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礼貌原则下的表达特征
2010-08-15谢步群
谢步群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日语语言礼貌原则下的表达特征
谢步群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各种不同的语言在其特定文化背景下,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特征。直接影响到此特征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促使语言交流双方达成合作的基本“礼貌原则”。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礼貌规范也产生了各具特点的语言“礼貌原则”。那么,日本语的“礼貌原则”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此特点支配下日本语又有怎样的表达特征?文章把两者有机联系起来加以探讨研究,从而找出正确的日本语表达的基本规律。
日语;礼貌原则;表达特征
前 言
要有好的语言表达,首先表达的意义要明确,让他人能清楚地明白自己所陈述的事情。但是,如果把“明确”理解为不必修饰、直截了当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可能会达不到其语言意义的预期效果。例如,在日语课堂上学生希望老师重述一次时使用以下的表达:“先生、ちょっと聞き取れなかったんですが、もう一度話してください”,这样的表达虽然使用了礼貌的语言来表明自己希望老师再讲一次,但是在表达形式上略有欠佳之处。“聞き取れない”的原因不明,老师是否要负这个责任,老师听了会产生一种被责怪的感觉。“もう一度話してください”从语法角度看使用了敬语,礼貌上好像是无可非议,但是“请再讲一次”的表达形式没给老师留有不讲的余地,某种意义上有强制“命令”的味道。这样的表达方式自然会给对方留下不快的感觉。由此可见,学生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课堂的师生交流中显然欠妥。
语言行为不是说话人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与听话人有关的双方共同的行为,要使双方共同的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会话双方应互相合作,达成合作的双方须遵循其共同的“合作原则”。要达到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正常的语言表达中充分体现在“面子”概念的层面上,也就是说,相互之间须礼貌相待,并且须遵循其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礼貌的语言表达规律,才能达到其语义的预期效果。所谓的礼貌,并非使用礼貌用语就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亲近关系,而是要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才能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实际上是选择不同的“礼貌原则”。所谓“礼貌原则”是指在实际交际中,把礼貌信念及他人的信念表达提高到最大限度,而把有损于他人的信念表达减到最小限度。其主要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 ”、“谦逊准则 ”、“一致准则 ”、“同情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从而其产生的语言表达的“礼貌原则”也各有特点。
一 日本语表达方式的“礼貌”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礼仪之国,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礼仪规格复杂多样,交际中语言表达的礼貌细节更是令人叹止。日语由于其语言的阶级性而形成的敬体及敬语的表达体系庞大而复杂,而且表达形式由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形成了独特的礼貌表达特征。如果不了解或者不注意礼貌的日语表达方式,单从语法角度出发,满足于语言待遇上的日常礼貌用语的表达,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传达对对方的敬意。为了能使日语的语言交流得以更好地进行,在表达方式上应该遵循日语特有的“礼貌原则”。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日本人会话的许多语言特点,如日本人在陈述自己的意见时,即使持有明确的己见,也避免“それは正しいです”,“私の意見はこうです”等直接的表达方式,而采用“それは正しくありませんか”,“皆さんはそう思いませんか”等这种使用婉转措词的表达方式,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及发表意见的余地,显示出在听取对方反应后,再表示自己主张的一种姿态。也许有人认为日本人不明确说出自己的意见,语言行动缺乏主体性,但是这恰恰是希望通过与对方的合作进行谈话的态度的表现。如前面提到的学生对老师请求的例子,如果改为:“先生、ちょっと聞き漏れたんですが、もう一度話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那么,“聞き漏れた”表明了是由于自己的缘故需要老师再重复一次。“話してください”后面加上“ませんか”,意义在于自己希望老师再讲一次,同时也给老师留有可以不讲的余地,讲与不讲由老师来决定。这样的表达方式显得不把自己个人意志强施于人,让人更加容易接受。
日本人的民族文化产生的语言心理,使得日本人在语言行为中要考虑自己的语言不要给受事者心理上造成压力和不安,习惯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或客观的立场思考问题及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个性张扬及主观意志太强的直接表达方式。从“礼貌原则”的观点来看,这些语言的礼貌习惯,正构成了日本语表达方式上一般的“礼貌”特点。
二 日本语的礼貌表达特征
由上述基本的日语“礼貌”特点的支配,日本语的表达方式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表达特征。
(一 )化主为客
即使日本人抱有自己的主见及主张,语言表达方式也不把自己放在主位,而是以客位的态度来陈述,意在让主位的对方来裁定自己的意见及见解。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语言能减少与受事者的分歧,同时也把给受事者造成的压力及不安减到最小。
1.邀请、劝诱
当向他人发出邀请及劝诱时,日本语是以否定疑问的方式表达的。如:“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中文意思为“一起看电影好吗”。如果说成“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すか”,这样的表达在日语中就失去邀请及劝诱的意义了,只是问别人“你去看电影吗”。可能有这样提问:如果说“一緒に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すか”不是很明确吗?因为“一緒に”明显有表达出说话人要和对方一起看电影的意义,但是,这种表达方式在日语中显得说话人的意志过于强烈,没有给对方留有拒绝的余地,自己主位意识的表达会使受事者产生被强迫的感觉。从日语的语言习惯中,这种表达方式背离了其“礼貌原则”。但如用前者的否定疑问的表达方式,意为“不一起…吗”,表达出的语气是“我邀请你……”但你可以“不去”,给对方留有说“不”的余地,使对方没有被强迫的感觉。从而显示了表达的“得体”及愿意和对方保持“一致”的态度。
2.咨询
当询问他人某件事情时,日本语也是多用否定疑问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使对方产生好像有义务告诉自己的感觉。如丈夫对妻子说“おれの眼鏡、知らない?”,虽然在礼貌待遇上丈夫对妻子不必使用过多的礼貌用语,但在表达方式上施事与受事的主客关系须得体,避免产生无端给受事者强加责任的感觉。丈夫以客体的角度问“知らない?”的意思为“我想问,但不知道也没关系”,表明了对于“眼鏡”妻子是没有“知ている”的义务的态度,从而表达方式的“得体准则”得以实现。
3.判断
日本人在某件事情上已有自己明确的看法,也不会急于下结论。如避免使用“これはいい”、“これは正確だ”这样的表达。而是说“これはいいじゃないかなあ”、“皆さんはこれは正確だと思わない?”。虽然是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为了不要在他人面前显得武断,所以一般会站在客体的位置来陈述,给他人留有发表意见的余地,意在根据他人的意见再作结论。这也是日语表达“一致准则”的表现。
(二)化主观为客观
当日本人在讲述一件事情时,往往会站在客观角度来叙述,以客观事物现象为叙述对象,避免以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决策者为主语进行叙述,甚至在讲述自己的事情时也常常站在中立角度来叙述,尽量让事情显得客观现实,避免以自己的主观意见影响别人对事情的看法,让人对事情的形成有自然而然的感觉。尽量缩小自己的主观意见夸大客观现实的表达也就是“谦逊准则”在日语语言行为中的一种体现。要实现客观代替主观,在日语的表达中一般偏向于对受事者的表述,从而多使用自动词。由于自动词多为无意志动词,表达相对柔和,使受事者所发生的现象与状态显得自然而然。如果以施事者为主体,使用他动词,会显得施事者的个人主观意志过于强烈,这样就违背了日本人表达含蓄的语言心理和习惯。如以下的表达方式的转换:
A、私は就職先を決めました。
B、私は就職先が決まりました。
A、会議の資料をどこに回しましたか。
B、会議の資料はどこに回りましたか。
A、転勤して外国での生活を始めた。
B、転勤して外国での生活が始まった。
A、僕は4月から大学に入学することにしました。
B、僕は4月から大学に入学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A、努力して自由に英語が話せるようにしました。
B、努力して自由に英語が話せ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以上 A、B两种表达方式,A的表达方式使用了主观意志较强的他动词,在日本语中一般是被回避。而多被采用的是使用自动词的 B的表达方式,意在强调事情的自然而然的客观性。
(三)化主动为被动
主动句表达的是动作主体的主观意志性行为,表达方式上显得语气较强,而且容易夹杂叙述者的个人感情,从而对听者或读者对事情发展的看法有导向性作用。如果叙述者一开始就对事情的褒贬加以个人意见,可能会导致事情真实性的丧失,而且带有自己意见的表述,好像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有悖于日本语言表达的礼貌原则。但转换成为被动句之后,叙述重点随之转换为对动作行为与状态现象的描述,尽管主动表达与被动表达的语义在深层结构上一致,但经过载体转换后,句子也由主动向被动,然而,日本语的被动表达形式并非一概表述客体之间的被动关系,而且多用在表述主体面对自然、环境、事态等的形成趋势,本能地、自然而然地把所出现的情况以顺其自然而接受的心态来使用,从而体现出日本人语言表达上保留自己意见尊重他人意见的“谦逊准则”的语言态度。特别在新闻界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多采用客观性较强的被动表达方式。如以下A主动句向B被动句转换的表达。
A、日本国憲法を施行してから満三十年を経過した。
B、日本国憲法が施行されてから三十年を経過した。
A、今年度新設した大学や学部の中には、『国際』という言葉をつけたものが目立つそうである。
B、今年度新設された大学や学部の中には、『国際』という言葉をつけたものが目立つそうである。
A、労働者達は会社側に升給の要求を出した。
B、会社側は労働者達から升給するのを要求された。
A、皆は彼女の作った料理が好きだ。
B、彼女の作った料理は皆から好まれている。
A、その仕事を高橋さんに頼んだ。
B、高橋さんがその仕事を頼まれた。
A、その会社は小林さんを採用した。
B、小林さんはその会社に採用された。
(四)弱化使役句驱使功能
“使役”在概念上有着驱使他人动作行为的意义。当使用使役句时要特别注意礼貌的表达方式。由于使役句是极强的施动型表达,很容易给人造成高压驱使的感觉,这与日语的礼貌原则是相违背的。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是使役句的特点,我们在语言交流中应从语言的礼貌原则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弱化或者有效利用使役句的驱使功能。
1.利己使役
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使用使役句表达促使他人的行为,可称为“利己使役”。“利己使役”在某种意义上加大了自身对他人的威迫,减少了自身对他人服从。这样的表达方式显然与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背道而驰,也不适合日本语的语言习惯。所以,在日本语的褒义表达中一般尽量回避使用“利己使役”,尽量转换为被动或授受等表达方式,从而实现由驱使表达转化为请求、依赖、受惠等表达。
A、子供たちは父母にお菓子や玩具を買わせる。
B、父母は子供にお菓子や玩具をねだられる。
A、女房が夫にたばこをやめさせた。
B、夫は女房にたばこをやめさせられた。
A、花子に洗濯させた。
B、花子に洗濯してもらった。
A、日本の友人に論文を直させた。
B、日本の友人に論文を直してもらった。
2.利他使役
“使役”虽然在概念上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意志。但是,当“使役”的结果是使对方受益,可称为“利他使役”。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利他使役”,利用使役句的强烈感,充分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慷慨”及“赞扬”,在语言的礼貌准则上也不失为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例:
A、もう大人だから、自由にさせるか。(慷慨)
B、今度 美味 しいものを食 べさせるよ。(慷慨)
C、桜が美しい花を咲かせ、人々を楽しませる。(赞扬)
D、そのお婆さんは戦争で二人の息子を死なせた母だ。(赞扬)
3.逆使役
当表达希望对方同意自己做某事时,日语常用的是逆使役的表达方式。所谓的使役,就是本来属自己的意愿要做的事情,但出于表示“谦逊”的态度,不采用直接叙述自己的意愿的表达方式,而是利用使役和授受关系的结合,使使役逆向作用,从而表达出希望得到对方驱使自己去做某事的意愿。例:
A、先生、風邪ですから、休ませ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B、用事がありますから、ちょっと早引きさ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が…。
结 语
本文根据日本语“礼貌原则”的基本规律,对日本语的表达特征作了一般性的归类总结。由以上列举可见“以自然为主体、以他人为主位”的表达方式是日本语表达的一般特征。在语言表达中只有掌握其表达特征的基本规律,才能达成语言的较好的相互合作,语言的语义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1](日)久野暲 .日本文法研究[M].东京:大修书馆书店,1972.
[2]葛本仪 .语言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堀川直義 .説得力のある話し方[M].东京:岩波书店,1995.
H 36
A
1009-9743(2010)01-0027-04
2010-03-05
谢步群 (1962-),男,汉族,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