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建设电子图书馆的思考
2010-08-15张建国
张建国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新疆伊宁 835000)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电子图书馆应运而生,并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各高校都相继建成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实现了互接。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对图书馆的要求,各高校将建设电子图书馆提上了议事日程,有些高校先行一步,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对高校在建设电子图书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高校建设电子图书馆提供一些建议。
1 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关键在于做好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在管理模式、运作模式、馆藏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都将发生质的变化。电子图书馆一般需要经费多,建设周期也比较长,因此,做好规划是高校建设电子图书馆的关键。电子图书馆的规划实施应本着精心组织、注重实效的精神,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建设,共建共享,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首先,电子图书馆的建设,涉及范围广、问题多,只有加强领导,统一管理,才能使其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其次,在规划过程中要对本校的电子图书馆进行准确定位,使电子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既有生命力,又有利用率和产出率。在定位时必须解决本校图书馆电子化方向和重点,搞出特色,避免雷同。再次,到目前为止,高校电子图书馆的建设还没有一个可以套用的模式。但有些高校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如广东高校图书馆的经验和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项目等。所以在规划时要善于学习其他高校的建馆经验,变后发为优势。考虑到上述问题,高校电子图书馆的规划应该从经济性、先进性和扩展性三个方面考虑。经济性是指充分考虑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实际需求和馆舍情况。详细了解图书馆读者的数量、需求及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和设备,力求做到规模适中,投入最省。先进性是指整个电子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是目前国内和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保证整个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保护图书馆的经费投入。扩展性是指电子图书馆的设计结构要具有灵活性,以保证随着图书馆要求的不断完善,能不断地扩展和升级。
2 坚持共建共享原则
传统图书馆发展模式使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难于共享。而电子图书馆通过网络,将用户与各个图书馆、各地的信息资源联结成网状结构,大大提高了各馆的开放和共享的程度,可以达到现有馆藏共享的目的,其信息利用共享化的广度和深度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可以说,网络环境为实现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共建提供了基础。各高校在进行电子图书馆规划时,应将共享共建作为一条基本原则。首先,高校之间既有通用性的资源需求,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因此,资源共建共享不仅仅是减少重复建设、节省资金的需要,也是调动各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积极性的需要,资源共享是未来电子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次,电子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且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由于各高校的专业有许多共同特点,现实馆藏中有很多都是各馆共有的,如果各校都自行制作电子资料,则必将造成工作的重复和浪费。各高校应在一定区域或一个省区建立高校电子图书馆协作委员会,以大中型高校图书馆为中心,实现各高校图书馆资金的合理管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以全局观念统筹考虑,搞好各学校的分工,避免重复,提高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注意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兼容性
要将各高校的力量协调组织起来,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共建共享,管理的井然有序,关键在于标准化和兼容性。资源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各高校电子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并能为以后的全国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为实现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各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应该在统一的标准指导下进行,要从数字资源元数据与对象数据两方面明确资源的具体标准。电子图书馆的标准涉及的范围很广,其内容包括数据格式标准、文献置标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检索标准、馆际互借标准等。各高校在选定设备或数据标准时应考虑到国际兼容性和我国信息资源的特征两个方面,以利于高校电子图书馆的长足发展。
4 优先发展特色馆藏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图书馆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但是在共享的同时,各高校馆又存在着竞争。各高校只有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建设好自己的特色资源,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地位和发展空间。建设电子图书馆对于各高校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高校在建设电子图书馆时必须首先解决本校图书馆电子化的方向和重点,搞出特色。应在区域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优先发展本馆的特色资源。只有反映本馆馆藏特色的数据库才受欢迎,提供特色数据的图书馆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有生命力。因此,电子资源建设的内容要有本馆特色和独特价值,注意地方文献资源和特色资源的开发。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该院位于祖国最西北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哈萨克文化是该院图书馆应该彰显的特色。该院已将哈萨克文化作为特色馆藏,建成了哈萨克文化陈列室。因此该院在建设电子图书馆时就应优先将哈萨克文化资料数字化,并广泛搜集国内外哈萨克文化的信息资源,将哈萨克文化建成该院的特色馆藏,成为我国哈萨克文化信息资源中心,以带动其他科类的数字化进程。
5 做好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的过渡,合理配置各种信息资源
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的转型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传统印刷型文献与电子型信息产品在一段时间将并存,相互支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传统图书馆的许多观念、管理、服务将会一直存在。高校建设电子图书馆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尽管不同时代的图书馆在形式与内涵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图书馆这一概念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发展和延续。从这层意义上说,电子图书馆发展只不过是现代信息技术下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无论形式发生多大变化,它都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工具,这一点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电子图书馆所呈现的新特征只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不是对图书馆概念的否定。在这个新旧共存的转型时期,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选择与定位,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做好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的过渡。首先,印刷书刊文献是传统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资源,由于书刊文献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记录载体,所以它在图书馆中的存在将仍是长期的。人类数千年来形成的卷帙浩繁的以历史文献为主体的书本式资源,数量巨大,载体殊异,对这类文献资源的研究利用,如对甲骨、简册的鉴赏,对线装古籍的考订,还须用传统方法,来搞好历史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其次,电子文献资源是电子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必须结合实际需要积极订购。由于高校的经费相对都比较紧张,投入到电子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有限,要重新调整各种文献的馆藏结构,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选购电子版文本,逐渐增加电子文献的经费比例,根据本馆的用户和设备特点,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采购不同种类的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等。有网络版式的,原则上要优先购置网络版电子文献,以利于上网实现资源共享。在采购资源库的时候,应该更多地考察资源的质量和资源提供商的发展能力,做到既重质又重量,使电子刊物的收藏走上去劣存优、层层递进、稳步发展的轨道。第三,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由于目前网上通信设备费用较高、专业人员缺乏等多种原因,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开发利用网上资源方面几乎为零,但能否利用网上资源却是评价电子图书馆建设状况的一个重要内容。网上信息的最大优点是快、新,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网上的信息资源将越来越丰富,因此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建设虚拟馆藏是高校建设电子图书馆的一个行之有效、快捷省时的方法,离开网上众多的信息资源,电子图书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图书馆要组织专门情报信息人员,研究网上资源分布,对适用的文献信息进行挑选、分类、再加工,可以极大地丰富馆藏资源,节约因购买现成的电子图书馆数据而付出的费用。
6 保证电子图书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当前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电子图书馆同样也存在着网络安全问题,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电子图书馆顺利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进行电子图书馆建设规划时应将保证电子图书馆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电子图书馆作为网络的一部分,其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网站服务器安全性等方面。由于电子图书馆是建立在公共互联网基础上的,除了公共互联网提供的安全可靠性服务外,电子图书馆本身要提供安全可靠支持。电子图书馆的安全性,可以利用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以及防火墙等,防止外界对电子图书馆的恶意攻击;对合法用户,通过用户帐号和密码对用户身份进行确认。同时对合法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应保证系统能长期稳定运行,数据遭到破坏时能够恢复,系统崩溃时能快速恢复运行。保证系统可靠性的一般措施有:服务器系统采用双机系统或容错系统;磁盘系统采用双工磁盘或镜像磁盘;关键设备采用冗余结构;系统具备后备的通信链路;采用数据备份系统等等。
7 未雨绸缪,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
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其运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包括服务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图书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电子图书馆建设的长期性,各高校图书馆要早做准备,培养一支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图书馆员队伍。首先,图书馆和读者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原来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从以文献为对象向以信息为对象转变,从文献的加工传递者向信息的导航员转变。因此为了适应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人所担当的角色也就应该随着改变,成为公众信息获取的导航者和信息专家。其次,图书馆员作为专业信息的工作者,应具备对各种信息分类、组织、检索与获取的技能,应比读者更加了解各种信息网络的系统功能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指导用户使用电子图书馆是新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人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员不仅应具有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硬性与软件和管理与维修技能,还要有信息检索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因此,各高校图书馆要未雨绸缪,将培养培训适应电子图书馆需要的馆员队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图书馆在人才引进上应向高层次发展;第二,图书馆现有人员应加强继续教育,使之能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总之,高校在建设电子图书馆时,应做好规划,借鉴已有的经验,加强合作,优先发展特色馆葳,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以更好地适应高校教学科研的要求,充分发挥电子图书馆的优势。
[1]欧阳美林.省级高校图书馆建设架构探索[J].图书馆研究,2003(2).
[2]王新敏.电子图书馆资源建设浅谈[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4).
[3]欧阳美林.广东省高校电子图书馆的初步实践[J].图书馆建设,2003(4).
[4]张鼎新.论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的转型[J].现代情报,2003(12).
[5]张兆忠.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及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变[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6]吴濒.浅谈电子图书馆建设[J].情报探索,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