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2010-08-15陈双群
陈双群
(内江师范学院 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内江6 4 1 1 1 2)
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陈双群
(内江师范学院 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内江6 4 1 1 1 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其问题提出了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1 在城乡统筹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背景、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业虽然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调节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其发展却并不是非常顺利.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度、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竞争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指引下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缺乏特色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产品单一、缺少特色,乡村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千篇一律的现象层出不穷[1].据统计,农家乐接近1 3 0万户,截至2 0 0 9年8月月,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 4个省份共有休闲农业园区4 3 0 3 5家[2].休闲项目大多是垂钓、打牌、唱歌、吃农家饭等活动.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前期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低,不能将产品和当地的自然性、民族性充分地结合起来,缺乏特色,难以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了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打击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积极性,难以发挥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
2.2 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匮乏,管理水平比较低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都是村干部和当地的居民担任乡村旅游区的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较低,村民的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服务意识差,思想较保守,没有能力把当地的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好,不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良好自热资源优势来为农民谋利益,不能利用创新的精神充分地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特色产业,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导致我国乡村旅游出现长期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现象[3].
2.3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法规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许多乡村旅游模式雷同,无法将旅游业和农业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无法形成特色产业.随着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虽然政府制定了一些关于农村的优惠政策,但是大部分缺乏针对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乡村旅游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制化道路.
2.4 低水平发展,破坏资源和环境
目前我国许多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目光短浅,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资源的全面枯竭,进而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许多游客游玩时留下的生活垃圾难以合理及时地处理,随处可见,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使乡村旅游失去了乡土气息.
2.5 品牌效应低,文化内涵不足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不当,缺乏对特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产品雷同现象严重,营销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许多农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刻内涵认识不足,追求当前利益和短期效益,没有认识到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卖点,开发形式较单一,城市化现象严重,不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口碑宣传效应,进而无法吸引新顾客,留住老顾客.
3 在城乡统筹基础上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3.1 突出特色,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和本地的生态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特色旅游产品,又要加强科学指导,强化产品的创新和经营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增加乡村旅游的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4].树立特色品牌观念,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建设思想,根据独特的自然性、民族性,生态性、文化性和多样性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增加农民的收入,统筹城乡的发展[5].
3.2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快乡村来源地的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是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人民对自己文化价值和乡村旅游的认识.因此,须多种途径开展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普及知识文化等内容为主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改变经营者的管理方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3 积极引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建立生态发展模式,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从而确定科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坚持以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特别要保护那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避免盲目地开发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6].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开发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导村民使用自然、无污染的能源和耗能低、污染小的设施和设备、发展乡村旅游,既要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又要切实维护农村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4 增加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发挥政府主导性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扩大融资渠道,保证乡村旅游开发水平.成立乡村旅游领导工作组;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励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和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7].其次,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的力度.优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协调好政府投资者、农村、农户、旅游者的利益;把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安全卫生等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将古老的农村建筑和现代化的西方欧式建筑结合起来,建设具有特色的农村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亮点,增加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第三,政府应该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发展规模.第四,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防止农民的盲目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3.5 树立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建设
首先,树立品牌,实施品牌经营.乡村旅游只有加强自己的品牌创建工作,实施品牌经营,才能在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市场的拓展能力[8].广大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要做好品牌定位,注重塑造品牌形象,实现产品系列化,景区整合化,品牌集约化,不断在品牌经营过程中提升品牌档次和质量.要加强对特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做好各种营销宣传工作,发挥品牌效应,吸引和招徕游客.其次,增加文化浇灌,挖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市场,而且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加强城乡的交流与沟通.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使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根据本地的旅游资源、旅游消费者的兴趣和特征设置不同的旅游项目,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涵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在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成功的乡村旅游经验的同时,应该认真研究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契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方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乡村精品旅游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业乃至国民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
〔1〕周余义,蒋子农,唐丽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7)(下):207.
〔2〕宁夏新闻网,http://www.nxnet.net/shouye/sygdxw/200910/t20091012_671282.htm
〔3〕曾丽.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略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142.
〔4〕陈文君.我国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03(2):87.
〔5〕张丽君.弘扬生态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基于随州市洛阳镇乡村休闲旅游情况的调查 [J].今日南国,2009(130):107-108.
〔6〕佟玉权.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1):45.
〔7〕马艳平.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502):253.
〔8〕唐闪光.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思考—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9(3):160.
F 5 9 0.7
A
1673-260X(2010)10-0101-02
科研项目:省教厅科研项目(08SB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