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2010-08-15韩晓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创业者大学大学生

韩晓莉,刘 芳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基于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韩晓莉,刘 芳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在传统的教育形势下,大学教育只重视为已有的岗位培养人才,但是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岗位逐渐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大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本文对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创业教育对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要求做了详细的分析.

大学;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产业进程的加快,机构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失业人员的人数逐渐增多,我国的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现状下,党的政策方针明确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是我们党在抓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认真地为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所做的一项重大任务.各大学在领会了这一方针后,最扎实有效的贯彻方法就是努力做好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形势下,大学教育只重视为已有的岗位培养人才,但是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岗位逐渐消失,新型岗位逐渐产生,急切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补充到就业大军中来,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形式注入新的血液.

1 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业教育,“创”指开创,“业”指事业,两个字综合起来讲就是开创事业;创业者指的是开创、开拓事业的人;创业教育指的是与开创、开拓事业有关的教育形式、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某一种岗位、某一种事业的开创者、开拓者,不仅可以开拓新的事业,也可以开拓新的就业岗位,这种教育有效地拓宽了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即创业不是单纯的指创办企业.

大学的创业教育要站在广义创业教育的层面上,从塑造创业素质到培养创业者个性,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有效地对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进行挖掘与培养.

2 实施创业教育大学责无旁贷

在20世纪末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和行政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创业教育,并且也有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大量的创业园给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并且给与创业大学生一定政策上的优惠,各种机构也为鼓励学生创业纷纷出资,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道路.但是鼓励学生自己创业不只是社会的事情,也不只是创业者自己的事情,作为教育机构,大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进行创业.

2.1 改变原本的教育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创业条件

为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必须提供良好的教育设施,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软环境上要树立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改变以前单纯以书本、学科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

2.2 在教育内容上要侧重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2.2.1 重视培养创业的意识

创业意识指的是在创业活动中,对创业行动起着推动作用的心理和思想,创业者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实际上,要成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必须把创业意识与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在观念上要转变原来为创业而教育的想法,将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把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

2.2.2 重视塑造创业者的人格

创业者必须有敢于走新路的个性,这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创业者在创业道路上的精神支柱.这种敢于走新路的个性品质包括在挑战面前的勇敢态度,在挫折面前的乐观心态,在逆境中的准确分析和判断能力等等.

为了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人格,大学应该提供大量的实践场所和岗位,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使大学生逐渐具备独立思考的个性,坚韧的品质,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乐观的工作态度,扎实奋斗的精神,为学生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3 加强传授创业知识

创业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拥有坚实的心理基础,更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的合理是指第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二要有与创业有关的知识,例如对行业市场的把握、一定的理财知识、管理与习惯法律知识等.

使学生拥有足够的创业知识,就要求大学在教学计划中对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系统安排,要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增设对创业有一定帮助的财务、管理、法律、行业特点等课程,要积极开展各种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以保证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2.2.4 加大教育力度,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本技能,也是创业的根本前提.

创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提升大学生自身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大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增强社会创业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大学在教育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成功的企业经营者请进学校与同学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在校内实施小笔资金的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企业中去,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模拟社会中得到锻炼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2.2.5 有意识地营造适合创业的氛围

大学生是否具有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环境的好坏.

为了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校方要加大对创业意义和价值的宣传力度,使创业思想根植于大学生内心.在大学生中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营造科学、创新、扎实、进取的创业氛围,并且积极促进多学科间的专业交流.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网络,成立创业精英联盟,让学生在联盟中学习经验,少走创业弯路.

3 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要求

教师是各类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创业教育的承载者.教师可以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再根据创业教育目的对大学生的创业个性进行重塑,对大学生的创业知识进行有效架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有目标地、高效率地主宰教育的方向和强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提高教育的质量.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以下素质:

3.1 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

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必须对本专业的发展历史、行业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广泛地了解,并且还需要掌握相近的学科知识,一专多能,对所掌握知识经常更新,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

创业教育不是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让学生学的东西不空洞,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 能够解决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并且具有专业技术推广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或者有能够处理与生产、销售、推广相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3.3 能够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有市场经济意识和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

4 建设创业型师资队伍的有效方法

4.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是指就整个教师队伍结构而言,有学校的专职教师也有来自社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有专门侧重理论教学的理论课教师也有主要从事实践操作的技术指导教师;其次是指教师既要有丰富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扎实的、精湛的实践经验,逐渐从单纯的教师向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教师方向发展.而文化基础课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经营情况和特点,做到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加强教学针对性.

4.2 扩大教师来源,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在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还应该扩大教师的来源渠道,丰富教师的结构层次,引进非师范院校的各层次毕业生注入教师队伍,逐渐更新基础课教师的结构,从原来的大部分教师来自师范类院校过渡到非师范类毕业生占教师队伍的较大比重,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专业技术的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而构建良好的师资结构.

4.3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创业教育中,大学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不断完善教育思路,努力学习,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技术性的指导工作,努力开拓、创新思路,促进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4.4 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多学科的教育形式,为了适应这一教学形式的需要,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创业综合素质,而现在各高校的实际状况是能完全胜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比例较小,短时间内又没有大量能胜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涌现,针对这种情况,大学为了圆满地完成创业教育任务,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外,还要加强对现任教师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应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培养的原则,让教师感受到开展创业教育的紧迫性,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为开展创业教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各个教育机构中,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见解各有不同,但是综合而言,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开创全新事业的基本素质教育,是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业个性为着眼点的一项综合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他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的创业个性、潜能、素质整体得到提高.在当今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的转变时期,为了扩大就业,为了使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学生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刘常勇.创业管理的12堂课.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柳翠钦,等.创新与创业.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汪歙萍,熊丙奇.大学生创业.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4〕叶平.创新教育新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5〕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刘清华,创业的条件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2).

G645

A

1673-260X(2010)07-0186-02

猜你喜欢

创业者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