后,曾退出公职,转而经商。

(2)迁入后的安居情况

一种说法,从南京随沈王来到长治的四五百回回,他们来到潞州后就定居在了皇城(今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西边的“三道营”。“三道营”是铜锅街、南头街和营口街的合称。它以清真南寺为中心,南为南头街,北为营口街,东为铜锅街,形成丁字状。明朝时,该地有军营驻扎,故称"营",直到解放前夕仍称“西南营”。“三道营”是解放后人们对回民聚居区的称呼。该地原来居住着汉民,随着回民的逐步发展,再加上汉民与回民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等影响,一部分汉族被回族同化,皈依了伊斯兰教,另一部分汉族则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自动离开了“三道营”。

另一种说法:长治回族始祖马招与程德率部跟随沈王朱模来到潞州镇守,当时不一定带家眷,也许是后来才陆陆续续把家眷、亲属朋友等从南京迁来。马姓始祖马招率部到达潞州后,先是被安排驻扎在古城往东较远的禹泽三里三甲(现长治市区往东壶口一带),后来马招第六代长子马豪,才迁城里尊教一里五甲(现是否如今的三道营,有待考证),次子马裕家仍留在原处。后来次子马裕家才全部进城,至三道营。

程姓始祖程德随沈王来到潞州后,就居住在城里平政一里五甲(现上党门对面至十字街一带,即上西街),后扩大到平政一里六甲。前面已经提到,程德到潞州后,很可能从军旅中退职,留居城内,并率家人经商做起了生意。即便不是从他开始,最迟也是从第二代起程姓即卸去戎装。

从对回族宗族谱系调研考证的马明德先生的采访,以及对清真北寺、清真南寺的修建考察来看,第二种说法更为准确。因为清真南寺的位置是“三道营”的中心,如果第一种说法成立的话,根据回民围寺而居的特点,那清真南寺应该是建造最早的,然而情况却不然,最早的寺却是在远离皇城和三道营而靠近程氏家族及府衙的清真北寺。据家族谱系及碣碑记载:最早的清真北寺是始祖马招第六代后人——长子马豪牵头修建起来的,马家第八代马汝留又进一步扩建;而清真南寺则是在第十代的马贵带动下起造。

二、长治市区回族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长治市区回族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人口的扩大,其次是回民的不断迁入。

(1)人口的繁衍:从明初到长治解放时(1947年),长治回族(包括市、县)人口增至700余户3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回族人口为3998人;1968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为9330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为13786人。具体分布为:市区11674人,郊区430人,长治县349人,潞城127人,壶关501人,长子417人,黎城27人,襄垣112人,沁县19人,武乡20人,沁源85人,屯留25人。长治市区占整个长治回族人口的50﹪以上。到目前为止,长治回族人口达4万多,城区就有3万多。长治回族人口从解放初期(1947年)到1982年,35年间增长了四倍多;从1982年到2008年,16年间人口就增加了3倍。

据统计,长治市区现有3万多回民中,90﹪以上是南京程、马二姓的后裔。

(2)回族的不断迁入

自从南京程马二姓始祖迁入长治市区后,就不断有其它回族迁入。其中大规模迁入的主要还有两次:一次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一次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

根据《长治市民族宗教志》和回族老人的回忆:在清同治年间,西北穆斯林发动了大起义。起义最初发生在陕西,由阿訇洪兴等领导,历史上称为洪兴起义。起义以教坊作为组织形式,阿訇为各教坊首领,组成了十八大营。起义失败后,为了逃避官府抓捕,陕西回回流奔潞州,形成了长治的“陕西十回回”,即八家马姓和禹、穆各一姓。他们先是隐姓埋名定居在上西街朱家巷(即现在的长治市保安公司及西街政府所在地),几年后见风平浪静,为满足宗教生活需要便自筹银两建起了一座清真寺。八国联军华时,洋鬼子侵略到长治,一把火烧了他们建的那座清真寺。自此之后,他们恢复各家姓氏迁至下西街,与长治老回回们居住在一起。

19世纪60年代初,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思想,为加强“三线”建设,从京津内迁长治部分工厂,如回民化学厂、五四三厂、太行锯条厂、粮食机械厂等,有不少回族人随厂移居。

除上面提到的三次大规模迁移外,还有各种各样情况移居长治的。如来长治弘扬伊斯兰教的;抗战时期因受伤而不能随部队撤出的;来长治经商的等等。所以回族迁入长治市区的原因很多,而且很复杂。

2.发展的情况

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回族不断的迁入,使长治市区的回族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回族姓氏的增多

长治市区的回族姓氏除马、程二姓外,还有陈、李、王、张、赵、穆、禹、何、丁、沙、闪、铁、高、任、朱、金、万、关、范、米、白、苏、买、杨、戴、裴、常、魏、郭、回、曹、童、佟、蓝、麻、来、郝、卢、阎、孟、尹、吕、武、吴、翟、肖、贾等姓氏,他们有的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汉人皈信伊斯兰教后改变了族属关系。有的则是后来从外地迁入的。

如现有的马姓,大部分是明初从南京迁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回族起义失败后从陕西迁来的;河南迁来的;京、津随厂迁来的。

李姓,是除程、马二姓之外人数最多,时间最早的一姓。根据对李姓宗谱的考证,李姓一部分是清朝末年及民国年间皈信伊斯兰教的;一部分是由屯留县迁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壶关县黄野池迁来的。

现有的赵姓,一部分是当地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另一部分则是外地迁来的。一种说法是由陕西迁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河北迁来的。

现有的王姓,一支是从河南安阳迁来的;一支是在道光年间从河南沁阳县北路村迁来的。

现有的陈姓,一部分是由程而陈。据说在三百年前,也即程德第十一代时因家务纠纷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愤而改程为陈。一部分是从外地迁来的。

丁、闪、买、白等家族由河南博爱、沁阳等地迁来,时间应在百年上下。聚居于市区内上西街。

(2)居住区域的扩大

长治回族最集中的居住地是长治市西街。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旧城改造的需要,一批又一批回民从老宅中搬出,经政府批准,移居到了新的回民区。除原来的回民居住区三道营、西大街(包括上西街和下西街),参府街、水口、小北营、牛岭上,牛家圪道(现称和平西街)外,新组建的回民居住区主要有:南头社区的旧车站、凤凰嘴;长治轴承厂社区的附城街;瓦窑沟社区的瓦窑沟;铜锅街社区的天晚集;五一街社区的建丰小区、跃进车辆厂;西南城社区的西南城;火车站西南的垢北庄;五针路旁的米家庄等。

(3)清真寺数量的增多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随着回族人口的增多、地域的扩大,一座座新的清真寺建立起来了。据统计,长治市区现有伊斯兰清真寺14座(不包括清真女寺。一般来说,有男寺的地方就有女寺,只是女寺比起男寺来说规模小些,有些女寺比男寺建造时间晚些)。解放前四座,包括明朝时期修建的清真北寺、清真南寺;1928年修建的清真中寺;1944年修建的清真西寺。解放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族后短短的30多年里,修建起了十座清真寺。它们分别是:西南城寺、潞泽清真寺、建华清真寺、西南关清真寺、五一路清真寺、西关清真寺、五针路清真寺、北董清真寺、火车站清真寺、火车站清真寺等。

[1](明)张廷玉.二十五史·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2]马兰.守望故土[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长治市民族宗教志[M].中共长治市委统战部和长治市民族宗教事务处编印,1989.

[4]潞安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长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治市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6]杜善学.民族——长治[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D668

A

1006-5342(2010)11-0222-02

2010-09-03

猜你喜欢

西街回民长治市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门
长治市:开展病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
长治市财政局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党日活动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长治市助力淮海集团加快精企瘦身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