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

2010-08-15王亚玲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法国理论

王亚玲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文学研究

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
——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

王亚玲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方卫平是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界引起广泛关注。方卫平从儿童文学的学理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从本质、创作、构成、接受、批评等多维度阐释和把握了儿童文学的内涵;从中外儿童文学史论的角度着眼,修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法国儿童文学导论》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研究

“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和写作已经有25个年头了。儿童文学研究这个职业,给了我的人生和整个生活太多的馈赠和赐予,而我也在这条路上倾注了自己的生命和热情。如果说中年有一个人生驿站的话,那我希望这个驿站只是又一次出发前的一个小小的歇息场所。对于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我的学术之梦还没有止息。”

——方卫平

随着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批评也初具规模。然而,当今批评的主要关注点在作家作品的批评,对儿童文学研究者的批评——“批评的批评”研究则少有涉及。方卫平是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批评实践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方卫平儿童文学研究概述

方卫平1961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祖籍湖南省湘潭县,现工作于浙江师范大学。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界,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由两个个板块组成——关于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思考、对儿童文学史的关注和研究,著作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儿童文学接受之维》、《法国儿童文学导论》、《流浪与寻梦》、《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逃逸与守望》等儿童文学理论及批评方面的成果;与人合作主编的有《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儿童文学教程》等;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化》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编委;曾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0年11月,在为《流浪与寻梦》一书所写的“跋”中,方卫平曾谈到:“我有一个梦想:通过儿童文学的理论探寻,从一个方面承担起这一代人最终的文化使命。我相信,儿童文学研究就其内在的文化生命意蕴而言,是指向人类的精神的深处的——那里是我们精神的起点和归宿。”今天,他仍怀有这样的梦想,而且是作为当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界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者之一,积极承担起这一文化使命,共同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儿童文学的学理探索

儿童文学理论同成人文学一样,也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包括作者、受众、文体、题材、艺术风格、发展历史等内容,但却一直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儿童文学一直都是文学中的“弱势群体”,她的发生、发展、收获以及她的困惑都不会被太多的人所关注。然而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还有那么一批人在努力地进行儿童文学的理论探索,从事这一“寂寞的事业”,方卫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方卫平的儿童观

在阐述某一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时,方卫平首先以当时的社会儿童观为切入点。从他的理论批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方卫平是在全面考虑儿童的整体特征,如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发展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儿童的。

首先,从对古代“原人说”的研究中,方卫平认为儿童的思维和体制及其发展与原始人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主客体不分、“自我中心”思想、“泛灵论”、思维的具体直观性或形象性等。但同时,他又认为儿童并不能与原始人划等号,因为现代儿童拥有更发达的思维器官、生活在现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拥有更高的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这就决定了对待儿童不能像对待一张白纸一样,而要充分地尊重他们。

其次,方卫平认为儿童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着特殊的心理基础和审美接受能力,并有着鲜明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此外,他还认为儿童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并不是社会的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而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学内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映甚至参与着一定的社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流动与变迁。

(二)方卫平的儿童文学观

在充分尊重儿童这一观念的基础上,方卫平形成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观。首先是儿童文学发生发展论。“如果我们重复儿童文学是文学,儿童文学是语言艺术,那么我们可能什么也没说。”[1](P3)认识到儿童文学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方卫平从儿童文学理论的系统化方法和整个儿童文学活动系统两个方面确立了“童年”这一概念是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思考的出发点,也蕴含和提供了儿童文学研究的潜在的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他认为,童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现象、生命意义和重要的社会意义,正是它促成了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为儿童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使得人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或回顾或享受童年,在与童年的交流中品味生命,享受生命。他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陈伯吹先生的“童心”论——儿童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的童心。怀着怎样的童心,就持有怎样的童年观,同时也就拥有怎样的儿童文学观,这是方卫平对儿童文学理论逻辑起点的阐释。方卫平提出的对童年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把握,带给儿童文学研究乃至整个创作实践一种新的思路和深度。

其次是儿童文学本质论。在探讨儿童文学本质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方卫平在考察“儿童本体论”(或“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方向性”等论点的基础上,运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说揭示出了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决定自身合理存在的质的规定性”[2](P14),上述论点虽然有合理之处,但并不符合这种规定性。方卫平提高儿童文学接受者的地位,要求儿童文学作品要从伦理、知识、心理三个层次符合儿童的接受和欣赏要求,即儿童的认识结构;还要考虑到不同接受者——不同儿童——的接受水平,因为儿童文学还具有“阶段性特征”的特性。当然,上述论点主要针对的是儿童读者,那么对成人读者这样的特殊性还存在吗?当然。因为上文已经提到童年以及儿童文学对人们(包括儿童和成人)的意义,而且对儿童文学的阅读需要带着童心去阅读,既然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认识结构,儿童文学自然也会呈现或再现这样的特殊性。

在从宏观上把握了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后,方卫平又概括出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用这十个字归纳了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本质。然而这并不是说儿童文学的这些特质就完全不可能体现在成人文学中,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审美本质在有些时候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只是这些特质“在儿童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3](P62)。此外,方卫平认为儿童文学有着强烈的故事性特征,语言等要素也有独特的要求。

我们发现,在探讨儿童文学的本质与特性时,方卫平始终围绕着“儿童——儿童文学”这样一个逻辑关系而展开,非常注重从读者接受角度来关注儿童文学本身。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擅于运用最新文学理论进行儿童文学学术研究尝试,从一般性规律中总结出儿童文学的个性特征。

第三,儿童文学创作论。在儿童文学的创作论方面,时不时地出现这两种误区:作者犯了“自我中心主义”,作品过多地呈现出作者的自我意识,忽视了读者的感受,在接受中难以产生共鸣;作者过分地重视读者的存在,而忽视自身创作的感受与享受,为了创作而创作,这样的作品也很难让读者有真实的体验。方卫平认为,儿童文学是“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并提出以下重要的观点:成人读者和儿童读者是同时存在的;在创作与阅读中,作者与读者始终保持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姿态,同时也是读者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从“文化——审美经验”考察,文学能力有生理、心理、文化三个层面,文本有语言、语象、意味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从而决定读者有感官性、想象性、理解性三级位差的接受水平;等等。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与读者是同时存在、同等重要的,这两个世界需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方卫平也呼吁开展儿童文学的创作心理研究,更好地指导创作。

第四,儿童文学作品构成论。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卫平在《儿童文学教程》一书中有完整的阐释:儿童文学的体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儿童科学文艺、图画文学、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等,这些体裁包含着丰富的题材,各有不同的文体特征。

最后,儿童文学接受与批评论。上文已经提到过,方卫平非常注重从接受角度关注儿童文学问题,并有专著《儿童文学接受之维》。他认为,文学的接受能力有静态的结构还有动态的建构,这同样是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影响儿童读者接受能力的因素有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文化背景等。另外,方卫平还在这里引入了“场”的概念,特别关注了当代儿童文学的接受问题。

在批评论方面,方卫平认为,“健康的儿童文学批评应该是对儿童文学负责任的、坦诚的批评”、“是富有智慧和眼光的”、“是开放的、充满现场感和当代意识的”。[4](P8)可以说,方卫平以自己的理念和行动规定了作为一名批评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标准”。

方卫平在探讨儿童文学的理论问题时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不仅适用于儿童文学,还可以运用到整个文学或其他学科领域。在研究过程中,方卫平以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借鉴、吸收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提出了多种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新的概念与方法。他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不仅仅是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取得成果,同时也为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树立了典范。

三、儿童文学的史论研究

如果文学史是专门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那么儿童文学史就是研究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一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既需要尊重自己的历史传统,更要有一代人乃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才可能逐渐现出成效。”“对现实的批评,对未来的憧憬,都应该以历史的了解和尊重为基础。”[5](P5)怀着这样的观念,方卫平产生了对儿童文学史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

(一)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

提到方卫平1993年8月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语:“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部系统梳理和论述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的学术著作。”[6]“它第一次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以通史的方式纵向梳理了古往今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全部记忆和痕迹。”“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的学术著作。”[7]“他的批评史闪耀出来的历史之光,不仅属于历史,而且还将照耀未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历程。”[8]此外,作者自己也曾提到:“该书……与当时出版的另一些儿童文学史著作,如《中国童话史》、《外国童话史》等一起,显示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史研究逐渐细分化,儿童文学史学科建设逐渐厚实的发展趋向。[9](P6)”从这些评论文字中,我们感觉到这本著作的厚重,也感觉到它的开创意义和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第一,方卫平很好地论述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发生问题,尤其明晰了在史前期阶段儿童文学发生的种种现象。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因为“五四”之前中国儿童文学的痕迹实在是少之又少。方卫平也并未否定这种观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更准确地阐释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从“五四”前后逐渐走向自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之前,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未出现过儿童文学现象。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方卫平论述了虽然浅陋但确实存在的“荧惑星说”,介绍了杨慎、吕坤,还涉及到了郑旭旦的《天籁集》,等等。这样的论证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和批评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过程,方卫平认为这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即使是在朦胧的史前期、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和动荡的文革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步伐也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只是快与慢、繁荣与萧条的不同,因此就形成了这一发展进程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方卫平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也总结出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总特征:它是中华民族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了许多外来的理论成果;它的发展与创作实践相辅相成。[10](P20-24)方卫平这样的论述从纵、横两方面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理清了线索,翔实而又生动的论述也在读者的脑海中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发展图谱。

另外,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方卫平在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论述中所运用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体例。方卫平把中国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看成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力图在相应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联系中来描述和阐释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线索,以及这一历史线索中各个阶段和环节在整个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至于具体的批评家及其理论批评观,本书将视情况分别着重从批评史的角度予以评述和把握,而不是采用以专章专节分别讨论为主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式的叙述体例。”[11](P14)这样的叙述体例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线索和脉络。

第二,历史的原则和方法。方卫平认为从整体上把握和阐释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历史进程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具体的研究方法为: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12](P9)此外,在阐释的过程中,他还运用了横、纵两个方向比较的方法,如对两个辉煌时期——“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比较。

第三,在阐释的过程中,方卫平尤其重视对历史背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因素的把握,始终将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置于历史发展的大潮中,再从中提炼出规律和特点。如对古代传统文化背景的关注,对“五四”时期激进思想的把握,对新中国初期及“文革”时期社会特征的探究,对新时期各种现象的思考,等等。

(二)对国外儿童文学史的研究

方卫平对国外儿童文学史研究的主要成就是对法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法国文学一直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儿童文学领域,法国的儿童文学也曾是“文学童话的开创国和奠基国”[13],其中如《列那狐的故事》、《格里布尔奇遇记》、《海底两万里》、《苦儿流浪记》、《小王子》等,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不乏研究法国文学及其儿童文学的学者,早期的有胡愈之、郑振铎,当代的有柳鸣九、陈振尧、郑克鲁、张良春等人,而对法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方卫平则“当是全国深入研究的第一人”。[14]

方卫平对法国儿童文学的研究主要都收集在《法国儿童文学导论》这部专著中。书名虽为“导论”,但却是一部法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从方卫平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掌握法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史前期的法国儿童文学具有浓郁的民间传统文化色彩,它的生长土壤也是民间文学,表现出鲜明的非自觉性、“准文学性”等特点。同时也与法国其他文学一样经历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两个阶段;相对于史前期形态,17世纪的法国文学就进入自觉阶段了,拉封丹的寓言诗和贝洛在这一时期具有重要意义;18世纪,随着启蒙思潮和思想革命的发展,法国形成了近代的儿童观,卢梭的思想和创作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被方卫平称为“卢梭的世纪”;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法国生根发芽,促成了法国文学的高峰,与此同时,法国儿童文学也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体的儿童文学增强了它的艺术品性,涌现出了如《驴子的回忆》、《格里布尔奇遇记》、《海底两万里》、《苦儿流浪记》等旷世佳作,而且,拉马丁、雨果、法布尔、乔·治桑、大仲马、都德、左拉、法朗士等大文豪也参与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进入20世纪,法国儿童文学更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学风格,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这样大跨度的叙述中,方卫平并没有进行史料的堆砌,而是有开有合、有详有略地进行论述,我们不仅看到了重要的作家作品,也看到了一些与法国儿童文学有关联的细节。另外,在叙述的过程中,方卫平对一些作家作品也有自己精当的评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之前的看法加以补充: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发展史,也对法国儿童文学的名人名著进行了导读。

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一样,在研究法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同时,方卫平也注意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之下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对儿童观及儿童文学的影响,因为这些会赋予法国每一阶段的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色。在此基础上,方卫平不仅总结出法国每一阶段的儿童文学的阶段特征,也概括出了整个法国儿童文学发展中的共性特征。

除了对法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方卫平还注意到中、法两国儿童文学乃至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对两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与比较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纵观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研究,他对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他在当代儿童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与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以历史与当代双重的眼光来审视和关怀着儿童文学的成长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并影响了一代研究者。从他的研究中,透露出来的是他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和关切,是他所强调的文化责任与使命。

方卫平说:“永远不会变化的,则应该是我对单纯而又富饶的儿童文学、对独立而又纯粹的学术思考的迷恋和热爱。”[15](P7)我们相信,方卫平会继续心怀迷恋与热爱,在这片单纯而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取得更大的收获。

[1][2][3]方卫平.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第二卷[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

[4][5][9][10][11][12][15]方卫平.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第一卷[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

[6]赵岙村.《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给儿童文学理论发展把脉[N].中国教育报,2007-02-08(5).

[7]王金禾.试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术价值[J].咸宁师专学报,2001,(4).

[8]黄云生.历史提供了今天,今天塑造着未来——读方卫平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J].浙江社会科学,1994(5).

[13]胡愈之.东方杂志,1912,18(12).

[14]谭旭东.法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新视角——谈方卫平《法国儿童文学导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9).

Fang Weiping's Theoretical Study on Children Literature

Wang Yaling

Fang Weiping is one of the leaders in the domain of contemporary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ory research.His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ory research arouses the widespread interest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fundamental research.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utilization of literature theory research method,attempts to conform Fang Weiping's achievement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hildren's literature,comb his viewpoints,and appraise his achievements in contemporary children's literature.At the same time,it intends to explicit the posi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grasp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enhance the training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guide the criticism practice.

Fang Weiping;children's literature;theoretical study

I18

A

1673-1573(2010)01-0055-05

2009-12-28

王亚玲(1985-),女,回族,新疆和硕人,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学 诗

责任校对:武占江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法国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法国(三)
法国(一)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