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化产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0-08-15王福鑫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王福鑫

(常熟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1]这一决定,凸显出文化产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以为,文化产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这是由文化产业的自身特性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决定的。

一、文化产业基础性作用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服务),满足人们多样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和谐则是以人自身的和谐作为前提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和基本权利的实现。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是更高级的精神生活需求,因为,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则是人类的内涵。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由社会的文化生产组织供给的,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这种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和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和手段展开的。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不仅具有知识性、创意性,而且具有多样性、娱乐性和时代性,如影视剧、报刊、图书、演唱会、KTV、艺术品、动漫产品、网络游戏、文化旅游、休闲等等,这种多样性的产品(服务),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多样的、多层次精神需要。

首先,文化产品以其知识性和教化功能,向消费者传递文化知识和信息,传播公共道德观念,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文化产品以其休闲、娱乐的本性和功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升了生活质量,增加人的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感受。人离不开物质生活,但也不能缺少精神生活,人只有在休闲的状态中、在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时,才会体悟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再次,文化产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抚慰功能,排遣人们心中的郁闷与徬徨,舒缓大众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紧张,抚慰人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创伤,协调现代社会里人与机械的平衡,宣泄技术时代人们内心的焦虑。可以说,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服务)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会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与劳动创造、实现就业权利,是人的自身和谐的基础,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实现人的就业权利,除了人自身具备就业的知识、技能、身体等条件外,关键还要社会向他的成员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文化产业是一个行业结构多层次的产业形态,既有象动漫业、影视业这样的技术密集型分支行业,还有更多象旅游休闲业、图书发行业、歌厅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分支行业,因此,文化产业向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是众多而广大的。据统计,1990年到1998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由49.5万人增加到72.1万人,增长了46%。与此同时,社会所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是文化系统的1.5倍。到2000年底,我国仅娱乐、音像、演出、艺术品四大市场的从业人员就达95万人。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多,2005年,湖南省的民营文化企业就吸纳了近100万人就业。其他如云南、浙江、北京、重庆等省市与湖南的情形一样,甚至比湖南的形势更好。到2005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就业人口达到了1274万人,占就业人口的5%。[2]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以其产业的特殊性,让不同类型的人才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属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比如,广告业、设计业、影视业等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行业,吸引了大量创意、策划人才,这些人才在文化产业这个平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忘我地谱写人生华章。因而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些人就业和生活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以其新型的产业属性,让相当一部分特殊人才有了一个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平台,如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就是出自于一位20多岁的年轻女生的创意。

(二)推动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区域和社会阶层的和谐

文化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蛋糕”,其原因就在于它的高增长性和产业高关连度,推动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据报道,1990年到1998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由12.1亿元增加到83.7亿元,增长了6倍。进入21世纪,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也是连年递增,在一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如广东深圳,2003年文化产业占GDP总量的4.73%,2004年达到了5%。而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形势喜人,“九五”期间,湖南全省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十五”期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到2005年底,年均增长达到了15%,均超过其他产业的增长,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5%,上升到2004年的3.3%。[3]省会长沙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从2000年以来,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长速度。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开始袭击全球经济,但长沙市的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当年实现293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市GDP的9.8%,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4]目前,文化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带动湖南省和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的经济推动作用还体现在它对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云南的丽江在过去,无论是地理上还是经济发展程度上,绝对是名不见经传的,可如今的丽江又绝对是鼎鼎大名、今非昔比的了,而这种今非昔比的关键因素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丽江的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只有3000多万元,进入21世纪后,这种局面就大为改观了。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新增就业岗位3900多个,文化经营户已发展至3100多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25亿元,比去年增长26%,占全市GDP的11.3%,成为丽江市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5]全国象丽江以“文化”为产业调整的杠杆,依靠文化产业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地区还真不少,如山西的平遥,贵州的都匀、毕节和遵义,云南的腾冲等等。近年来,文化旅游、休闲,特别是“红色旅游”的勃兴,让原来地处偏僻的村镇山乡,尤其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活跃了起来,千百年来形成的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开始松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正有序展开,地方经济活力已开始显现出来。

经济的增长,给老百姓带来的是实惠。丽江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向社会提供了几千个就业岗位,居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1990年代,丽江文化企业职工人均月工资不到700元,2004年就增加到了1400多元。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使文化企业职工获益良多,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丽江家庭作坊或传统的“前店后家”式的民族文化工艺品市场(不含饮食业),年营业收入高于5000万元。文化产业的兴盛,让丽江普通居民也收获了实惠。黄山镇是紧挨丽江古城的一个小乡镇,过去依靠农业生产勉强维持着全镇居民的生活,丽江文化产业兴盛起来后,黄山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目前,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已成为黄山镇的支柱产业,全镇每年的旅游综合收入就超过了1000万元,部分民俗文化旅游接待农户的年纯收入10多万元。

区域和谐、社会阶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容,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没有区域和社会阶层和谐的社会和谐是难以想象的。区域和谐和社会阶层和谐的障碍则是贫富差距。文化产业以其产业特性,让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又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地区,发挥出文化资源优势,激活其产业、增长其经济、富裕其民众,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三)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当前,我国国民生产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单位GDP的能耗量居高不下。据报道,2005年,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是1.22吨标准煤[6],2006年降到了1.17吨标准煤,2007年又降到了1.06吨标准煤,但仍相当于美国的2倍、欧盟的4倍、日本的8倍。[7]这种高能耗与我国人均资源的相对贫乏的基本国情是悖离的,也是危险的,因而改变这种状况,降低能耗是势在必行。降低能耗、提高单位能耗创造价值,除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之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型产业,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文化产业有“无烟工业”之美称,它不同于以物质为基础,以资源、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投入为主要方式的一般工业生产,它是以知识和创造力为基础,以创意和复制为手段的新型产业。物质资源的消耗不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决定因素,知识和创意才是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关键,因此,文化产业是一种具有知识经济特征和高度文化含量的产业,这一产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降低能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单位GDP能耗的创造值。如上所述,我们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在万元GDP能耗量或者说在单位GDP能耗上存在很大差距,人们在探讨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时,多注意到了科学技术甚至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却忽视了产业结构优势尤其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原因,而实际上象日本、美国这样的低能耗国家恰恰就是文化产业大国。

文化产业除以其产业特性降低能耗、减少生态破坏的作用之外,还有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的功能。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的旗帜下,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别是“红色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投资对于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比如江西井冈山那优美的自然风光,云南丽江古城和东巴文化、纳西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和开发,山西平遥古城、古院落的保护,如果没有文化产业的兴起是难以想象的,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会做得更好,人与自然的相处也会更加和谐。

(四)引领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人们悉心培育和大力建设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内的每一个文化分支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自己的贡献。文化产业以其文化的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和优势,向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价值建构,形成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以此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一方面高扬和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宣传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力和利益,倡导改革和创新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倡导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培养理想人格,摆正自己、他人、群体、国家和社会的位置,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形成理性平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这样,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只要正确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普遍取向,良好社会风尚成为主流,相互尊重、水乳交融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和谐社会就为期不远了。

二、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的决定因素

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文化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性质所规定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了的。社会主义的这一生产目的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即满足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成长所必须的需要,是基本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即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等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精神文化生活虽然不关乎人的生存,但却是人类成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和谐社会里,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一道构成了人类的基本生活,物质生活需要是由社会主义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部分服务业提供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供给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在精神文化生活资料供给上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份额会越来越大,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一道,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二)文化产业的功能奠定了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部分,与其他产业一样,经济功能是其基本的功能。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现代经济实践表明,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则是因为文化产业让国民经济中增加了诸如广告业、设计业等新的产业;二则是因为文化产业使经济活动中增加了新的产品(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和改进了传统产品,使传统产品渗透了文化内涵,提高了附加值。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促使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文化对经济的渗透,使产品中的物质形式价值下降、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增加。而且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内容在新产业产品价值构成中比重的增加,创造出大量的富有美感和科技含量的智能化产品,并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再一方面,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如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推动了音像制品、家电产品、通讯设备等的生产和销售;报刊和出版业的发展,为造纸业和印刷设备制造提供了直接的市场机会;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旅馆、餐饮、演艺等产业的一同发展。而这些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发展,又会通过各自的产业链,对与其相关的产业发挥关联带动效应。

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不同之处,即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它还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文化产业的政治功能表现在,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政治价值倾向引导意识形态,影响和整合人们的价值观,从而使公众形成“文化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并使“共同体”内的人们之间增进沟通、减少摩擦;同时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和渗透,维护“政治共同体”的文化和经济安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以其劳动密集的特点,增加就业机会,广泛地吸纳从业人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团结与稳定。不用说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和经济上的“乘数效应”,其对社会的稳定意义也是难以估算的。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具有文化功能。文化产业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文化产业通过其特有的而且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更大更有效的范围传播传统文化,激活濒危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形态。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它用艺术的形式塑造了宋慈的形象,让宋慈这位鲜为人知的伟大的司法鉴定家和他的不朽著作《洗冤集录》走进了人们的心田。其它如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甚至美国好莱坞拍摄的《花木兰》,都更好地保存和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还催生了无数具有新价值观、新内容和新形态的文化产品,如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这些文化产品既有对濒危民间艺术的挖掘、抢救(如《云南映象》),又有对既有文化体系的丰富、发展和贡献,它们都将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内容积淀下来。

社会功能或者教育功能是文化产业的第四个功能。文化产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并通过这种“供给”,对消费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给予影响和引导,使其向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消费者的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

上述文化产业的四种功能,每一种功能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急需的,无论是经济上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政治上的整合价值观、维护国家经济文化安全和社会团结稳定,抑或是文化上的传承、弘扬和社会功能中教育人、引导人,都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主旨是一致的,也是和谐社会构建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工作。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文化产业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实现人民的富裕、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实质的落实,不仅要求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管理控制系统要充分发挥作用,更要求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满足社会所有成员对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因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建立在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没有这种对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满足,所谓发展、进步都是空中楼阁,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规定的,同时也是文化产业自身的功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决定的。正是文化产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这种基础性作用,引起了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当然,发展文化产业无论是政府的层面,还是企业以及社会层面,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政府层面的当务之急就是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层面的首要工作就是强化内部改革,健全以人才激励机制为主体的企业发展机制;社会层面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对文化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丁伟.厚积薄发:文化产业五年快速发展[EB/OL].(2007-09-28)[2010-08-10].http://www.ccnt.gov.cn/xwzx/whbzhxw/t20070928_45975.htm.

[3]《领导决策信息》数据分析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十一五”趋势预测[J].领导决策信息,2004(43):1-2.

[4]田芳.长沙文化产业逆势走顺风[N].长沙晚报,2009-07-05(A01).

[5]李秀春.丽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6%[EB/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10-08-05)[2010-08-10].http://www.yn.xinhuanet.com/nets/2010-08/05/content_20540453.htm.

[6]我国发布第一份GDP能耗公报[EB/OL].人民网,(2006-07-03)[2010-08-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 26/4555103.html.

[7]节能“红头文件”连发,能否警醒国人[EB/OL].新华每日电讯,(2008-08-06)[2010-08-25].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08/06/content_8992790.htm.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