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蜀汉政权派系动态分析

2010-08-15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益州派系蜀汉

张 鑫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三国蜀汉政权派系动态分析

张 鑫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代一直积贫、积弱,原因众多,但内部派系斗争绵亘不断却是历来史家所极少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草创军事集团之始,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便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发生龃龉;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相互争权;刘备与诸葛亮相继去世后,新旧派系实力随即发生消长,内耗不断直至蜀汉政权灭亡。

蜀国;派系;政治

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群雄逐鹿的大时代,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和总结的史学经验和教训。现欲以三国中的蜀汉政权为例,对其统治中存在的派系政治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希望能有所启示。

汉末三国之中,尤以蜀汉政权立国根基最弱,国力最贫。其创始人刘备“少孤,与母以贩履织席为业”,后来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才在地方富商的资助下组织起地主自卫武装。但是由于当时特殊得历史条件、环境和自身实力的有待增长,刘备一直颠沛流离不得大志。一直到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始,他的事业才真正有了有比较明确的战略进退,地盘、兵马也日益增多,至公元221年于益州称帝,终于达到了他一生的巅峰状态。但也正是在诸葛亮出山之时起,刘备集团第一次出现了派系的裂缝。史书载: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就不悦”。由此可见以关羽、张飞为首的元老派系对以诸葛亮为首的,突军异起的荆州派系心存芥蒂,尽管史书也说“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但反过来看,作为集团首领的刘备都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新招募的谋士说情,以此来平复自己老部下的不服,可以推知两派之间的内置性矛盾有多么的深刻。所以,史载“羽、飞乃止”而没用“乃释”是十分精当的。当然,这两个派系追随刘备时,正是刘备政权的草创时期,整个集团的政治生命极其脆弱且双方也无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依然能够相安无事,乃至合舟共济。

随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大胜,作为谋主和说客的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内威望上升幅度较大,“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旗下荆州派系也随之日益壮大。

刘备入蜀夺得益州之后,又形成了以益州降臣为主的益州派系。这个派系比较复杂,既有益州土著大地主、大官僚,也有以前随刘焉(刘璋之父)入川的亲戚故旧——“东州兵”集团。鉴于刘璋的失败教训和巩固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他们都成为刘备和诸葛亮极力争取的对象,比如法正、吴懿、费祎、李严,甚至是老朽的许靖。刘备即位汉中王分封官爵时,就此开始有意识的均衡各派系的力量对比:

首先,刘备对早期随他出生入死的元老派大加酬赏。“义弟”关羽、张飞分别授以“前将军”和“右将军”,皆“假节钺”;糜竺、简雍、孙乾也都身居高位,尤其是糜竺作为戚贵更是“拜为安汉将军,居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

而荆州派系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也积功受赏,深受倚重,“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但此时真正受到刘备着力提拔的,其实是益州派系的代表人物法正,“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正是由于法正的内应作用才使刘备能够比较顺利地拥有了 “沃野千里”的蜀中之地;而坐稳益州之后法正还积极为刘备谋划安定之策,例如建议迎娶吴懿的寡妹和厚待许靖等以结纳益州土著势力的安排。因此,刘备对法正十分器重,不仅授以扬威将军还兼巴郡太守。这种朝中官兼摄地方的职权较之诸葛亮的“军师将军,属左将军府事”尤为紧要。更何况当时蜀汉政权地域狭小,巴郡太守又处于“京兆尹”的地位,威权之广不言自明。

还有一支属于闲散派,以马超为代表。他们出于诸多原因而投靠了蜀汉政权,他们既不与刘备有特殊的感情和关系,又没有特别显赫的功绩,人地两疏犹如无根之水。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便益发微弱,甚至不得不去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左将军马超苟且尸位,蜀地恰有一名士叫彭羕,曾私下跟他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吓得马超立刻向刘备报告,最后彭羕被处死。所以这一支势力基本上是在蜀汉政坛上起不了太大作用。

如此分封,其用意很显然,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必然是敏锐的觉察到了自己统治内部的派系分裂,既希望通过高官厚禄来稳定初步建立的蜀汉政权,又想通过诸臣之间有限度的派系斗争来削弱功勋强臣的势力。最明显的例子还是法正,刘备对他既许以重权,又有意放任,致使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控诉:“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诸葛亮详加解释:“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诸葛亮以刘备因之得志为由拒绝对法正“抑其威福”。其实并非诸葛亮不想,而是时机不成熟不敢有所作为;时机一到,诸葛亮则毫不手软。刘备北征救汉中时,法正随行,诸葛亮立刻作出反应,“亮于是表(杨)洪领巴郡太守”,等法正升任尚书令时又将其转正,既削弱了法正的实权又讨好了益州的土著势力,一石二鸟。

但随后不久三派势力(马超这一支可忽略不计)之间的均衡被打破了,荆州派系开始抬头。先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法正早逝,后继乏人;接着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小舅子、南郡太守糜芳投吴,元老派声势大挫。上海大学朱子彦教授曾著文认为,关羽的死亡和诸葛亮有直接关系。随着诸葛亮的一系列战略成功,使得关羽对诸葛亮由轻视到嫉妒,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也十分了解,只是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等待时机予以剪除。后来诸葛亮果真故意允许关羽在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强取襄樊,导致关羽惨败殒命。平心而论,笔者对朱教授的“阴谋论”不以为然。蜀汉内部派系之争固然存在,但以丢失战略要地荆州作为消灭政敌的代价委实耸人听闻,恐怕诸葛亮不会昏聩如斯。

不管具体缘由如何,关羽个人的死至少令元老派的实力在蜀汉政权中迅速下滑。朝中的戚贵柱石糜竺因为弟弟糜芳的背叛而不得不退出政界。尽管刘备并未对这个随自己早期出生入死,且倚之为臂膀的亲信表示责难,“崇待如初”,但始终难免糜竺心中对国家的愧疚,不久其便“惭恚发病,岁馀卒。”

不久的夷陵之战可以说对蜀汉的兴衰和三派日后的起落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一役刘备可谓倾举国之力以伐吴,不仅动摇了蜀国的军事根本,打破了蜀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更折损了三派大量的精英人物。元老派的“独秀”张飞出征之前即死于非命,荆州派干将冯习、马良、张南亦阵亡,深为刘备信赖的益州派人物黄权投魏。三大派系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失,彼此之间的不平衡更加波动。

夷陵惨败之后的刘备无颜返回成都,最终在白帝城去世。刘备一世纵横,知道自己留下的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也知道自己的儿子“阿斗”刘禅暂时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所以,刘备临死再次使用其派系均势的故伎,先将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一军,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吓的诸葛孔明“涕泣”,反复表白:“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随后同时托孤于益州派系仅存硕果李严,“拜尚书令”,希望益州派系对荆州派系能有所压制。但事与愿违,刘备这番布置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派系重新均衡。他死后,三派立刻重新洗牌:元老派的重要人物简雍、孙乾已经年老,所剩如赵云由于政治能力有限,在诸葛亮当政后的数度北伐中归顺于诸葛亮,此时的元老派实际上已经穷途末路;荆州派凭借诸葛亮托孤的身份而地位大增,以此为契机,荆州派系得以大规模掌控蜀汉地方政权乃至中央政权,例如霍峻为梓潼太守、陈震为汶山太守、刘邕为江阳太守、董恢和辅弼先后为巴郡太守、邓芝为广汉太守,直至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丞相之职,诚所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益州派凭藉同受托孤的李严也倍受重视,但明显开始分化。深受诸葛亮笼络的益州新兴官僚集结成新益州派,代表人物郭攸之、费祎、董允、杨仪等人日后皆为诸葛亮所倚重,以至于在《出师表》中都反复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而以李严为首的老益州派则被排斥到边地永安,与他受命托孤辅政的使命极不相称,很快李严开始伺机反击诸葛亮。

当然,分析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势力大增并不是质疑诸葛亮的忠贞形象,揣测他的政治野心,而是希望对当时蜀汉政权内错综复杂的派系关系予以一定的梳理,正本清源。笔者坚持,诸葛亮治国、统军绝对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其本身恪守勤俭又才华出众,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都应该是毫无问题的。所以,在建兴初年,尽管荆州系人马掌握朝政,蜀国依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可随后的数次北伐又促使原已归于平静的派系关系再度发生变化。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错用嫡系马谡(襄阳宜城人,属荆州派系干将),失街亭,“戮谡以谢众”。第三次北伐,李严开始与诸葛亮争权,以“值天霖雨,运粮不继”为由欺诈诸葛亮退军;待其回朝之后又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还进一步上表狡辩:“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想“显亮不进之愆也”。最后在诸葛亮出具的真凭实据面前“辞穷情竭,首谢罪负”,被罢官。再加之北伐战争之中不可避免的将领与谋士的折损,荆州派和旧益州派势力都开始减弱。诸葛亮一死,一直独大的荆州派系群龙无首。新的派系、权力之争立时掀起。丞相长史杨仪(荆州襄阳人)和征西大将军魏延(荆州义阳人)的斗争,正是荆州派内部新、旧两系企图对蜀汉政治势力重新划分的一次火拼。其结果是,魏延与杨仪皆不得善终;新荆州派的蒋琬、费祎和诸葛亮的弟子姜维先后执掌蜀汉政权。

后诸葛亮时代,蜀汉后主刘禅不复拜授丞相之职,“以(蒋)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明年就加为大司马”;后以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不妨揣测的是,后主对两人的权力分配进行了交叉设置,相互牵制却又各有侧重,基本上是蒋琬以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型的交叉理事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一向被视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坚决抵制“事无巨细,皆决于亮”而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再次出现。几经波折和反复后,原有的三大派势力都有所凋零和质变,加上一些新鲜人才的流入和引进,比如夏侯霸、吕凯等,蜀汉的政治派系实际上已经很难严格按照地缘因素来划分了。

等蒋琬病死,费祎被降人所刺,天水冀人姜维成长为外朝重臣时,蜀汉政权的派系之争仍在延续。朝廷势力又开始分化为外朝主战派和内廷阻战派。姜维所代表的外朝主战派虽然每次都能如愿出征,“与其兵不过万人”,每次北伐也大抵兵败告终。相对应的以陈祗、黄皓为首的新兴势力组成的内廷阻战派渐渐得势,比如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死的时候,后主甚至“发言流涕”;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而且还阴谋攫夺姜维手中的兵权,姜维“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直至最后整个蜀汉政权的彻底颠覆,蜀汉政府中的派系之争才算真正的告以结束。

综上所述,自诩是“炎汉正统”的蜀汉政权最后不仅没有统一全国反而在三国之中最先走向灭亡,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几乎与其统治相始终的派系之间的相互龃龉绝对起到了发酵、催化的作用,这是笔者这篇小文想启发的。

[1]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M].

[3]三国志·蜀书·糜竺传[M].

[4]三国志·蜀书·彭羕传[M].

[5]三国志·蜀书·法正传[M].

[6]三国志·蜀书·杨洪传[M].

[7]三国志·蜀书·张飞传[M].

[8]三国志·蜀书·李严传[M].

[9]三国志·蜀书·蒋琬传[M].

[10]三国志·蜀书·费祎传[M].

[11]三国志·蜀书·陈祗传[M].

[12]三国志·蜀书·黄皓传[M].

[13]三国志·蜀书·姜维传[M].

[1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朱子彦:试论诸葛亮的从政心理与丞相之路[J].文史哲,2004,(4).

ANALYSIS OF THREE KINGDOMS SHUHAN REGIME PARTIES

ZHANG Xi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Shuhan regime in the Three Kingdoms time has been poor,weak and a host of reasons,but internal parties fighting came out continuously,but historians are always litter concerned about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Liu Bei himself the beginning of military blocs to Guan Yu,Zhang Fei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send it with veterans represented by Liang Jingzhou sent discord happen;after Shuhan regime set up the internal parties fighting intensified,veterans camp,Jingzhou camp,Yizhou battled with each other for power;after the death of Liu Bei and Zhuge Liang in succession,the old and new parties happen immediately rise and fall of strength,internal friction continued until the collapse of Shuhan regime

Shuhan regime; Parties; Parties

K236

A

1672-2868(2009)01-0113-04

2009-11-24

张鑫(1986-),男,安徽芜湖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益州派系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益州财富的非正常东流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成都市中心发现堙没千年的著名古寺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唐昌”草市与金马碧鸡之我见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民進黨派系新動向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