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某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
2010-08-15冯涛
冯涛
(北京国电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1 工程概况
西南某水电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位于西南某省境内江河上游左岸一级支流上,是此河流域梯级开发方案的一个梯级。总装机容量为60 MW,水库正常蓄水位2580 m,死水位2575 m,总库容694.5万m3。工程主要枢纽由拦河坝、引水系统和地面厂房组成。
工程施工总布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区布置方式,共布置4处相对集中的施工区。工程初步选择3处渣场用来堆放工程弃渣,设置2个石料场。工程对外交通公路包括进厂公路、左岸和右岸上坝公路等共3条,总长度为12.77 km,全部为永久、新建公路;场内交通共设置1条永久公路,其余均为临时公路,均为新建公路,总里程8.36 km。
2 工程施工分析
2.1 土石方开挖与弃渣
工程主体及临建工程土石方开挖量约为86.39万m3,折合松方为127.75万m3;其中利用部分开挖石渣填筑坝体,填筑量为12.39万m3,最终弃渣为108.77万m3。初步选择3处渣场用来堆放工程弃渣,渣场规划容量为115.50万m3。渣场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防护,将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发源地。
明确土石方开挖方式、开挖强度、弃土弃渣方式和数量,分析施工活动扰动地表、破坏地貌、损坏水土保持设施、产生水土流失的程度,是分析施工对生态破坏的一项主要内容。
2.2 施工废水
施工过程中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养护以及其它零星的生产废水,施工期生产最终废水排放量为47.34万m3。
施工期废水排放作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新增污染,可能对受纳水体产生不利影响,降低水体功能。在本工程的施工分析过程中予以了重点关注,对多个影响源给出了定量分析。
2.3 油料炸药与废气
工程施工期间估算施工机械燃油消耗总量为5900 t,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NOX,CHX,SO2,估算的废气排放总量约200.09 t。施工期炸药总用量为680 t,炸药按采用铵锑炸药考虑,其爆炸产物中有少量的CO,产量约52.84 t。
施工期废气排放属于新增污染,可能影响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在工程的施工分析中对油料、炸药这两个影响源给出了定量分析,并且分析了废气排放与环境空气的关系。
2.4 机械设备与噪声
施工期噪声源可以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固定声源主要指机械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和岩石爆破产生的噪声,其中岩石爆破产生的是瞬时噪声。流动声源主要指场内外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施工期噪声的产生属于新增污染,也可能影响施工人员和周第边居民身体健康。在工程的施工分析中,根据噪声产生源的不同将施工机械分成了固定声源、流动声源,并对这两个影响源给出了定量分析,且分析了与周边敏感点的关系。
2.5 施工人员及生活垃圾
该工程的施工高峰人数为1650人,平均人数为1200人。施工期施工人员将产生生活垃圾,以每人每天产生0.7 kg计,整个施工期产生垃圾765.40 t。生活垃圾如不妥善处置,则破坏景观,污染空气、土壤和水,加大疾病的传播机率。
该工程施工分析中,对固体废物这一影响源进行了量化,给出了定量分析结果。并且分析了施工人员生活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2.6 施工材料及交通运输
工程约需水泥39330 t,钢筋及钢材6800 t,金属结构 261 t,木材 2400 m3,炸药 680 t,燃油5900 t。工程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为辅,铁路物资转运站初拟为广大铁路的大理站。场内公路交通具体布置根据对外交通布置、工程主体布置及施工生产生活布置确定。所有公路的建设均需注意水土流失问题,必须严格按照公路设计施工方法和工艺进行施工,严格按照设计弃渣场弃渣。工程施工分析中,对施工材料的种类、来源,交通运输的现有条件和布置情况进行了说明,分析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2.7 施工“三场”选址的环境可行性
工程施工“三场”选址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尽量少占林地,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并根据“集中布置”的原则,使生产生活设施的布置更加紧凑。同时距附近居民点较远,施工区附近居民点也较少,因此对当地居民影响很小。由于建设场地除占地损失外,工程建设不会对该区域的植被和土地利用造成明显影响,因此,施工“三场”选址在环境方面是可行的。
3 淹没与占地分析
淹没占地分析应根据淹没、占地处理范围和淹没对象,分析淹没占地与环境的关系。水库淹没和建设占地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不可逆的,也是工程在环境方面付出的主要代价,应作为分析重点。
3.1 水库淹没
水库淹没土地总面积26.85 hm2,其中淹没水域面积9.45 hm2、陆地面积17.39 hm2;水库淹没对库区及周围的土地资源有一定影响,将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一定的改变,生物栖息地性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影响到动植物资源的数量、组成和分布。随着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以及小气候和区域小环境的改变,原淹没范围内的动植物资源可能随之产生后靠上移现象,因此,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的降低幅度、自然体系自身的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种群受破坏的程度并不太大。
3.2 建设占地
工程永久建设场地占地10.33 hm2,其中农用地9.01 hm2,未利用地1.32 hm2;临时建设场地占地26.53 hm2,其中农用地21.37 hm2,未利用地5.16 hm2。工程建设将使建设场地范围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发生变化,永久建设场地范围内的土地将改变原有性质,新功能将长时期保持不变,临时建设场地范围内的土地在施工完成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恢复原有功能或进行合理开发。施工活动将会使施工建设场地范围内的一些植被数量和类型受到破坏,原有植被类型的结构和分布将发生变化。建设场地范围内现有动物的栖息地将遭到破坏,动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减少。另外,施工活动还将破坏建设场地范围内的地表植被,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区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了工程区内产生新增水土流失的可能。
3.3 水库淹没与建设场地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
水库淹没与建设场地范围虽然地处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某个景区内,但距景区内的景点较远,且交通不便,不在观景线路上,对现有景点不会产生影响。另外,工程建设区域的植被类型在当地普遍存在,现状景观较差。同时,本电站为引水式电站,拦河坝和厂房均在谷底,故工程建设不会影响该区域的景观。
4 工程运行分析
水电属清洁可再生能源,电站运行本身不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不消耗水量,没有污染物质排放。但水库蓄水、闸坝阻隔、河段减水等对环境将有一定的影响,电站运行本身也对下游的用水产生了调节作用。水库蓄水后,拦河闸坝阻断了鱼类上溯和降河的自然通道,对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工程引水线路长约6.3 km。运行期,电站坝址至厂房尾水间约8 km河段内有3条支沟汇入,流域面积85.6 km2,形成约2 km脱水段,6 km减水段。该河段内,河流的流量与天然状态差别较大,但由于河段内没有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因此仅对河段内的环境用水及水生生物有不利影响。
[1]朱党生,周奕梅,邹家祥,等.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Ⅲ.
[2]任效乾,王荣祥,等.环境保护及其法规(第2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5.
[3]邹家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与方法研究[J].水电站设计,2004,(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