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现代社会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

2010-08-15孙永艳熊中宏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教化佛教人间

孙永艳,熊中宏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在现代社会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

孙永艳,熊中宏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现代社会;佛教;道德教化

一、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的契理与契机

佛教传入过程中,以小孝与大孝之论,弥合佛教出世主义、出世制度与儒家入世主张与伦理纲常的冲突,以此获得政府及社会大众的认可,特别是将三报论与中土报应论结合,以其相对圆融的三世二重理论,强调自我约束的自业自报理论弥补了中土报应论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了世人的道德自律性,也使更多的人因此接受佛教。佛教以此找到与中土文化契合的路径,在中土生根,成长壮大,并且成为劝善止恶的伦理教化工具。佛教中国化的代表禅宗更是将心外佛转化为心性佛,把无心无念的精神解脱转化为对实在的内心世界的追求,使佛教的修行与传统的修身养性一致,对社会起了重要的德化作用。由近代太虚大师所首倡,目前仍是海内外佛教发展主流的人间佛教同样承继这一传统,希用佛法来引导人类,净化社会,提升人格,建设人间净土。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它把宗教实践建立在道德实践基础上,以止恶修善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正是因其这一特质,外传佛教博得中国人的同情与认可,也是在这一点上,它积极的与传统文化相会通,相融合,逐渐完成中国化的过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也因此成为传统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从中土佛教自身发展的传统来看,佛教关注人生, “而以人生道德为进化的基础”,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并且能够根据时代所需,作出新的阐释,这是佛教与社会道德教化契合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的契理所在。

道德是维系社会安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良好的道德状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发展以良好道德状况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们日益成为物质的强者,精神的侏儒。人心变得空虚、自私、贪婪、欺诈,酗酒、吸毒、爱滋病、强奸、抢劫、暴力伤害、诈骗、自杀等道德败坏现象广泛存在。人们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健全宗教信仰,提升精神品格就显得迫切而重要。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的佛教应该承担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这是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的契机所在。

承继传统,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

二、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的路径

(一)结合时代需要,挖掘佛教道德理念的现代价值

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首先要在适应时代道德建设,融合时代先进思潮的前提下,具体针对时代弊病,时代所需,挖掘佛教道德理念的现代价值。

1.倡明因果报应,重塑公民内在道德机制,加强公民道德自律性

我国传统社会,道德是人们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之本,道德具有超越性和至上性,它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人的内在信仰,国人诚意正心,明因慎果,慎独自律,正是依此,我们这个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能够长期以来统一的、稳定的、有序的、和谐的存在。到了现代,我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无序状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信仰遭到严重冲击,道德内在机制几乎被摧毁了,道德的超越性和至上性失去了,人们也不在相信因果报应。现在人普遍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疯狂地赚钱,尽情的享乐,甚至认为诚实就是傻冒,作恶就是能干。由于这种心态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如肆无忌惮,胡作妄为的邪道。可见,道德建设固然是需要一个有效的外在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强化人们道德信念与道德自律性。佛教认为众生的生死轮回,善恶报应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召,主张自业自报,自做善恶自受苦乐,个人行为个人承担。佛教因果报应信仰是传统社会道德内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客观监督作用,而且更强调人们自己的内心约束,使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倡明因果报应,重塑公民内在道德机制,是当前道德建设的一块必不可少的基石,也是佛教改善世道人心的贡献所在。

印光大师曾屡次开示:“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世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印光法师文超》)

2.清除贪、嗔、痴三毒的佛教理念,是日渐被邪恶侵蚀的社会的强大解毒剂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但在这繁荣中有一股危险的暗流——信仰的失落,道德的沦丧。人们疯狂地赚钱,尽情的享乐,物质生活越来越舒适,而心灵越来越空虚、迷惘,品性越来越恶劣。这一切的症结就在于人们日趋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要解救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道德品性,须从根治这一病根着手,在这方面,佛教文化理念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佛教认为众生在贪、嗔、痴的驱使下,生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在六道中辗转轮回,无法达到完美至善的理想境界。它教导人们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忍辱心化解贪心、嗔心、痴心,明因慎果,断恶修善,如此必得善果,离苦得乐。佛教以简朴的物质消费作为生命存在的前提,更多关注精神与心灵的解脱,以完善道德人格,求证佛法为最大目标。在这一目标下,人们的物质享乐能得到合理的调节。佛教慈悲、平等、忍让等理念对日渐被邪恶侵蚀的社会的不啻为一强大解毒剂。

3.严守戒律,修善止恶,改善社会道德风气

严守戒律是佛教徒破除三毒,净业修行的必由之路。佛教主张净业行人应当修持三福,因佛教修学的次第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菩萨是由人修成的,成人是成佛的基础,所以其修持第一福就是世间福,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五戒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等)。戒律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在世俗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比世俗道德更超越、更严苛。为适应社会,佛教戒律常常与世俗道德相契合,如以孝为万行之首,以五戒会通五常等。在现代社会,修持世间福还应该融入了诚实守信、敬业乐群、遵纪守法等新的内涵。可见,佛教修行就是从修世间福、修五戒十善做起,要成佛首先要做好人。如果有更多的人修世间福、修五戒十善,做好人,那我们的社会道德风气将得到根本改善。

(二)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佛教作为宗教,决定着佛教的道德教化不可能等同于社会性的知识教化,具有独特性。它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佛得解脱的手段,它借此付予其神圣性,强化其约束力,另一方面,成佛得解脱才是它的最终目的,它的道德实践也只有建立在信仰的基石上才可能切实有效。对于佛教道德只是以理性实用的角度进行学术研究,对其道德理念只是理解和认可是不行的。只是一种理念,不能切实贯彻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也不具备神圣性与至上性。坚定的信仰是佛教对其信徒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将道德实践同至上的绝对的成佛解脱结合,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做人原则,其道德教化才可能有意义。如佛教个人行为个人承担,强化人们自己内心约束的道德自律性是以自业自报、自做善恶自受苦乐的信仰为条件的。没有对业报轮回、善恶报应的坚定信仰,也就不可能自觉自愿的去为自己修善除恶,积累功德。

因此,挖掘佛教道德理念的现实意义只是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必要前提,其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坚持人间佛教的发展方向,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

从中土佛教自身发展的传统来看,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希用佛法来引导人类,净化社会,提升人格,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正是对这一传统承继与发扬,是当前海内外佛教发展主流。我们应该坚持人间佛教的发展方向,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使佛教发展为正信的、团结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发挥有效的社会教化作用。

2.培养佛教人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

“法不自显,弘之在人”(《摩诃止观》卷五下),佛法能否兴盛,关键在于弘扬佛法的人。佛陀自身就是人格高尚、智慧圆满的觉者,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践行者,是万众景仰,的最光辉、最伟大的人生典范。纵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凡是佛教兴盛,有所作为的时代,都有一共同点,就是佛教人才济济,特别是都有一批高僧大德,他们都是学问渊博,人品高尚的人间楷模,都十分重视对弟子的人格教育与社会的道德风化教育,并有许多良好的方法,。培养佛教人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对于佛法的弘扬,佛教德化作用的加强都是至关重要的。

3.佛教信徒提高自身的信仰素质,把佛教的道德理念贯注在生活中,起心动念、举动言行都能做社会大众的表率

佛教信徒皈依三宝正信而提升品性生活,感化社会风气,以此作为其与现代处境契合的路径,才能使佛教与世俱进、与世俱显。佛教信徒要把佛法切实落实在生活上,上孝下慈,夫妻和睦,家庭美满,邻里和睦,爱岗敬业,公正无私、热爱国家、关心社会。佛教信徒要反躬自省,起心动念、举动言行是否能做社会大众的表率。《华严》末卷善才童子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菩萨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的行为模范,为世人做表范。

如此以来,佛教信仰更纯正,力量更强大,对社会的德化作用渐深渐广,同时又会扩大佛教的影响,带动佛教自身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1] 郭朋. 太虚思想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楼宇烈著. 朗宇法师主编. 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3] 陈永革. 论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与人间佛教思潮》[J]. 普门学报,21.

[4] 王丽心. 消费主义与佛教道德[J]. 澳门佛教,37.

Exerting Buddhism’s influence on moralization in modern society

SUN Yong-yan,XIONG Zhong-hong

Nowadays, China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lso obtains great increase in material.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cline in humanism and public morals. Thus, humanity and moralization become major concerns of modern society. Buddhism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tool of social moral education, and it concerns about life and takes moralization as the ladder of being holy. To exert Buddhism’s influence on humanity and moralization is the need for Buddhism to adapt itself and being beneficent to the society, and is also the need for Buddhism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and carry forward its doctrines. Based on Buddhism in modern sense of moral concepts, and by uniting millions of believers and strengthening Buddhists’ moral education, we can influence and improve the public’s morals.

modern society; Buddhism; moralization

B9

A

1008-7427(2010)03-0073-02

2009-12-24

作者孙永艳系南京工业大学公管学院社科系讲师,东南大学2008级伦理学博士。

猜你喜欢

教化佛教人间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春暖人间
佛教艺术
人间第一情
佛教艺术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