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民族艺术设计教育探析*
2010-08-15花瑞卿
花瑞卿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高校本科民族艺术设计教育探析*
花瑞卿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我国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全面 “全球化”,民族艺术设计教育 “沙漠化”。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和民族艺术设计教育,两者都有价值,不能忽视,尤其是民族艺术设计教育,关乎民族精神的传播问题,也关乎设计特色化、个性化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和而不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之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多角度开展教育活动等这样一些策略来加强民族艺术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民族艺术设计;高等教育
“艺术设计”这个词的出现不算太早,但人们对生活设施、用品等进行实用、经济、美观的思考却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人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有传达、美化、增值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审美、认识、社会组织方面有耳渲目染、潜移默化的社会进步作用。一直以来,它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充实着人们的灵魂。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步入了高校,尤其是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院开了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先河,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为各国学校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借鉴。我国在五四运动后,一些学校也开设了图案、装潢及工艺等课程,到新中国成立后,更以 “工艺美术”命名专业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学校艺术设计的专业教育。这一段历史离我们不远,我们应该很容易回忆起其中那浓浓的华夏传统和民族特色,很容易想起一大批象庞薰琹、田自秉、雷圭这样的前辈为民族艺术设计教育所做的努力。就在这种现代高校教育的模式下,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中国的民族艺术设计教育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历史,一路发展。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风暴,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全球一体化运动,这一运动使人类包括艺术设计在内的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所有的一切都追求 “同质化”、“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全球化”事实上已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本科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1.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全球化”
我国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了全球化艺术设计教育的觉醒,到 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式以 “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专业学科名称,从更名开始展开了一系列 “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时至今日,我国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全球化从形态上看,具备了这样的一些特点:
(1)艺术设计教育资源跨国流动,如派出和接纳的留学生人群迅速成倍递增、教育资金和物资跨国流动、国内外校际多种形式的合作、教材输出引进、制度借鉴摹仿等。
(2)全球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活动频繁开展。诸如艺术设计教育论坛、艺术教育成果展、艺术设计教育赛事、艺术设计教育交流等,活动繁多,有国内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主办,国内外多所高校参与的;也有国外相关部门或学校主办,国内外多所高校参与的。
2.民族艺术设计教育“沙漠化”
然而就在这 “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教育、保持多元文化趣味和思想价值的教育却削弱了,民族艺术设计教育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中迅速“沙漠化”。具体表现在这样的三个方面:
(1)代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系统在淡化。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深厚,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就出现了大汶口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数千年来我们逐渐积淀了一套含盖各个领域的文明系统,尤其是理论思想,如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哲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传统的、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设计思想依据。
(2)民族传统视觉元素的掌握不够重视。一是对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各个领域高速的高度的“一体化”;三是没有了相应的艺术考察教学活动,有些学校有也流于形式,像敦煌这样的中国造型艺术圣地,现在几乎都没有高校组织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前去考察学习。
(3)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实践逐渐被取消或取代,如不少学校图案设计的实践被取消,中国传统陶艺设计实践被现代陶艺设计实践取代,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实践被现代家具设计实践取代等等。
事实上以上三方面的缺失,导致学生民族情感的淡漠,甚至导致创作所需的精神也在枯萎。
二、“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和民族艺术设计教育关系辨析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新慎重审视“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和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厚度的民族艺术设计教育。
1.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意义
(1)“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
浙江师范大学吴华教授认为:任何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或历史潮流,一定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基本需求的反映。那么 “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背后就一定能找到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沿着吴先生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加以考察。个人在教育活动中追求的价值目标第一是为了生存优势,它具体表现为与更高学历相关的身份优势和与更新、更专门知识相关的人力优势;第二是为了参与知识创造,以满足好奇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教育的结果,价值的实现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第三是为了精神和肉体的享受,以满足身心愉快的需要,目标实现存在于教育活动之中。这三方面的价值追求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基本动力。这样,由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异,更自由的国际交流和分享更多的教育资源就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组织在教育活动中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一个:获得生存优势。这样的组织生存优势是通过组织中个体的人力资本和作为整体的组织资本来体现的,于是更自由的国际交流和国家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由此可见,“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适应了组织和个人获得生存优势和其它一些基本的价值追求,[1](P13—18)所以,只要人们的基本需求不改变,艺术设计教育“全球化”就不会停止步伐。
(2)民族艺术设计教育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民族艺术设计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民族艺术设计教育是民族艺术设计的有力保障。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在现代经济建设中,决策者们明智地把建设民族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和突破口。很多本土的专家学者就云南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做了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肯定了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传统民族文化通过现代转化,将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从而加快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其中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及当代文化学等相关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文化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国力,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支撑、整合和推动作用;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段[2](P4—5)……以及云南省丽江、大理等地把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提高旅游产业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从而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例证。设计是文化,艺术设计不能没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艺术设计教育不能没有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应该让受教育者了解本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及价值取向,从而在其设计行为中能利用集体无意识精神积淀的有利因素,以文化厚度、文化根源的共鸣,唤起受众的热情,尤其在今天,人们所有行为中的使用物都离不开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装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等,艺术设计成就了人们物质、精神的生活,艺术设计也成了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艺术设计中有没有民族文化的底蕴,也就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民族艺术设计教育是不可缺失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需要我们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批判的、理性的观察与思考。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研究,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少学者已经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广州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刘辉教授曾这样阐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其两者是一种内在统一的关系,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可以互相促进。但从根本上讲,国际化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本土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追求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植根本土文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才可能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吸纳适合自身的人类文明。正如霍尔斯 (Halls,W.)所言:‘教育作为抽象概念在本质上就是指一种文化现象,每种教育制度都源于它得以存在的文化环境’。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既不是国际化的补充,也不是国际化的对立,而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培育自己的高等教育的系统、理论的理念与行动。[3](P5)北京师范大学王啸博士认为:“在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本土化的二元对立中,怎样既具有一种全球化的眼光去审视当代文化教育问题却又能够保持中国教育的‘我’性,同时,又因具有教育本土化的意识而对全盘西化乃至 ‘全球化的陷阱’加以警惕,但又能够自觉地克服本土化意识中潜在的狭隘观念。”[4](P13)
“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之所以能“全球化”,是因为它重视艺术设计本身的规律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从设计对象的功能出发,挖掘设计的传达、美化、增值功能,注重现代社会的特点,注重使用者、受众的文化与心理因素。而民族艺术设计在使用者、受众文化与心理的把握上,能做到更贴切,且它在形式上也有利于使艺术设计形成 “百花齐放”的面貌,最终民族艺术设计可以在艺术设计的内涵上有较大的提升。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民族艺术设计教育的土壤,民族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全球化”艺术设计教育的科学因子和有利手段。
三、民族艺术设计教育策略的探讨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要不要 “民族化”,怎样“民族化”,怎样进行民族艺术设计教育,这些都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就 “全球化”和“民族化”问题,纵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主张,不外乎这三种类型:一是以“全球化”模式为目标,全盘照搬,或照搬某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内容、形式全部引入;二是视野狭隘,一味孤芳自赏于中国深奥的传统文化中,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少有创新;三是两头兼顾,既采纳 “全球化”的一些模式,也不弃 “民族化”的优势。教育研究领域有一种比较认同的观点:“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教育多元发展观”,这一观点源于多元文化教育观。多元文化教育观最初强调的是,不同民族的受教育者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承认多元文化的价值,并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是一种要求教育多元发展的观点。上述第三种类型的主张和教育多元发展观有一定程度的吻合。事实上我国多数高校,其艺术设计教育有贯彻这一主张的迹象,然而就是这一主张这样的贯彻,也是很有难度。
1.和而不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之路
“讨论中国的现代设计,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环境。”[5](P163)中国的文化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底蕴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社会环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特色”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当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山东科技大学吕福军说得好:“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既要国际化,又要民族化,也就是说,‘和而不同’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根基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并受国情的制约,民族化是全球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推进全球化进程时,要考虑与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融合,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优化我们自己的教育模式,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精华,显示中华民族的个性。[6](P37—38)
2.自上而下,加强宏观指导
民族艺术设计教育,关系民族精神的传播问题。民族艺术设计教育,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就会出现生拉硬套的状况。目前,国内高校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办学,尤其是其课程设置,主要依据的是国家教育部高教司 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艺术设计专业 (专业编码:050408)介绍,而这其中的介绍,确实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或强调有关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的内容。这样,办学主体才能有章可循,也有利于教学进一步明确思路,大胆进行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的开发和教学。
3.准确定位,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即便在教育主管部门一定程度的规范下,办学主体在办学中,也还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可以发挥特色办学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有文化教育的多元性。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定位的准确程度关乎其发展命运。我国各高校的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位,要结合教育部“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专门人才”的要求,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考虑前述 “特色之路”,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和自己的优势,认真分析“民族化”的有利因素,来科学准确地定位。定位清楚了,就可以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安排课程类型,设计课程体系。但应该要注意:(1)全球性质的常规课程和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的合理安排,两者都要成系统,并尽可能地做到相互平衡; (2)尤其要注意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的系统性、代表性和特色性; (3)传统文化艺术课程,需要借助现代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改革。
4.加强实践,多角度开展民族艺术设计教育活动
艺术设计是典型的术科类型,要具备民族艺术设计的能力,需要在教育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实践教学同样可以遵循“模仿——参考——独立创造”的模式,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成功案例剖析,如分析贝聿铭、靳埭强、韩美林等世界一流设计师设计作品中的 “中国情节”,展开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也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导师负责制,以个案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优点,因此它能够给学生提供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学校和教师必须指导和支持。
大学办学历来都提倡开放性。开放性办学是体现在思想、手段、形式等方方面面的,民族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在手段和形式上需要多角度地展开。例如以民族艺术设计为主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展览、举行比赛、开办讲座、组织观摩、考察访问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民族艺术设计的兴趣,同时参与这样的活动,只有通过这些举措,民族艺术设计这一传统的课程才不会被“沙漠化”。
[1]吴华 .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 [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5,(9).
[2]曾德昌,李子贤 .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与现代化 [C].成都:巴蜀书社,2002.
[3]刘辉 .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指向与内涵 [J].教育与现代化,2005,(2).
[4]王啸 .全球化与中国教育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胡庞勋 .全球化影响下的艺术设计 [J].市场周刊 ·管理探索,2005,(6).
[6]吕福军,高汉民 .和而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J].教育与现代化,2005,(2).
Analysis of the Undergraduate Art Desig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 Rui-qing
(Department of Ar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t the present,our country’s undergraduate art design education is going fully“globalization”and“nation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s going rapidly ”desertification”.Art design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art design education both cannot ignore,especially the nation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it concerns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but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ities and personalit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om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national art design education.
artistic designing;education;nationality;traditional culture;globalization
J12
A
1671-7406(2010)05-0075-05
云南省 “十一五”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编号 06—YNJJ03。
2010-02-28
花瑞卿 (1972—),男,彝族,云南武定人,楚雄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陈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