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运动猝死及预防
2010-08-15李和标
李和标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
运动员运动猝死及预防
李和标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
文章首先界定了“运动员猝死”的定义,然后论述了引发运动员猝死的各种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猝死的建议。
运动员;猝死;预防;运动员心脏
提及运动员,人们总是把他们与强壮、有运动天赋、良好的健康形象相联系。然而,有一小部分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会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最早描述运动猝死的案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希腊士兵菲利普斯在跑步完成42公里195米,传递军事情报后突然死亡。现今运动猝死也屡见不鲜,1988年美国女排主攻手海曼猝死在赛场上,年仅31岁;1990年美国大学篮球队的盖特斯猝死于赛场,年仅23岁;2002年四川排球运动员朱刚在训练时突感身体不适,送医院不治身亡。
1 运动猝死的定义
猝死(Sudden Death)又称为急死、内因急死、病理急死和非创伤性急死。对猝死的规律,一般认为它有三个基本要点:自发过程;意外发生;进展迅速。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一般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这与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强调了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也就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尽管运动猝死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生率并不高,却直接危及生命。
2 猝死的原因
尽管总体来说运动员来猝死几率较低,但还是有一些在临床上没有检测出任何疾病的运动员在运动中猝死[1-2]。
据报道,中学从事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心源性猝死大约为1:18000,男性比女性更为常见,男性的发生率是女性的9倍之多。在普通人当中,运动发生猝死率在1:18000到1:3600之间。尸检表明,35岁以下运动猝死者,因先天性心脏异常者导致死亡者占36%,而35岁以上运动猝死者,因冠心病死亡者占到80%[3]。35岁以下的运动猝死多由以下原因导致,肥厚型心肌病(HCM)是运动猝死中最为常见的,占到46%,其次是冠状动脉异常占19%,心肌炎占7%,动脉瘤破裂(Marfan's综合症)5%。而35岁以上的运动猝死则主要是由于冠心病等后天形成的疾病导致。运动猝死与运动性质和强度及参与运动的人的心脏疾病有关,运动的性质和运动强度是潜在的触发机制。大强度运动、HCM、动脉狭窄患者尤为危险,90%的运动猝死患者为男性,而女性的相对要低的多,这可能与女子的运动水平和强度比男子低有关[4]。部分运动猝死与脑血管意外、中暑、肺部疾病、滥用药物等有关。
2.1 肥厚型心肌病(HCM)
在对多数猝死运动员尸体解剖为基础的调查中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原因[5]。猝死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因此死亡。HCM的特点是:心肌不对称,过度增大,区分正常的生理适应性的心肌肥大和病理性的肥大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两者的区别不是十分明显。尽管HCM在所有的人群中导致的死亡只占到0.1%至0.2%,但是HCM占竞技体育运动员中意外死亡的总数的50%以上,也是青少年和成人心脏猝死的最常见原因。HCM可能是遗传缺陷导致的,其影响心脏的收缩蛋白,从而导致左心室收缩障碍。多数HCM运动员出现猝死多发生在下午和晚上。与大多数正常运动员的左心室适度增大相比,HCM患者的左心室有15毫米至50毫米的厚度,引起左心室腔变得狭小。运用听诊、超声波、心电图、组织学、电生理学等手段可以区分HCM和高水平的运动员心脏的生理肥大。
2.2 冠心病
冠心病是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异常,在运动场上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第二大原因[6]。冠心病患者在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儿茶酚胺的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导致血管痉挛,心肌缺血,心肌应激性增加,引起心率不齐、心肌梗塞,甚至猝死[7]。
2.3 心律失常
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心肌病,定义为以右室的弥性和/或局限性收缩异常、结构发生变化、心肌纤维肪性变、复极异常、右心室脂肪浸润、心肌纤维化、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性动过速为特征的家族性心肌病,导致的心肌萎缩性病变根据病例显示,有进行性右心室心肌的脱逸和纤脂肪性病变。猝死者中有25-35%与心律失常有关,心律失常的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一般来说,由运动触发。在意大利和法国,年轻运动员的猝死所占比例很高,在英美并没有引起重视,日本也没引起足够的关注,这是导致日本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8]。
2.4 滥用药物
运动员意外猝死、急性心肌梗死还与滥用药物有关,如可卡因、合成类固醇、安非他命、日常的营养补剂等。如麻黄,一种从植物提取的麻黄碱,服用可以提高运动成绩,或者掩盖所服用其他药物,以企图蒙混过关药物检查。许多研究表明可卡因能导致心肌梗塞,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扰乱心电传导系统,使得左心室功能紊乱。酒精也可导致心律不齐。兴奋剂,如安非他命可以造成已疲劳的机体感觉不到疲劳,导致机体过度疲劳,从而诱发猝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虽然可以大量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但是会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亦可引发猝死。
2.5 大动脉破裂和Marfan's综合症
大动脉或者动脉瘤破裂和Marfan's综合症有关,能够引起运动性猝死,Marfan's综合症是由于常染色体异常显性遗传疾病,影响到身体的多个系统,Marfan's综合症患者,大动脉缺少弹性纤维,动脉壁缺乏弹性,动脉易破裂而导致死亡。患有此症的人常四肢修长,身材较高,骨骼和胸壁畸形,眼睛也较常人有所区别。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中国优秀排球运动员朱刚猝死运动场即由此病引起[9]。
2.6 其他原因导致的猝死
猝死在各个体育项目中都有发生,在欧美,最常发生在足球和篮球运动项目中,90%的猝死都发生在训练和比赛时。运动过程中头部和脊柱外伤、支气管哮喘、脑动脉瘤的破裂、非贯穿性损伤引发的椎动脉破裂和蛛网膜下出血等也是导致运动猝死的元凶。猝死不仅会发生在竞技运动员的身上,也会发生在其他从娱乐活动的运动中。少数猝死报道运动猝死并非是心脏原因,而是因为酷热,导致中枢神经的机能障碍。
3 运动猝死的预防
由于运动猝死发病突然,发病前症状不是十分明显,并且救治困难,因而预防猝死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进行医学检查,尽早识别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
运动训练前、比赛前应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医学检查、病史调查,严禁有猝死高危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如心脏异常者,辨别猝死高危运动员,减少运动猝死的发生几率。
心源性猝死往往没有明显的征兆,一些诸如有心悸、严重的呼吸困难、胸痛、家庭成员有在50岁前猝死历史的运动参与者都应该做更进一步的心脏医学检查。如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显象检查等。体格检查如发现有心律不齐、做Valsalva试验心舒张期心收缩期杂音增加、任何Marfan's综合症的征兆,都应该做更进一步的心脏医学检查。
3.2 严格区分运动员心脏和心脏疾病
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使得运动员心脏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是对系统训练的适应,没有任何不适反应。这种变化包括心室容积的增大,往往伴有心室壁的增厚,左心房也会有所增大,这种生理性的心脏溶剂增大和心室壁增厚因为不同体育项目而有所不同,自行车、赛艇、越野滑雪、游泳等耐力项目心脏容积变大最为常见。而摔跤、举重等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左心室碧增厚。其次是窦性心律过缓,对耐力运动员的动态心电监测表明,睡眠时心律减至30-40次/min。
一些专家认为,某些运动员发生运动猝死可能与“运动员心脏”有关。运动员中安静时可见由于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引起心电图上I度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运动后可暂时消失,一般对健康和运动无不良影响,但要注意与心肌炎等疾病的心电图相区别。对运动员中出现的T波变化、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心电图变化都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7]。
3.3 科学锻炼身体,避免过度疲劳
运动爱好者应注意科学健身,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运动频度、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中老年人锻炼的适宜强度为最大脉搏的60%-70%,最大脉搏=220-年龄。加强运动前后的脉搏监督,一般来说,低强度运动后的脉搏应该在运动后5-10分钟恢复,中等强度为20-30分钟,高强度为0.5-1小时。在大强度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有研究表明,60%的身体健康的人,在没有做热身运动的情况下,做剧烈运动心肌会出现缺血现象[10]。
3.4 科学选材
马凡氏综合症患者由于身高、四肢修长,易被选作运动员,故在选拔篮球、跳高、排球运动员应提高警惕。选拔运动员时不能光看身高、臂长等外部形态,应剔除巨人症、马凡氏综合症的患者参加竞技体育,避免悲剧的发生。
3.5 及时做好抢救工作
组织大型比赛应配备现场医护人员,一旦有人在运动中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要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胸外按摩,做到分秒必争,运动猝死就发生在几十秒、几分钟内,这是运动猝死的重要特征,在呼吸、心跳停止4分钟后,每过一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就要降低20%。体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人工呼吸、心脏复苏术,当出现意外情况是,及时施救,从而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3.6 心脏病患者运动注意事项
有先天心脏疾病的运动员是否参与体育活动,要看其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轻微的可以参加各种体育项目,但是要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是有害的。要定期对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健康状况做评估。
当确定运动员有肥厚型心疾病、冠心病应该严格禁止其参加竞技比赛,可以适当参加一些低强度的活动
马凡氏综合症患者应该严格限制参加有身体接触,激烈运动导致的突然的血压升高的运动项目[11],冠状动脉异常者应该严禁参加所有的竞技运动,手术校正6个月后,在表明没有因运动导致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参加体育运动。
4 小结
HCM和冠心病、心律不齐是常见的导致运动员猝死的病因。运动猝死对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体育工作者有责任义务,了解运动猝死发生的原因,在运动员和体育锻炼者中进行猝死知识的宣传,教育运动员如何开展自我监督,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猝死的发生。
[1]Thiene G,Pennelli N,Rossi L.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abnormalitie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udden death in young athletes[J].HuMPathol1983,14:706-9.
[2]Corrado D,Basso C,Poletti A,Angelini A,Valente M,Thiene G.Sudden death in the young:is acute coronary thrombosis the major precipitating factor?[J].Circulation 1994;90:2315-23.
[3]Mark Leski,,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J].Southern Medical Journal,97(9):861-862,September 2004.
[4]Laurie G.Futterman and Robert Myerburg,(1998),Sudden Death in Athletes,SportsMed,5,335-350.
[5]Corrado D,Basso C,Poletti A,Angelini A,Valente M,Thiene G.Sudden death in the young:is acute coronary thrombosis the major precipitating factor?[J].Circulation 1994;90:2315-23.
[6]RobertsWC,Kragel AH.Anomalous origin of either the right or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froMthe aorta w ithout coursing of the anomalistically arising artery between aorta and pulmonary trunk.[J].AMJCardiol1988;62:1263-1267.
[7]陈建明,朱林,彭莉.运动与心脏猝死[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4):41-43.
[8]张小倩,刘冲.运动中猝死[J].日本医学介绍,2004,25(7):322-324.
[9]Laurie G.Futterman and Robert Myerburg.Sudden Death in Athlete[J].SportsMed 1998,26(5):335-350
[10]肖春梅,党繁义,李阳.“运动猝死”与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1):868-871.
[11]Maron BJ,Mitchell JH.26th Bethesda conference:recommendations for determining eligibility for competition in athletesw ith cardiovascular abnormalities.JAMColl Cardiol1994;24(4):845-99.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wake athlete look out sudden death,enhance guard against sudden death awareness,acquire knowledge,and strengthen medical control,scientific training,and presents som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measures.
Keywords:athlete;sudden death;prevention;athlete's heart
(责任编辑 柴仲学)
Exercise Induce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and Prevention
LIHe-Biao
(P.E.Dep.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036)
G804.5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673-2014(2010)02-0036-03
2009—11—15
李和标(1969— ),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运动生理生化、体育教育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