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历史学习的若干建议
——和人文专业学生谈如何学习历史

2010-08-15陈作飞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同学

陈作飞

(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安徽滁州239012)

关于历史学习的若干建议
——和人文专业学生谈如何学习历史

陈作飞

(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安徽滁州239012)

进入人文专业本科生的历史知识大都是从中小学历史课本中获得的,基于这种知识储备进行进一步历史学习和研究既难有兴趣,也困难重重。恶补基本文献,快充理论方法,谙熟以往成就,洞晓学术前沿是人文专业学生进入大一就应该努力去做的。如此四年之后,不但毕业论文无忧,且会学业有成。

历史;史料;理论方法;成果动态

笔者长期担任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时间既久,对同学们学习历史也就所虑实多。踏进高校的本科生大都是由小学而入中学,由中学而入大学,是从教科书中培养出来的,在历史学习方面多数同学存在天生的缺陷。一则史料基础差,不知教科书知识所出何自,亦难晓其见识结论之所以然。二则缺乏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尤其是研史技能的培训。三则不谙学术史,不能了然自己所知所识之新旧。四则不熟悉当前学术界之现状,盲人瞎马,不知方向。针对此种种情况,特给予人文专业大学生如下建议。

一、恶补基本文献,打好史料基础

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掌握史料是研史者所必备。史料依其存在形式可略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前者如遗址和墓葬,后者典型是史部类的书,其它如档案、地方志、甲骨金文及经子集部类书等。随着历史研究的日益深广,时至今日,史料已可谓无所不包,巨细不遗。

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来源,是历史见识的依据。进入大学的同学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历史知识,也形成了一定的历史认识和分析的能力。但这种知识和能力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堂上的历史教学,因此存在很大的不足。就历史基础知识而言,知道我国文明史的开端是夏王朝,但不明是根据哪些史料得出的;知道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却未必读过《牧誓》;知道匈奴是秦汉时代强悍的部族,但知晓《匈奴列传》的可能很少。就历史见解而言,同学们主要吸纳的是历史教科书的成果,知道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商鞅变法是秦强盛的关键,至于何以如是思之不多,或思之无由。这里不仅是何以见识的问题,包括理论和方法的确立与应用,也是史料的问题,即对众多同一历史反映的史料缺乏掌握和比勘。一句话,同学们进入高校之际所备历史知识的状况是:已经得到主要源于历史教科书之类的已成知识和见解,但若进行历史研究,还急需阅读和掌握原始文献,打好史料基础。时间短暂,谓之恶补,殊不为过。

然而史料浩如烟海,面对不免沮丧。如何应对,实为不易。综观以往之治史,盖有两途:其一是阅读全部史料。欲求研究全部历史则要阅读全部史料。随着历史的绵延,社会的复杂和记录历史手段的丰富,阅尽全部史料在今天已是极难之事;但治史者理应不畏其难,力求越多越好。退一步讲,研究一时一地的历史也要掌握其全部史料,这是研史的基本要求。前者宏观全局,后者精究具体,二者结合,方有佳识。其二是掌握基本史料。就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所谓基本史料就是所谓的史部类书。欲治全部中国古代史,以纪传体史料来说,就要阅读和掌握全部二十四史。就治一朝一代之史,则要阅读和掌握二十四史之一断代史,诸如进行唐史研究就要熟识《新唐书》和《旧唐书》。在此基础上,依据今天的史料观,还要对相关的其它部类书作个辅助的阅读和了解。

无论是阅读全部史料还是掌握基本史料本来都是同学们进入大学之前应该大抵做过的事。由于当今中学的教育方式的改变,古人的治史常态已经难以存在。但既然进入大学学习与研究历史,大家就不得不补上这一课。虽然在时间上有点仓促,但在知识和理解力上,大学阶段进行历史资料的阅读和掌握也存在优势,一边阅读,一边也就进入了认识和研究状态。同学们一方面可以尽量广泛地阅读史料,另一方面可以选定自己喜欢的领域,加紧对基本史料的掌握。既可以按照课程的安排顺序进行,也可以自己拟阅读计划,实行有目的的突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掌握史料就无以治史,同学们要为以后治史打好史料基础,就不得不于眼下快速恶补基本文献了。

二、补充理论方法,掌握治史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治史者而言,其器就是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本是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必修科目,但笔者所在学校没有历史专业,历史只作为人文专业的一门课程而存在,仅仅开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通史课,差不多是中学历史课的重复(仅复杂一点罢了),因此关于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内容就只有靠授课老师给同学们另外随机安排了。

有志于从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同学就要在现阶段把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做个了解,同时加强理论修养和方法训练。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是同学们在大学必修的公共理论课,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历史学习理论。其他理论可以通过概论或导论性的历史理论著作来获得。而欲知详尽,就得看原著和历来的评论与研究。

确认事实和解释事实是历史研究的两个基本任务,以此为据可以把确认历史事实的方法称作技术性方法,把解释历史事实的方法叫做导向性方法。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是和一定的历史理论相联系。因此导向性方法的运用是受历史理论的性质和水平的制约的。

技术性方法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功,也是同学们眼下应该快速掌握的。它可分为传统史学方法和新史学方法。传统史学方法又可称为考证法,有外考证和内考证。前者是指对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目的是获得正确无误的历史研究的资料;后者是对史事即史实加以考证,以确认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史料不伪,并不意味着其所反映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因此这两种方法必须结合使用。新史学方法是近代以来对旧史学方法反思的结果和发展,主要有计量史学方法,比较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等等,类型繁多。

就目前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和所能获得的技术手段与历史资料来看,传统史学方法应是急需掌握并加以训练的,因此在这里谈得详细些。依治学之次,首先是对史料进行搜集,主要途径和方法有:

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工具书种类繁多,有字典、词典,有目录、索引,有丛书、类书,还有百科全书,它们都是治史的得力助手。比如研究一事,可迅速通过字典和词典获其出处和大致情况,观其类可通过类书很快完成,而查其源流与研究概况,目录和索引就可派上大用场。

分类搜集法。既可根据历史研究的内容进行史料分类搜集,也可以是先搜集史料,然后对这些史料进行内容分类。分类搜集法可使某类史料聚集突出出来,从而透露事情发展的真面貌。梁启超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视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以跳活表现。”[1]他对六朝唐时中国人风行留学印度的研究结论就是用的这一方法。

追踪搜寻法。同一史事的资料可能散于各种史料当中,利用史料间信息的连接来追踪同一史事的方法,即可称之为追踪搜寻法。比如研究屈原,《史记屈原列传》是基本资料,在列传中提到其为楚怀王左徒,与张仪有关,则可以去看《史记楚世家》和《史记张仪列传》,或许会有新材料,再从其他有关楚怀王和张仪的书中去探求,这样辗转,直至无信息可寻为止。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史料。可结合分类搜集法一并使用,贵在持之以恒。

其次是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考证,对搜集所获史料既可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加以整理,也可以按性质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这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对史料进行考证的方法主要有:

辨伪的方法。史料中伪书很多,据张心徵《伪书通考》,仅史部类伪书就有93部之多。对史料的真伪加以甄别就成为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明代胡应麟著有《四部真伪》,提出辨伪八法,一曰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曰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曰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曰核之异世之言观其述;五曰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曰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曰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曰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近人梁启超在此基础上更提出辨伪的十二条公例,可参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的《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校勘的方法。古书中衍、脱、讹、倒的现象特别多,清人叶德辉即叹:“书不校勘,不如不读。”校勘除一般方法程序外,具体的校勘方法有四种,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欲睹其详可读陈垣先生的《校勘学释例》,也可参阅一般的文献学书籍。

史料无误,并不意味着其所反映的历史也就是真实的。因此接下来就要进行史事的考证工作。考证伪事的方法有:

求源法。也就是追寻史料的来源以考证史事的真伪。相对来说,早而原始的史料比较准确,史事较真。如甲骨文和《史记》中的商世系当以甲骨文为早为真。但这个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如关于曹操的记载,后出的《后汉书》就比先前的《三国志》有更为可信的地方。

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所谓以矛陷盾之法。如《唐书玄奘传》称其死时为57岁,《玄奘塔铭》记为69岁,哪个可信呢?玄奘在显庆二年九月三十日曾上有书表,其中称自己“六十之年,飒然已至”,则57岁为非矣。

旁证法。即利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依据对某一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来达到考证史事的目的。

理证法。即正确运用逻辑推理以达到考证史事的真伪。

总之考证史事要实事求是,坚持无证不信,孤证不立,以理服人的原则。

就同学们眼前的条件来说,利用阅读史料之机进行一定的传统史学方法的训练是能够办到的,也会为掌握新史学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谙熟以往成就,悉知前贤得失

历史研究是个连续性的工作,自古至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历史问题也就留下了众多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历史研究也是个不能重复的工作,不能照做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而不加深入和提高。因此谙熟以往成就,悉知前贤得失是进行具体研究的前提。

《易》云藏往知来[2]。同学们往往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和过程,却不知关于这些事件和过程的研究水平与程度,因而不知做何种工作才不至于重复他人。

如何了解以往的学术成就呢?可有如下途径:

对于古代的学术成果的了解可以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代文献来获得,这主要靠平时积累。随着近代以来的大规模的专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出版,为了解古代学术成就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古代易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数据库可供使用。

近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大都以公开的形式存在于各种报刊、杂志、论文集及专著当中,且受一定的专业性质划分,因此可以按时代在上述载体中逐个进行搜集和阅读。此外,关于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专辑也是我们了解以往成就的重要帮手,减少我们搜集的时间和劳动量。

大型的目录和索引也是我们搜寻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书,这类书相应比较好找,应该加以很好地利用。

广泛地搜集和阅读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的目的是经过比勘,了解他们在某领域或某专题上的研究水平和深广度,从而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不重复而有创新的工作。

四、洞晓学术前沿,创建新识新知

历史研究和其他研究一样,其本质在于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具体研究的创新。这就要求在谙熟以往成就,悉知前贤得失的前提下还要时刻关注当前的学术研究动态,找准学术活动方向,确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创建新理论,得出新见识。

如何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关注本领域权威性学术刊物。学术的活动本质是创新活动,其主要的新成果会在相应领域的权威性刊物上出现。在高校有图书之便,可以定期至期刊阅览室进行查看。而网络的普及更给我们提供了足不出户的方便。

二是关注本领域的学术活动。大型的学术会议往往聚集本领域核心人物,荟萃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了解该领域目前学术动态的较好场所。对某领域感兴趣的同学不仅要关注这种大型会议,而且最好有机会参与进去,其受益自会非浅。学术讲座,尤其是领域内的名师或权威性的专家的讲座有机会也不要放过。

三是关注年终之际的学术综述。这些学术综述是对一定时期内一定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进行绍介和评价,是了解某领域最近时间内成就和不足以及方向所在的重要引导,花费时间少而获利多,不应忽视。

四是参加若干学术团体。各领域都会有若干学术团体,而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往往又是一定领域人才见识汇集之所。即使不能加入其中,也可以引其中会员为良师益友。通过参加学术团体的活动,听取良师益友的意见,也能很好地了解学术前沿的状况。

五是建立志同道合的同学圈子。这种共业的同学圈子既可以在本系本校内建立,也可以拉入他系他校的人。不时地集会与交流各自的所见所识,会共同推进对学术前沿的感知与掌握,关注学术前沿的焦点和问题。与此同时,乐道者多也会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同学们进入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一学期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不少人会选择历史领域的内容。在我已指导过的两届学生中,写历史内容的毕业论文其存在的问题大抵都来自于上述四个方面。阅读和掌握的原始史料较少,造成分析和立论的依据薄弱,有时甚至是摘抄不同的教科书的材料和结论。有些同学在文章中倒也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却只是堆积,难作辨别和分析,得不出什么喜人的结论,这是缺乏历史理论分析和历史方法训练的表现。

很多同学问我毕业论文怎么做,我告诉他们先做个所选课题的研究概述,包括有哪些材料,有哪些研究文章,这些文章的成就在哪,不足在哪,哪些方面还值得去做。结果没有一位同学做得了这一工作。这不仅是因为时间太紧,也是因为同学们平时从未注意过这些做历史学问必备素质的培养。不晓得前人和时贤在自己所选题目的方面已经做了哪些研究,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存在什么继续可做的空间,哪些方面还有创新的现实可能,这样怎能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自己的东西处在何种水平上,值不值得去做呢?不知道学术前沿的情况,做毫无方向的碰撞,自会筋疲力尽,最后丧失历史研究的兴趣也未可知啊!

每次给人文专业毕业生讲这些总觉得晚了,毕竟历史研究是个长期积累的慢活,各种研史素质的养成难以促就。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3]如果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从大一入学即着手进行史料阅读和搜集,注意提高历史理论的修养和历史方法的训练,关注学术研究进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找准问题时刻进行分析思考,至于四年毕业,不啻为学业有成,哪里还用愁一篇毕业论文呢?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孙圣明.历史计量学五十年——经济学和史学范式的冲突、融合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4):142-161.

[5]崔文媛.试论陈垣对历史文献学的建基性贡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9(5):148-150.

[6]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矍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杨 豫,胡 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K061

:A

:1673-1794(2010)04-0107-03

陈作飞(1969-),男,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易学。

2010-05-14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同学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