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与途径
2010-08-15杨晓辉
杨晓辉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与途径
杨晓辉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速度加快;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必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作用与特点,分析了当前高校中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信息技术;隐性知识;显性化;策略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类需要用知识来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前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对知识的要求从质到量一直在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再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更注重深层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隐性知识的共享.
1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问题
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关于信息、知识来源的知识(Know-who)[1].前二类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二类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或者说,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或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并为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地传播和共享的过程,就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中叶.英国的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这个概念.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能够说出的多得多”.他提出的“意会认知理论”和“隐性知识”的概念,主要是针对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一种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的泛滥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完全的显性知识的思想的虚伪,阐明显性知识的隐性根源,证明隐性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知识一样,充满人性因素,科学实质上是一种人化的科学,是一种“个人知识”[2].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哲学家对隐性知识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他们从不同的哲学背景和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走出了理论的“象牙塔”,从管理科学的视野出发,从应用的角度考虑,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题研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如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博士在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后,在他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一书中提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个阶段论,即(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组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形成所谓的“知识螺旋”.野中郁次郎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并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就是隐喻、模拟和模型序列的使用[3].此外,德裔学者冯·科若赫在他的《使知识创造成为可能:如何揭开隐性知识之迷与释放创新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和步骤,策略分别为:分享隐性知识、创造新的概念、验证提出的概念、建立基本模型与显现和传播知识.步骤有:(1)形成知识愿景;(2)安排知识谈话;(3)刺激知识活动;(4)创造适合环境;(5)个人(本单位、本土)知识全球化等五步.
2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作用
根据野中郁次郎博士提出的知识转化与生成理论,实现教师知识创新的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外化过程,即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其中有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提高和促进的作用,有些则会起到干扰和阻碍作用.如果能有目的地将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2.1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教师对于自己原有的隐性知识加以修正和重构.如果教师在对于自身显性知识进行传播和批判的同时,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将不能或难于用语言表述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文字符号或其它方式明确表述的显性知识,将会有利于教师之间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自身的隐性知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或重构.
2.2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教师学习和掌握显性知识.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的显性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与提高.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隐性知识,既有或可能有利于显性知识的学习,也有可能阻碍显性知识的接受;因此,将教师所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特别是将那些与所学显性知识有冲突的、阻碍显性知识接受的隐性知识揭示出来,并与显性知识所提供的理论规范和操作程序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显性知识的合理性,可以促进教师的知识内化过程,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
2.3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隐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体系、学科结构的影响,这也正是不同背景、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之间更难于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原因.只有将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分享教学经验,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障碍分析
知识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得到发展,知识的交流越广其效果就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传授也有了更多的需求;但由于教师隐性知识本身固有的一些特性,如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依附性、社会文化性、鲜明层次性、双重性、程序性、实用性、自动性、即时性和稳定性等等,也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内隐性,使得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存在着重重障碍.
3.1 来自教师隐性知识拥有者的障碍
一方面,拥有隐性知识的教师由于害怕失去持久竞争优势,对于自身的隐性知识具有垄断和独占心理.这些教师师害怕将所掌握的关键性的隐性技巧、诀窍和经验等传授给别人则会使自己丧失竞争优势,教师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将自己掌握而他人缺乏的知识完整地转移后,会导致自我地位的降低失去持久竞争优势,而不愿转移自己的知识[4].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知道自己拥有隐性知识,但不知道何时如何解说.教师隐性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的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说清楚一些看上去自然并明显的事情是很困难的.经验和知识的深度又导致隐性知识的深化,增加了表达知识的难度,这使得教师隐性知识拥有者不知道该如何解说自己的隐性知识.
3.2 来自教师隐性知识需求者的障碍
教师隐性知识的意会要求有统一思维方式,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让每位教师都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本身就增大了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难度,这使得教师隐性知识拥有者即使花尽气力,需求者也不能意会拥有者的给予.另外,如果隐性知识需求者的知识起点太低,拥有者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向知识需求者解释之后,而需求者还不能理解的话,双方的激情会慢慢消退.同时,部分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特别是一些中年教师,虽能胜任教学工作,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古老的教学思维方式已经落后,没有意识到别的教师为什么会取得比自己更骄人的教学成果,更不明白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觉当中做了井底之蛙.甚至还有教师片面地认为,参加培训或接受他人的指导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是一种很没有面子的事.
3.3 来自机制及环境因素的障碍
我国大多数高校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体制繁冗,层次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这使得高校内部的沟通有着很难跨越的层级鸿沟,阻断了教师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也使得高校教师之间,一方面难以区分谁拥有教师隐性知识,拥有哪方面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即使教师隐性知识需求者知道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隐性知识该何去何从时,碍于层级关系,也无法顺利的达成目的[5].另外,当前高校内部普遍缺乏对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正确认识,缺乏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以达知识共享的相关激励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隐性知识,特别是专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4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途径
虽然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问题在近年才受到重视并正式提出,但实际上,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自身也一直在寻求着最佳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途径.比如经典的师徒带教方式、听评课制度以及案例推广与学习都是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很好方式.本文着重讨论信息时代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与途径,即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4.1 教师博客及博客群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Edublog)中的一种,教师博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反思的平台.目前已经有许多老师在Blog所提供的虚拟社区上学习、交流、讨论和撰写教育叙事,逐渐培养起自己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通过Blog所提供的虚拟社区环境进行教育叙事与教学反思,以利于自身隐性知识的重新建构和提高;也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博客交流和互访展示、欣赏、积累自己的心得,学习他人的个性长处.教师通过书写教学博客来整理平日教学实践的心得、记录教学过程,这些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将隐性的教学实践知识显性化.早在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博士就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开始应用博客作为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这就是著名的“东行记”[6];之后,教师博客如雨后春笋般浮出,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庄秀丽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博士[7]等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
近两年,分学科的专业化教师博客网站逐渐出现,形成了专业化的教师博客群,这样就可以将博客与学科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加有利于同专业的教师利用博客交流讨论本学科内的问题,共享智慧,形成教师网络联盟和专业化学习社区.这种专业化的教学博客更加利于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和协作、正确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大量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实现良性意义的知识建构,实现知识(特别是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因此教师博客群将是教育博客应用的重要方向.
4.2 教学团队QQ群
腾讯QQ是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以其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如今可谓是达到了妇儒皆知的地步.其强大的聊天功能甚至让一些人“谈Q生畏”,特别是对于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聊天耗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所以一些家长坚决不允许孩子上网聊天.实际上,正如很多人相信的那样:网络聊天是一把双刃剑,获利还是受害,关键看你如何来使用它.笔者所在的教育系建立了教师QQ群,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发现教师在群中以近乎闲散的方式交谈时,对于教学中的感受,特别是对教学中的缺憾和失误可以表述得更加直接,这对于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
4.3 应用知识可视化工具
知识可视化是指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如启发式草图、概念图表、知识地图和科学图表等,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及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知识可视化工具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将知识可视化而开发出来的一类计算机软件.通过知识可视化工具,教师们就能方便地将各自的长期积累下来的隐性知识表示出来,以使教师彼此之间能共享各自的隐性知识, 并最终促使教师专业隐性知识的提高.目前较为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有概念图工具和思维导图工具.
5 结语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是高校的巨额财富,教师隐性知识对教育教学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要想积极促使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以达到知识共享,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既需要教师调动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也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共同营造知识共享性校园.
隐性知识创新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交流结合起来加以应用.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不可言传性,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在隐性知识的研究过程中,隐性收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黄瑞雄.波兰尼的科学人性化途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
〔3〕郭晓君,等.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郭延吉.组织中的隐性知识的共享[J].理论与探索,2004(2).
〔5〕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
〔6〕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2009-11-6.
〔7〕http://jiao.blogbus.com/.2009-11-6.
G451
A
1673-260X(2010)02-0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