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与“上帝”
——老子和爱因斯坦哲学本体论之比较

2010-08-15周德海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老子上帝

周德海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科研处,安徽 巢湖 238000)

论“道”与“上帝”
——老子和爱因斯坦哲学本体论之比较

周德海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科研处,安徽 巢湖 238000)

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分别是他们各自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产物。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天之道”概念。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仅是人们在科学文化研究活动中的思想基础、科学直觉和灵感的源泉,而且是人们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审美观和价值评价标准。

老子;道;爱因斯坦;上帝

现代一些杰出的物理学家,如玻尔已经注意到现代物理学的哲学基础与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之间的相通之处,[1]而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把老子的道家思想放在现代物理学的背景下单独列为一节进行对比研究。虽然他们对现代物理学的哲学基础与老子哲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主要是方法论方面的,但他们的这种比较研究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可贵的启示。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1943年他到爱因斯坦家做客时,看到在爱因斯坦的书架上不太多的藏书中,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并认为“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2]虽然不能据此认定爱因斯坦也喜欢老子的哲学,但至少说明爱因斯坦对老子的哲学有一定的兴趣,或许在他们的思想中有一些相通之处。本文拟对老子的“道”与爱因斯坦的“上帝”作一简略的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它们共同具有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既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又是老子所理解的世界本原。在老子所处的时代,道的本义是指道路和规律。道指道路,它是人们对具体的一条条道路的概括和抽象而形成的概念。当道这一概念被引申为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时,道便是对运动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进行科学抽象而形成的哲学概念。当老子用作为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道来规定世界的本原时,道这一普通的哲学概念便被老子提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来表达他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世界本原。很明显,道作为老子哲学中的世界本原,是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的。至少在老子看来,作为世界本原的道与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有相似之处的。否则,他就不会用道这一概念来规定他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世界本原了。当老子用道这一概念来表达他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世界本原时,道一方面成为老子所理解的具有至上性的世界规律,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并创造着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之母,统摄着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成为整个世界最深刻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统一体;另一方面道在创造天地万物的过程中,使自身整体性地分化为 “天之道”、“地之道”以及“万物之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成为每一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如人们常说的“医道”、“棋道”等各行各业之道。

爱因斯坦在和A.施特恩的谈话中,说他自己的哲学是“宇宙的宗教”。[3]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是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由于 “人们感觉到人的愿望和目的都属徒然,而又感觉到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却显示出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个人的生活给他的感受好像监狱一样,他要求把宇宙作为单一的有意义的整体来体验”的过程中而形成的。[4]爱因斯坦宇宙宗教的核心是他的“上帝”概念。关于这个上帝,他在回答纽约犹太教堂牧师赫伯特·哥耳德斯坦的提问时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4]他还说:“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4]纵观爱因斯坦关于他的上帝的论述,大体上可以说它既是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又是“实在的理性本质”[4]和客观世界中的“普遍的因果关系”。[4]虽然爱因斯坦在这里所说的“经验世界中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和“实在的理性本质”等语中,带有把他的上帝拟人化的意味,可能会使人产生某种误解,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在绝对的意义上钻爱因斯坦关于他的上帝概念的表述中这类语词的牛角尖,而是把这些语词的使用看成是爱因斯坦对他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上帝”的一种说明、一种比拟、一种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形象化的说法,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转述为我们都容易明白的宇宙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的上帝是他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宇宙最深刻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统一,是宇宙的物质性的本体。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认为他的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他坚定地信仰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完备定律和秩序,坚信这种上帝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的简单性,他的上帝规定着客观世界的未来同过去一样,它的每一细节都是必然的和确定的。

爱因斯坦曾对汤川秀树说过:“我自己也是东方人。”对于爱因斯坦的这句自白,深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汤川秀树认为,这是爱因斯坦“意识到他的思想基础是东方的”。[5]尽管老子和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从事的认识活动各异,但是,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却是他们在各自追求关于世界的知识、探索宇宙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世界或宇宙的本质和规律的最深刻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思想产物,因而在老子的道与爱因斯坦的上帝之间是相通的。其不同之处仅在于,老子的道是一位伟大的古代东方哲学家对于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精湛表达,而爱因斯坦的上帝则是一位现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关于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不懈探索和深沈思考的高度概括。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天之道”概念。

老子用道来表达他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世界本质和规律时,与爱因斯坦用上帝来表达他对宇宙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思维活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老子看来,虽然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道,但道却实在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着的东西。面对着广袤无垠的宇宙、气象万千的自然界、色彩纷呈的人类社会、祸福相依的人生历程,老子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来称呼那个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又创造出天地万物,并深藏于天地万物之中的世界本质和规律,他只能勉强借用“道”或“大”来给他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命名,对它作初步的规定。老子告诉我们:“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6](第二十五章)同样,爱因斯坦也是因为找不到适当的语词来表达他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那个宇宙本质和规律的统一体,而不得不借用神学宗教中的上帝概念来称呼它。爱因斯坦在给他的朋友索洛文的信中说:“我没有找到一个比 ‘宗教的’这个词更好的词汇来表达 [我们]对实在(Realita¨t)的理性本质的信赖(Vertrauen)”。[4]因为爱因斯坦对他所理解的这个宇宙本质和规律统一体上帝的感情,“同那种使自古以来一切宗教天才着迷的感情无疑是非常想象的”。[4]

在老子看来,如果人们按照正常的认识途径,用认识有限事物的方法来认识和表达作为世界本质和规律统一体的道,就会陷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两难境地。[6]因为当人们用关于有限事物的知识或概念,来规定蕴含着无限丰富内容的那个作为世界本质和规律统一体的道的时候,他们所说得出来的,只能是道的一个有限的方面,一种具体的属性,而不是道的整体,也不是道的全部内容。其结果,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6]尽管老子自认为自己已经“得道”,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当他面对着大千世界中的一些具体事物时,也常常表现出如同婴儿一般的无知感。老子在《道德经》中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得道”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浅陋的形象,他说:“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6]或许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在正话反说,故弄玄虚,“从反面抬高自己,贬低社会上的一般人。”[7]其实,这是对老子的误解。这种感受不仅老子有,而且爱因斯坦也有。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软弱的理性只能达到对客观实在的不大一部分中的秩序的认识,人类对于他的上帝,即宇宙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是永无止境的。因此,爱因斯坦在追求知识、探索他的上帝的过程中,当他获得对他的研究对象的一种新的认识时,总是使“他不能表达他所了解的而且正好是由他首先想出来的那些相互关系。他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要由成年人中某个人来领导。”[4]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创造性认识是无法由别人代为表达的,它只能由认识主体通过自己刻苦钻研,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形式把他的新思想表达出来。在这种时候,认识主体产生无知和浅陋的感觉是很自然的。事实上,随着认识主体所占有的知识不断增加和认识活动不断发展,呈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未知领域。这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那样: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就像在未知海洋中的一个小岛。随着这个小岛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所面对的未知海洋的面积也随之扩大,人们也就显得更加无知。老子和爱因斯坦一方面在对世界的整体认识上把握住了作为世界本质和规律的道和上帝,而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却难以准确地表达关于那些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或许就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人类的认识活动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老子和爱因斯坦在认识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所产生的那种无知感,是一种站在人类认识顶峰之上再向前看时所产生的一种茫然心绪,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有学识的无知”。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在他们的认识活动中正是因为常常产生这种无知和无能的感觉,才激励着他们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自觉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作为量子论奠基人之一的爱因斯坦,在经过了50年自觉的思考以后,仍然难以准确地回答“光量子是什么”的问题。他说:“整整五十年的自觉思考没有使我更接近于解答‘光量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确,现在每一个无赖都相信,他懂得它,可是他在欺骗他自己。”[3]

既然对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表达竟然如此艰难,那么对世界或宇宙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自然更加困难,甚至只能意会而难于言传。因此,在回答世界或宇宙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的问题时,老子和爱因斯坦如果不想自创一个谁也不明其意的新概念来表达他们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世界或宇宙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他们只能通过对已有的旧概念进行适当改造以后用于表达他们的新思想。否则,他们就会犯下黑格尔所批评的那种用形而上学方法表达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时所犯的错误。黑格尔指出:“对于第一缺陷(指形而上学用谓词表达上帝、自然、精神等内容无限的对象时所产生的缺陷。引者注),东方的哲人则用多名的说法去补救,譬如,当他们在规定神时,便给神许多名字。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名字的数目应该是无限多。”[8]幸好,老子和爱因斯坦的辩证思维使他们没有用认识有限事物的方法来认识那种内容无限的对象。老子和爱因斯坦在表达他们所认识、理解和体验到的世界或宇宙本质和规律时,不仅心境相同,而且在思维方式和概念的使用方法上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他们各自选择了一个适合于表达自己的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最高范畴而已。

由于不同的人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具有的兴趣爱好和所追求的目的不同,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也就各不相同,从而不可能形成一个所有人都共同接受的道的概念。即使是同一认识主体,随着他的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同一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也会不断加深,从而使他在不同时期对道的内容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道德经》中老子既没有给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给道规定几条具体的内容,而只是对道作了一些形象的描绘和辩证的分析,从而为老子的信奉者们的思维自由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爱因斯坦的上帝同老子的道一样,它既“不能提出什么关于上帝的明确观念,也不能提出什么神学来”,从而使爱因斯坦既“不知道什么教条,也不知道照人的形象而想象成的上帝”。[4]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的这种特点,使老子和爱因斯坦的哲学本体论既不可能是一个由清晰明确的范畴构成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也不能够成为束缚他们思维活动的教条,限制他们对道和上帝的想象力的发展,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使老子和爱因斯坦以及对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的信奉者们,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3]从而使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成为人们在科学文化研究活动中的思想基础、科学直觉和灵感的源泉。可见,对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的信奉,具有促进人们在科学文化研究中不断地解放思想的作用。

在《道德经》中,老子要求人们从作为世界本质和规律的道的观念出发,以这种道作为世界观从事改造自然、治理社会和设计人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道的认识、理解和体验,进而在整体上完全彻底地实现对道的认识(即“得一”或“得道”)。人们一旦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获得对道的完全彻底的把握,就可以实现“无不为”的理想。老子的这种道哲学本体论思想,不仅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和中华民族 “思想和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9]极大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著名中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说:“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萌发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10]而且对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文化智力活动的进步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日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在晚年回忆中说,他在15岁那年阅读了《老子》和《庄子》以后,道家思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对他后来创立介子论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深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围棋界中的“求道派”,以追求围棋的内在之美而促进围棋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老子的道不仅可以成为人们从事科学文化技术活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还能够成为科学文化技术活动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评价标准。

同样,爱因斯坦的上帝既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理论研究活动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也是他的科学审美观和科学理论的价值评价标准。爱因斯坦的全部科学理论研究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他的上帝的内在一致性、逻辑简单性和因果必然性。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理论的研究成果把辐射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了起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克服了牛顿体系的缺陷,把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物质和运动统一了起来。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进一步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在广义相对论创立以后,爱因斯坦不惜离群索居,用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统一场论,试图把在当时各自独立的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尽管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的研究没有取得物理学意义上的进展,但他的以上帝概念为核心的科学哲学思想却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指引出一条前进的方向。在爱因斯坦以后,物理学领域中的一些前沿学科,如量子电动力学、弱电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超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等学科的探索和发展,基本上是沿着爱因斯坦所开创的思想路线前进的。[11]可以说,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研究道路上每前进一步,就揭示了他的上帝的一个方面或更深层次上的具体内容,从而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向他的上帝逼进了一步。不仅如此,在爱因斯坦看来,物理学作为认识和追求他的上帝的一种科学理论,上帝的内在一致性、逻辑简单性和因果必然性必须在物理学理论中体现出来。那些与他的上帝的这些本质特性不一致或相违背的物理学理论,不论它们和实验的结果一致到什么程度,都只能是过渡性的科学理论。在这种过渡性的科学理论背后,一定存在着尚未被人们认识的更深刻更基本的宇宙本质和规律,即他的上帝的更深刻的具体内容,只有对这种更深刻更基本的宇宙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产生的科学理论,才是那些过渡性的科学理论的真正基础。因此,在一切科学理论中,凡是能最好地体现出他的上帝概念,才是最美的、也是最好的科学理论。正是根据这种科学的审美观和科学理论的价值评价标准,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们开展了一场在科学史上最富有美学和哲学意义的论战。

[1]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M].灌耕编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温红彦.几何人生:一个世纪的归程——访美籍华人、著名数学家陈省身[J].新华文摘,2001,(3).

[3]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汤川秀树.爱因斯坦和我[A].赵中立等编.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老子.道德经[M].

[7]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金岳霖.论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胡曲园.《老子》不是唯心论[J](转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11]李醒民.爱因斯坦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3).

ON THE “DAO”AND THE “LORD”——The Cmparison of the Ontology Lao Zi and that of Einstein

ZHOU De-hai
(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Party School of the Chaoh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Chaohu Anhui 238000)

The Dao of Lao Zi and the Lord of Einstein separately are the results of the realiz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practicing of the world essence and law of each of them.The concept of the Lord of Einstein is about equal to the concept of“Dao of Heaven” of Lao Zi’s philosophy.The Dao of Lao Zi and the Lord of Einstein not only are the thought foundation,the scientific intuition and the source of intelligent feeling in the research action of science and culture,but also are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of the science and the culture, are aesthetic conceptions and value appraising standard.

Lao Zi; the Dao; Einstein; the Lord

B223.1

A

1672-2868(2009)01-0010-05

2009-10-26

周德海(1950-),男,安徽巢县人。安徽省巢湖市委党校科研处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老子上帝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爱因斯坦的梦
120秒的“上帝”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成功来自谦虚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