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地区少年短跑运动员培养的比较研究
2010-08-15张明
张 明
(三明学院 体育系,福建 三明 3 6 5 0 0 0)
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地区少年短跑运动员培养的比较研究
张 明
(三明学院 体育系,福建 三明 3 6 5 0 0 0)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走访调查以及逻辑对比分析,考察了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地区在田径运动员培养上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省短跑后备人才培养在区域上具有显著差异,沿海与内陆地区要走出各自的运动员培养的困境,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
沿海;内陆;田径运动员;培养;研究
在“得田径、游泳者得天下”的竞技体育时代,田径项目的突破是一个国家、省市竞技实力的体现,即田径水平的发展可以显示其整体的实力,也是国家体育强国、强省、强市的表征.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部,具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使人体在气候、生态的适应性上以及在饮食上习惯以米食为主的特点形成南方人的身高适中、身体匀称、下肢比例适中并具有速度快、灵活性好等素质特点.[2]但是从省内运动项目的分布看,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如龙岩羽毛球、举重和蹦床为优势发展项目,泉州以短跨项目见长,莆田地区田径跳跃项目占优等,可见福建各地区已基本形成各自优势特色项目或项目群.从田径项目本身发展特点看,田径项目众多(在奥运项目占4 6项),因此,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非常艰巨而重要的过程.目前福建省的田径运动事业整体尚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是与曾经的辉煌时期相比还有一段差距.如何改变这一差距?实现再次辉煌?本文主要通过对沿海与内陆地区田径运动员的培养进行对比分析,从地区项目设置、地区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等出发,并选取了在过去的两届省运会上运动员(少年短跑运动员)的成绩作为分析的指标,期望能从中发掘出沿海与内陆在田径运动员培养上的优劣,为促进福建省的田径运动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对9地市部分体校的人才模式、项目设置进行研究,并选取了参加福建省第1 2届、1 3届省运会1 0 0 M跑的少年组(1 4~1 5岁和1 6~1 7岁)两个年龄段的运动员的决赛成绩作为研究对象,来反映内陆与沿海城市的运动员水平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检索、I n t e r n e t网络获取大量丰富相关资料.
1.2.2 访谈调查法
通过走访福建省部分市、区级业余体校,同时对体校教练员和负责人进行访谈、咨询.
1.2.3 对比研究法
将处理后的第1 2届、1 3届省运会1 0 0 M跑的少年组决赛成绩数据进行对比、逻辑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E x c e l 2 0 0 3和S P S S 1 3.0软件对所研究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沿海与内陆区位界定划分及其意义
本文把福建省从地理位置上划分为沿海与内陆,即地理区位靠海的如厦门、泉州、漳州、福州、莆田、宁德等为沿海,而龙岩、三明、南平中西部或北部地区为福建省内陆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指标(G D P)等综合性指标中沿海城市除了宁德外,其整体水平都比内陆城市要高.众所周知,竞技体育是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上划分各地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的培养)是有意义的.而目前福建省各地市在发展特色项目时除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对传统形成的特色项目的选取上也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
2.2 福建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现状分析
2.2.1 不同培养模式产生的人才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前福建省少体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与各体校所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相关.目前福建省的人才培养模式受经济发展水平、教练员资源、项目发展方向等影响产生差异.主要存在着“三集中”式培养、“一集中”式培养、“依托式”培养及综合式培养四种类型.这四种培养模式也从侧面反映了福建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竞技运动员培养的关系,由于“三集中式培养”学校主要由体育局负责或者由教育局、体育局统管,学生集中训练、学习、住宿,学生培养以训练为主,教学为辅.此类学校都为沿海城市的业余体校如福州、泉州、厦门、莆田、福清等少体校;而采取“一集中”式培养、“依托式”培养的体校主要有体育局负责,师资力量欠缺只能集中训练,依托学校教学.少部分市区外生源集中训练、住宿.它们一般为内陆体校,如龙岩、南平、宁德等市体校等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少体校.尽管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体教结合”或者“三集中”模式等对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仍然是福建省内各地区间人才培养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内陆地区,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低,而导致优秀运动苗子流失.而这一运动员资源的流失与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如何解决是地区间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共同为新的“举国体制”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2.2.2 不同项目设置培养不同的运动人才
田径运动项目是奥运会大家庭里面最早的成员之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内陆地区还是沿海地区,都有设置这一项目.可见田径运动作为各运动项目之母,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在项目设置上,仅从数量上,沿海地区明显优于内陆地区.其中厦门市少体校设置田径、足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体操、蹦床、篮球、跆拳道、羽毛球等项目,泉州市少体校设置田径、举重、体操、射剑、帆船、皮划艇、篮球、羽毛球等项目,漳州市少体校设置田径、武术、排球、游泳、体操、蹦床、举重、射击、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皮划艇、赛艇、跆拳道等项目,福清市少体校设置田径、排球、体操、乒乓球、举重、游泳等项目,南安市少体校设置田径、跆拳道、游泳、举重、篮球、羽毛球、排球等项目,龙岩市少体校设置田径、举重、游泳、羽毛球、蹦床、射击、击剑、皮划艇、赛艇等项目,晋江市少体校设置田径、游泳、篮球、排球、柔道、摔跤、击剑、射箭、围棋、跆拳道、体操、举重等项目.
2.3 近两届省运会福建省各地市1 0 0 M跑成绩前三名的区域特征分析
2.3.1 少年(甲、乙)组两届前3名男女运动员的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依据区域划分我们将近两届省运会1 0 0 M跑男女运动员前3名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尽管近年来各地市都在进行优势项目的整合优化,但是就1 0 0 M短跑项目看在少年乙组水平上1 0 0 M跑(男子组更明显)打破地市“垄断”现象,各地区分布开始走向均衡化,未体现运动员的地域特性但具有均匀发展的趋势.在甲组里,泉州1 0 0 M跑的整体水平较高,第1 2届省运会男女共有4名运动员进入前三,第1 3届也有3名运动员进入前三名.泉州的优势是明显的,可以看出泉州市的短跑后备资源相对充足,这与泉州市的经济发展(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泉州市的经济增长居全省各设区市的前列)有一定关系.
但是从近两届前3名整体上看,内陆:沿海为9:1 5(比值约为0.6),同时反映我省各地市的短跑1 0 0 M后备人才分布情况是:各地市的发展潜力相当,前三名运动员的分布也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成一致性.其中第1 2届省运会少年乙组1 4~1 5岁男子前三名分别是莆田、福州和龙岩,女子分别是厦门、龙岩和南平,而第1 3届省运会少年乙组1 4~1 5岁前三名运动员男子前三名分别是宁德、泉州和莆田,女子分别是龙岩、龙岩和三名.[4,5]而第1 2届省运会少年甲组1 6~1 7岁男子前三名分别是泉州、厦门和福州,女子前三名则都是泉州运动员,第1 3届省运会会少年甲组1 6~1 7岁男子前三名分别是泉州、龙岩和泉州,女子分别是龙岩、泉州和三明.[4,5]
2.3.2 少年组(甲、乙)两届前八名男女运动员的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从前8名成绩分布看,两届省运会在内陆与沿海地区运动员数量上看,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的比例为2 3:4 1(比值也接近0.6).这一比值虽然不具有显著差距(因为福建省9个地市有6个靠海为沿海城市,城市数量比内陆比沿海为3:6,比值0.5).但是可以看到沿海城市在短跑人才的培养上与内陆是有差距的.而产生差距的根源,这正是我们要寻找的.
通过进行成绩的检验分析后,可以看到在1 6~1 7岁组别前八名运动员排名泉州市在一定程度优势突显出来了(第1 2届共有5人1 3届共有4人参赛且成绩相对靠前),除福州、厦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承办地区龙岩市外,三明市的“异军突起”说明我省的1 0 0 M跑和地区(城市)用S P S S 1 3.0软件进行简单相关性检验.经检验1 0 0 M跑成绩与城市r=0.0 3 4,s i g(2-t a i l e d)p=0.7 9 3>0.0 5低度相关.两届对比同时也反映了各地市(如厦门、宁德等)对人才缺乏跟踪培养,造成了大量苗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3 讨论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转型,运行了几十年的“举国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各省市,行政区等寻求创新体制.构建新型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区域封锁,引进市场机制,依托社会吸引社会民间资金,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市场化的人才流通制度是社会转型时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渠道.[7]面对我省短跑项目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依据科学的发展观,创建适合福建省省情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推广体教结合,让竞技体育向学院化发展.发扬“科技兴体”方针,加强田径后备人才的思想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8]
虽然我省在运动员交流培养上采取了双计分的形式(就是在省内大型赛事上,运动员得分可以被输送单位和培养单位共享),但是激励效果不明显.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建立起突破区域限制的桥梁(这一突破在龙岩地区比较明显,如羽毛球运动员林丹被输送到福建省体工队,再到国家队,以及石智勇、何雯娜、张湘祥等都是这一政策的获利者),依靠经济刺激手段已远远不够了,如何从各地区之间选拔优秀的运动苗子从事体育运动训练是个地市体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水平教练员,优秀的生源、配套的基础训练设施、以及对运动员的个人政策这些都使得福建省竞技体育要想走出困境需要一整套措施.
再次,如何保持沿海地区与内陆的竞技体育(田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尽量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使他们在赛场上较长时间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另一就是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形成合理的运动员人才梯队让年轻运动员顺利接班使人才层出不穷.[6]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寿命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发展田径人口、培育田径市场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兴趣的培养,这是田径市场远景计划的本质问题,随着各类体育运动的兴起,争夺田径人口的项目越来越多,由于田径项目的特点,可能会失去较多的田径人口,这是摆在田径面前的最大一个障碍.[9]对各年龄组涌现出来的优秀苗子省一级主管部门应有相应的重点跟踪培养政策,可采取教练员目标任务制、优先照顾、与基层单位共同管理、共同培养、与教育部门联手解决将来的出路等手段,使优秀苗子的训练工作有较好的保障及连续性,避免出现人才的浪费及流失.[10]
4 结论
通过对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在培养模式、项目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近两届省运会短跑人才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与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上出现不平衡以及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等因素使很大部分优秀的体育运动苗子流失,造成内陆与沿海地区竞技体育竞争的失衡这一现象被打破.即内陆与沿海的经济差别对全省竞技体育发展并非决定因素.因此,现今在经济发展起非主导性因素的大环境下内陆与沿海地区必须通过政策支持(对运动员、教练员),“科技兴体”来实现体育强盛之路.
〔1〕余敬平.我国男子1 0 0 M跑成绩滞后的原因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 0 0 3(2).
〔2〕黄耀辉.福建省少年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 0 0 5(1):8 7.
〔3〕中国田径协会主办的《田径》杂志.2 0 0 2-2 0 0 5.
〔4〕福建省第1 2届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公告.福州,2 0 0 2.
〔5〕福建省第1 3届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册.龙岩,2 0 0 6.
〔6〕周志雄,朱俊玲.对中国田径运动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报,2 0 0 1(3):5 5-5 8.
〔7〕廖冠群,等.从福建省第1 2届运动会看我省田径后备人才现状及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 0 0 3(5):5.
〔8〕徐正国.福建省体育工作现状和发展构想[R].福建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会议,2 0 0 6.1 2.
〔9〕张良力.从十运田径比赛谈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 0 0 6(5):3 8.
〔1 0〕施文忠.福建省田径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4):1 0 6.
G 8 0 8
A
1673-260X(2010)10-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