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效果分析
2010-08-15韩银娥
○韩银娥
(肇庆行政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20)
马克思认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种生产过程,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样,也需要投入,也有产出;不同的是消费作为“生产”其投入和产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物质资料生产所需的投入和产出;这种“投入”和“产出”是指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和劳务,取得的一定的成果,即人们的体力、智力的恢复和发展,人本身的再生产。其生产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Q=f(a、b、c…n)。Q表示消费产出,a、b、c等表示消费的投入,可以是消费实物量,也可以是价值量,也可以是时间。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到消费目的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消费的经济成果,即消费取得的成果(消费产出)与消费支出(消费投入)的比值。按照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即追求消费效果最大化,即如何在现有的消费投入下取得最大的消费经济效果。
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从1957-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的统计数据看,全国居民人均货币消费水平由102元上升175元,实际年均消费水平增长不足2%,增长极其缓慢。由于消费资源的配置主要由计划进行,城镇居民主要实行供给制,农村居民则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因此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很小,导致消费超稳定性。加上平均主义和计划票据供应,城乡居民在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劳务方面的消费都是同一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才真正构成经济的运行。但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却以生产-消费为两个主要环节,特别在农村,分配和交换微乎其微。加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当时来讲在全国范围还不发达,人们的收入也不高,因此自给或半自给性的消费习惯很自然地占主导地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本无法发挥或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度的。消费的经济效果根本无从体现,所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微乎其微。
国际分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生产并且出口自己在生产中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自己在生产中具有较小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样两国都可以在贸易中获得利益。这种分工理论如果用在两个消费者个体之间来解释,就是个体把自己不擅长的分工让给其他擅长的人来做,自己买现成品满足消费,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最擅长的分工中,其他消费者也会购买你的现成品。这样一来,自己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也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经济的高效率运行,但自给自足的传统消费却抑制了消费的这种社会特性。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能够为自己取得的东西提供等价物的人才是真正的需求者,真正的消费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9页)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居民离一个真正的消费者还尚有距离。
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没有消费需要,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而不能实现资金的周转和社会再生产;没有消费需要,也就不可能不断创造出生产的观念对象,生产就发展不了。综观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者说了算”(或称“生产者主权”)的体制,该体制下的消费者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一方面生产消费品的经营者只遵从计划当局与上级主管机构的指令,对消费者的意愿一般很少考虑,即使考虑也难周全;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又称“资源约束型经济”),消费品供应不足,消费者选择余地极小。所以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我们都是在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吃饭问题。居民对社会的需求仅仅表现在吃上面。消费需求长期不旺、市场持续疲软,市场容量一再制约经济增长,进而制约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1、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通过精辟论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消费需求提供的市场空间,能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消费需求的波动又是经济周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滞缓因素。对消费需求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反周期手段。保持消费需求于适当的规模和适当的增长速度,是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旺盛的消费需求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经济学家关于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传递机制进行了长期持续不断的关注和研究,在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中,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带动消费需求增加,同时也导致消费结构改变,从而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看,消费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美国则更高。我国近年来在60%以下,全社会消费增长偏冷,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下降)。从各需求要素对GDP的贡献率比较来考察可以看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贡献率远远超过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投资需求不过是消费需求的一种引致需求,受消费需求制约。而所谓净出口其实质则是来自国外部门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
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在力和伸缩性,需求的这种潜在力和伸缩性大大提高和增强了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典型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干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美国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有效需求的潜在数量和力量已积累到相当大的数额和程度。当需求的潜在力积累和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它的性质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相对稳定转变为具有很强和很大的伸缩性。加上科学技术的介入,因此消费在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体现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两种结果。
2、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消费的多重叠加效果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从认识市场经济到建立市场经济和完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由于我国尚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处理不当,它的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出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更为复杂和多变,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中互相交错,相互叠加。
(1)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固有惯性桎梏束缚消费的经济效果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作为分水岭,从这个时期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和探索阶段,开始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尚处于摸索过程,加上旧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导致的经济波动使得人们才重新思考和重视由于需求不旺造成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1998年经济波动和2008年世界性金融海啸引发的国内经济波动,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波动的影响,尤其90年代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居民消费占社会总消费的绝大部分,因此居民消费的波动必然引起社会总消费的波动。居民消费波动成为影响社会总消费波动的主要因素,而居民消费波动本身又受居民个人收入增长波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居民消费倾向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通过影响居民消费波动来影响社会总消费波动以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波动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尽管国家宏观调控一再强调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然而政策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后果。
(2)当前中国消费群及其消费心理的多样性相互叠加束缚消费的经济效果
中国居民传统的收入消费理念是历来崇尚过分节俭,过于偏好储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启动的力度,根本上取决于收入增长率。广大居民的生活起居是受消费理念影响和支配的。尽管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外来思想不断的碰撞中国人民的固有传统消费观念,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中国仍然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过分节俭必然产生闲置或浪费——本该用于消费的没有消费或被错误地用于生产,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外部不经济: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却并非消费大国。而且中国消费群体存在多样性,而真正的庞大的消费主体多属于低端消费。专家分析,由于中国贫富分化过于严重,主流消费群体非常贫穷,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预测,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却与中国的富豪群体人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相关报告,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极端富有者,追求畸形的高消费,而庞大的低收入者,则是一种大面积的低端消费。再加上中国人从众跟风的消费习惯影响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中国人是越涨价,越抢购,越跌价越惜购。食品如此,房子如此。这种购买错位违反了市场经济下价格机制对需求调节的规律,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正常功能,同时市场的过分波动及急剧起落又易拉大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差异与矛盾,削弱消费模式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从而影响了消费的经济效果。
(3)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抑制了国民的整体消费层次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为此,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称为世界的一个模式或范例,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所受到的根本约束。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到来的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因此倍受关注的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普遍实行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财富的创造主要依靠大量资源的投入。而这种投入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无疑造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能,导致经济增长的低效率,老百姓并没有获得多少财富,再加上现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费用大幅度提高,所有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最终削弱了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进而削弱了消费的经济效果。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的平等性、选择性、自主性、开放型是经济体制的基本根源,它使消费者由传统的被动的消费变成主动选择的消费,把行政手段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消费变成普通居民广泛参与的消费,因此在此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以需求导向型带动经济发展为目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长远考虑。
[1]张晓宏:再论中国传统消费模式的弊端[J].经济科学,2001(2).
[2]柴泳、杨伯华:西方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3]尹世杰:中国消费模式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4]江勇:宏观经济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5]罗小憨、吴亚娟、李明东: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6]牛宝德: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DB/OL].中州学刊,论文网,http://www.lw23.com,2001.
[7]王青: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江西社会科学,2004(8).
[8]季明:中国打造世界经济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200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