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审计工作预警机制的初步构想
2010-08-15王天佑陕西西安长安区61068部队陕西西安710100
○王天佑(陕西西安长安区61068部队 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建立审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审计预警机制就是指国家各级审计部门为使监督对象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其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和危机进行处理和作出反应,而制定的相关制度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的统称。审计部门通过构建预警体系和运用预警原理与方法,能够实时监测被审计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的运行数据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在危机和风险显现之初就将其消除,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确保经济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
1、建立审计预警机制是保障经济工作运行安全的需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活动日趋频繁,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运行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如决策失误造成的安全威胁、制度缺陷造成的安全威胁、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安全威胁等,仅靠各级审计部门的事后监督和惩处已不能很好地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完成。
2、建立审计预警机制是健全经济管理制度的需要。审计是一项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其建设性作用体现在能够从体制和制度上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经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前,审计其作用往往是事后的,这固然对于健全制度、提高效益、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和浪费是十分重要的,但新的形势下,经济安全要求在事前就能够合理预计可能出现的后果并及时堵塞制度上的漏洞,使违法违规行为没有空子可钻。要做到这一点,审计部门就必须要建立实时监测预警机制,根据相关监控指标的异常变动迅速发出警报,适时提出建议,将经济事故化解于无形之中。
3、建立审计预警机制是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审计强调的是主动防御、实时监督,审计工作的好坏不再以查出多少问题、发现多少违法违规行为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审计部门无所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审计工作应当成为经济运行安全的保障与预防体系,起到“警报器”的作用,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在问题扩大后才将其暴露出来,这时,损失已经造成,一切都于事无补。因此,必须要建立审计预警机制,前移审计关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审计预警机制的构成
审计预警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预警的主体和客体、预警指标及其临界值、预警等级、监测与预警系统等四个方面,即由预警主体运用预警指标来对预警客体的有关经济数据的变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指标变动超出临界值范围的经济事项根据其程度不同发出相应等级的警报,使上级决策机关和相关单位能够及时掌握信息,迅速作出反应。
1、审计预警的主体和客体。审计预警的主体是各级审计部门,由其来负责确定预警对象,设定预警指标及其临界值,划分预警等级,建立监测预警系统,选派人员具体实施等。在预警监测机制的建立及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应当取得决策机关的大力支持和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审计预警的客体也可称为预警的对象,即向谁发出预警信号。一般来讲,审计预警的对象与审计监督的对象是一致的,各级审计部门应当把预警作为监督的一部分,通过对监督对象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监测,发现异常波动和潜在风险,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监督对象。
2、审计预警指标及其临界值。预警指标是指能够反映预警对象各项经济活动有关数据增减变动情况并据以判断其是否正常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预警指标,我们可以把抽象的经济活动量化成具体的数值,一个完整的预警指标体系可以综合反映某一单位或部门相关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是实施预警的前提和基础。预警指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反映资金运行状况的指标和反映资产运行状况的指标两类,按照部门可分为反映财务、物资、卫生等管理状况的指标。临界值是指反映各项预警指标变动的正常与非正常状态之间界限的数值,它是判断经济运行是否良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经济活动运行的各项指标都有一个正常的区间范围,超出了该区间则表明出现异常状况,需要审计部门具体加以分析和判断,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决定是否发出预报。因此,临界值往往也有一个上限和下限,高于上限或者低于下限都被认为是不安全的。
3、审计预警等级。预警等级是根据指标值超出临界值的程度来划分的,一般可分为零、轻、中、重四个等级,不同的预警等级所需采取的对策是不同的,零表明没有险情,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轻度表明出现了一些不良征兆和苗头,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适当关注;中度表明问题的征兆已经十分明显,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以防范;重度则表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已经逐步变为现实,并将严重影响有关军事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迅速采取得力措施加以制止和纠正。
4、审计监测预警系统。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审计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测量指标及其正常波动范围,我们就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事项进行实时监测和快速预警。审计监测预警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即实时监测系统和智能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系统即是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实现数据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审计部门通过专门的监测系统对相关单位的各类经济活动数据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加工,生成相应的指标,这样审计部门就可以此来掌握部门、单位的资金运动及人员的经济活动数据,并从中发现或揭露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起到防范作用。智能预警系统即是通过为每个监测指标预设报警程序,自动对实时监测系统传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与系统中原有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一旦指标值超出了临界范围,就可以特殊形式(不同警度对应不同的报警信号)主动向审计人员发出提示,帮助审计人员发现潜在的问题,起到对经济活动的预警作用。
三、审计预警机制的运作过程
预警的基本要求就是及时、准确,要能在危机发生之前就预见到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防范或避免其发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遵循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按照一定的逻辑过程来实施。审计预警就是要监控各项经济活动指标的异常波动和变化,即发现警情;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即寻找警源;未来将如何发展,即分析警兆;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程度如何,即预报警度。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发出明确的预警信号。
一是发现警情。发现警情是实施预警的出发点,当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异常波动时,就表明出现了警情,需要发出警报。经济活动中的警情是从预警的角度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出现的相关问题的客观描述,主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预警指标来反映。当各项指标值均处于正常波动范围之内时,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转正常,如果指标值达到或超过了临界值,就是出现了警情,应当迅速对有关情况进行追踪分析,以判断其影响程度和范围。
二是寻找警源。发现警情只是预警的第一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它并判断是否会对相关单位和部门利益造成损害,还必须要了解其是如何出现的,即发生警情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活动指标的异常波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的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有的是内部因素引起的,我们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其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从警源的生成机制上看,可以分为两种:即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内生警源是根源于经济内部影响因素的警源,警情的出现是由经济运动的内部矛盾决定的,对这样的警情我们应从被审计单位内部着手,通过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制定规章等来加以解决。外生警源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这时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有时虽然指标值超出了正常范围,但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有的指标标准已不能准确反映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状况,需要随之作出调整,因此仍可认为是正常的。
三是分析警兆。危机的出现一般都会有一个过程,警源是其出现的原因和萌芽,决定了其发生和发展,警情是其具体外在表现,警兆则是那些预示着警情的发生、发展、出现和消亡的征兆。分析警兆是审计预警的关键环节,它是判断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影响深度和影响范围的重要标志。任何危机在出现之前总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征兆或蛛丝马迹,越早地掌握它,我们就能越早地发现危险、确定警情,从而尽早发出警报,为被审计单位处置警情争取时间,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是预报警度。警度就是被审计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与其正常状态的偏离程度,通常可用警情指标和警兆指标的数量界限来划分。为了提高预报警度的准确性,可将其按照程度的不同划分为零、轻、中、重四个等级,同时也将警情指标和警兆指标划分为相应的数量区间,分别对应于相应的警度级别。指标数值落入哪一个警度区间,就代表危机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分析和确定警情指标域值和警兆指标域值的过程,就是寻找警情指标、警兆指标与警度级别对应关系的过程,是预报警度的前提,这一对应关系直接影响到预警的准确性。确立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警情指标和警兆指标的数量变化来推断危机的可能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及时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