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中的消费问题分析

2010-08-15张怀强海军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033

当代经济 2010年21期
关键词:出口消费经济

○梁 新 张怀强 (海军工程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33)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中的消费问题分析

○梁 新 张怀强 (海军工程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33)

我国要实现经济转型,关键一点是扩大内需,以市场来引领经济发展。本文从出口和投资持续增长并未带动居民消费的有效增加入手,深入分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并就如何振兴国内消费提出建议,为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与调控提供参考。

经济发展方式 消费 市场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左右的增长趋势,GDP从1979年的3605.6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9年的340507亿元人民币(初步核实数据)。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仍为9.1%,能保持如此高的经济增长率确实值得欣慰。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在此次复苏过程中一直未能解决的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时刻,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擎”,如何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保持我国经济发展潜力与活力,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命运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消费需求不足

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主要还是靠投资来刺激经济,投资刺激虽然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绝对不是最好选择。例如,政府大力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包括投资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由于中国投资占比本来就过大,如果继续增加投资,会使得经济越来越不平衡,因此政策一定要向消费倾斜,才能彻底走出低谷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整体转型的关键时刻,对于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各界、各流派的观点非常一致,但对于造成当前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却千差万别,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倾向是“过度的依靠出口和投资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首先必须界定清楚消费、可支配收入与储蓄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认为,由于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美德,是造成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的原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最根本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的家庭储蓄率占整个社会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下降的,1996年超过30%,至2000年时下降到25%左右,此后一直维持在该水平。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九五”初是20%,“九五”末只有15%,到“十五”末也只有16%,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然而,与消费对应的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水平之一。我们必须看到,储蓄率之所以高并不是因为一般家庭的储蓄率高,而是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太高。那么国有企业的投资动力和实力从何而来?长期以来,为保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管是从利率,还是能源、土地和各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我国的投资成本一直非常低,并且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利润不需要分红,不需要交给政府和家庭,资金成本几乎为零,甚至是负的(如果计划指标未能完成将被收回),这样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源被用于投资,造成一方面是大量的低效或无效投资,另一方面是欠缺居民的消费需求。所以,我们要分析消费不足,关键就是厘清“在出口和投资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带动居民消费的有效增加?”

二、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1、我国商品出口的“实际价值剩余”不足

出口对于消费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出口的分析往往还是采用一般的企业产品利润的分析方法,运用的是“利润总额”、“利润率”、“附加值”等概念。但由于出口商品属于限制流通商品,不能自由交换,受相关国家政策、政治关系等非市场因素影响,价格、成本等因素发生扭曲,使用完全市场化的概念分析会掩盖其内在的实质。“实际价值剩余”是指在出口商品收入中扣除必要实际支出后的价值剩余,其中,必要实际支出包括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设备折旧、资本以及劳动力达到正常生存状态的必须支出等全部消耗。

目前,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按照汇率折算后的“名义利润率”一般都不超过5%,其“实际价值剩余”会更低,甚至部分会处于负水平,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整个扭曲的价格体系。第一,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不管是资本利率,还是能源、土地和资源各地方政府都有各种优惠政策,这部分成本支出不是其真实价值的体现,出口产品也享受了这些低资源价格的“国民待遇”,因此出口产品这部分实际支出会高于会计统计的名义支出。第二,我国的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水平偏低,特别是低技术含量的一线工人,我国出口产品的劳务支出在整个成本支出中的比例较大,而其名义利润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工人的低工资来实现的,这些工人的工资水平基本达不到国内对应地区的正常生存状态的必须支出水平。第三,我国的部分产品出口鼓励政策更是掩盖了其应有的成本支出。虽然我国出口产品的总额很大,但这些出口产品的“实际价值剩余”严重不足,因此其对国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以及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2、投资“乘数效应”不足

从目前投资项目的结构来看,我国以基础建设、产能建设为主。基础类项目一般建设周期长、时效性差,对于新需求的创造能力明显偏弱;而产能投资现在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以及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这部分本来就是开工不足,新投资形成的产能产出效益低。据报道,我国国有企业的产出占全国总产出的1/4到1/3,但是其得到的资金却占全国的75%以上。投资效益的低下,造成投资创造财富的“乘数效益”明显不足,因此,我国虽然投资增长幅度快,但其对消费需求的创造能力明显不足。

3、财富增长的“收入效应”有限

在同样的社会财富增长幅度下,不同的社会分配制度会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个人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从1998年的53.4%下降为2007年的39.7%,而政府所得占比由13.14%提高为14.16%,企业所得占比由18.99%提高为31.29%。而发达国家在同等收入水平时,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大约为50%左右,我国低10个百分点,比当前发达国家低30个百分点,比其他国家低15—20个百分点。从收入分配最终结果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最终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1978—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2%和7.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比经济增长慢2.6个和2.7个百分点。这从基尼系数可以得到明显的体现。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80年代为0.21—0.27,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0.48。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在同等条件下,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成反比。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使新增的财富更多的进入了富人的口袋,但收入越高,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而且在这部分人收入增加带来的消费中,国内不能生产的比例较大,新增财富创造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国家财富增长对消费促进的“收入效应”非常有限。

4、资产类价格上涨不合理,降低了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

我国前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出口导向型战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外汇,而且有效缓解了资源不断投入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所带来的需求问题,使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通过廉价商品出口的方式释放,使经济发展得以维持。当然,出口导向型战略成功的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外汇储备问题。为保证中国出口产品适当的竞争力来维持发展的持续,中央银行必须大量购进外汇,必然导致货币投放量的增加。过量的货币必须找到出口,当进入资产领域后,在“示范效应”的引导下,更多的资金进入资产领域,使资产类价格飞涨。同时由于宏观经济走势的不明朗、小额资金投资渠道有限以及实体产业风险加大,促使原来应该进入实体或消费的资金近入资产领域,出现众多“省吃俭用买股票(房产)”的现象。资产类价格上涨不合理,改变居民预期,降低了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

当然还有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也影响了有效需求的形成,如老百姓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一些人有钱也不敢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失业也就成了老百姓最大的生存心理危机,这就导致在职职工收入增长时,仍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同时,近年来高起的房价、虚高的药价、医疗费用以及高昂的教育费用也都使得老百姓有存钱的意愿。此外,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养老保险,他们还不得不面对未来养老的问题。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在居民全部储蓄中,教育、医疗、购房、养老等预防性储蓄占了6成以上。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扩大消费的对策

1、以市场需求来引导产能结构布局

前段时间我国就关于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认为,这些观念中绝大多数都是希望通过政府政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或投资策略来实现发展道路的选择,从本质上讲,这种战略的选择都是“外生型”,不是市场“内生”的选择。要使中国的产业将来发展更加健康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引导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经过市场自己选择的产业布局才可能是合理的,才可能是可持续的。

2、提高出口产品的“实际价值剩余”

我国要实现提高出口产品的“实际价值剩余”,首先必须改变这种政府主导的过分依赖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出口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长期实施、过分依赖这种战略,必然妨碍我国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会产生“路径依赖”。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政府在其中更应该担任的角色是制度规范制定和执行者,而不是市场的参与者。

3、完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不仅要考虑城市居民还必须考虑农民,不仅包括工资收入的调整,还要增加保障收入。本文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肯定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核心作用,保证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础地位,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形成劳动力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格局,通过劳动收入的保障奠定收入分配公平和消费提升的物质基础。

四、结语

消费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任务,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全社会、全系统的角度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机制,将我国经济发展立足于市场发展的真实内在需求上。

[1]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梁新:中国经济复苏与宏观经济调控[J].当代经济,2009(10).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张维迎:市场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张琼芳)

猜你喜欢

出口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新消费ABC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