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现途径
2010-08-15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姚 莉 潘 凯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7)
总部经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现途径
○姚 莉 潘 凯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7)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进一步发展则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根据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总部经济模式能够突破原有城市之间产业分工的局限,促进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向功能合作、配套拓展方向升级,为深化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论证了总部经济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关系,并就如何以总部经济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总部经济 武汉城市圈 城市合作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在新的形势下,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则面临着位居核心的武汉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城市之间产业定位雷同、特色不明显,圈内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途径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经验反复验证了总部经济模式对城市群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能力、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总部经济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系
总部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对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1、崛起中的武汉城市圈必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国家积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促进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等中部城市群一起,迅速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第四极。武汉城市圈的崛起已成必然之势,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成为加快实现武汉城市圈崛起的重要途径。
2、成长中的总部经济需要城市圈加强内部合作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发展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总部经济的发展壮大将大大有利于改善解决武汉城市圈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从原来的产品合作、产品配套,向功能合作、功能配套拓展升级,为加强城市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因此,在总部经济的成长过程中,武汉城市圈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特别是武汉市与周边中小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加快区域间、城市间由非均衡增长向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转变,实现地区之间的互利共赢。
二、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的发展现状
武汉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较好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二是商务设施完备,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三是政府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四是人才、科技资源丰富,研发能力优势明显。尽管如此,也存在问题和机遇并存的现象。
1、武汉发展总部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规模相对较小,各城市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07年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量占全国的22.8%,京津冀区域GDP占全国的11.3%,而同期武汉城市圈九市GDP总量占全省GDP的60.7%,仅占全国GDP的2.16%。这表明,目前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发展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与发达地区城市群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看,培育中心城市、发挥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协调发展各组团城市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然而,武汉城市圈九市发展很不平衡,武汉市的生产总值超过了其他八市生产总值的总和,“一市独大”现象较为突出。
(2)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区域联动协调不足。武汉城市圈各地资源禀赋并不一致,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跨行政区划的整体规划,圈域资源整合不够,区域产业分工和空间开发的优先区域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联动。武汉城市圈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点”的发展,而忽视了“面”的扩张,没有形成适应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辐射源,导致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建设并没能整合总部城市与生产基地城市的资源优势。
(3)政府引导力度不够,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武汉市目前没有成立专门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缺乏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政策。虽然近几年武汉房地产发展较快,但商务楼宇建设滞后,武汉市在城市规划、用地、招商、税收等政策措施方面对发展总部经济缺少统一安排,现有的财税、GDP核算、政府业绩考核等制度还不能适应总部经济的发展。多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十大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领域,而总部经济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代表未来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却一直发展滞后。这导致以现代金融、信息中介、会展咨询等国际商务活动为中心的知识型服务业对总部城市发展的支撑、配套不力。
2、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家战略的积极实施,对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意义重大,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必将增强其对国内外各类企业的吸引力,成为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最佳地。
二是国家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总部经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可以通过发挥武汉市的产业核心增长极作用,提高产业的能级和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为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带来了后发优势。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和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武汉城市圈可以直接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进行生产技术、组织形式、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学习创新。
(2)面临的极大挑战。一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武汉城市圈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但伴随而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湖北省发展的需要。
二是城市间产业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程度低。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虽然已经出现了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趋势,但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联合,在产业分工中还没有形成梯度层次,产业结构雷同仍是开展城市合作的主要障碍。城市产业同构导致了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削弱了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也造成了城市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是行政壁垒依然存在,城市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一市独大”的态势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汉城市圈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了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这些问题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战略问题上尚存在差异,致使城市之间在统筹规划、共享资源和加强合作等方面缺乏密切联系与协调分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分工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三、以总部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
为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加快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1、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健全武汉城市圈内部合作协调机制
城市间的合作机制是城市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也是总部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只有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完善合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协作和人才交流,才能实现城市圈的分工合作、共赢发展。
武汉城市圈应增强合作意识,加强同地方政府的合作,形成地方政府商谈对话机制,为城市间的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布局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整体规划,并对城市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进行协调。总部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资源在城市间的重新配置,也要求资源信息的共享与有效整合。武汉城市圈一方面应加快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人才、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应坚持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原则,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促进要素的有序流动,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同时还应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咨询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的作用,推进建立共同的市场秩序。
2、加快总部聚集,发挥武汉龙头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
发展总部经济既是中心城市实现产业升级与功能提升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中心城市是发展总部经济的核心区,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应通过增强总部聚集功能进一步发挥核心辐射作用,促进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
武汉市应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实施带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适合武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与周边城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与协作。通过“总部—制造基地”链条充分释放辐射效应,促进武汉市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向周边城市的辐射。围绕与本市的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总部经济项目,形成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立足于自身的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明确重点吸引的总部企业类型,主要是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企业总部,以及国内外大企业的管理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体现合理分工,构建城市圈“总部—制造基地”产业链
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城市的定位与功能无疑是企业选择“定居地”的关键因素,必须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定位,体现合理分工,建立梯度化的“总部—制造基地”产业链。
武汉市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战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国内大企业总部、职能总部进驻,使武汉成为城市圈的“总部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发展。周边城市则应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转移,积极为中心城市企业总部做好配套工作,打造武汉城市圈的“制造腹地”。武汉城市圈九市应注重整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立足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实行差异化战略,各展所长,通过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占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形成具有互补性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4、突出区域优势,选择适合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路径
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既充分利用了中心城市的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优势,又保持了企业原有的生产成本优势,能够实现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配置,促进了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发展实际,应选择不同的总部经济发展路径。
第一,先进制造业企业生产基地由武汉市向周边城市外迁。此路径是指武汉市企业基于降低生产成本或其他战略性因素的考虑,将生产基地迁移到周边城市和地区,总部仍留在武汉市,从而实现“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代表性的案例如武钢集团在大冶和黄石建设大型球团矿生产基地。
第二,省内优势企业总部从周边城市向武汉市迁移。此路径是指位于周边城市的企业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将企业总部迁到武汉市,而把制造基地仍然留在原来的地区,从而实现“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代表性的案例如东风集团总部从十堰迁到武汉。
第三,武汉市优势企业在周边城市设立生产基地。此路径是指武汉市的企业在市场拓展过程中,由于难以在本地实现规模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较高,企业选择在其他适宜产业化的中小城市新建生产制造基地,进而构建“总部—制造基地”分工合作链条。代表性的案例如总部在武汉的丝宝集团在仙桃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5、改善发展环境,增强武汉城市圈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
良好的环境是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积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降低总部企业入驻发展的商务成本,才能增强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
武汉城市圈应通过建设高档次现代化的商务楼宇、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生活环境、便捷的城市信息环境等方式,积极打造总部企业聚集发展的硬件环境。加快城市间快速通道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网络化。更重要的是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体系,构建政府服务高效率环境,创新政府服务理念,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入驻城市的各类总部企业提供全面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服务,打造总部企业信赖的软环境。武汉市应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来保持在武汉城市圈总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一方面要优化自然环境,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打造“宜居武汉”;另一方面还要优化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为武汉市的总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陈继勇、刘威:关于大力发展“武汉总部经济”的对策与建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7(4).
[2]李雪曼:加快一体化格局建设,促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汉城市圈周边8市经济实力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1).
[3]杨云彦、秦尊文:论“中部崛起”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6).
[4]张秀生、杨刚强: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功能及其发展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2).
[5]王敏、刘嗣明:武汉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对策研究[J].城市,2007(12).
[6]赵弘主编: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文斐)
book=130,ebook=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