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语境中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产业转型路径——以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为例
2010-08-15黄方今
黄方今 雷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低碳经济语境中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产业转型路径
——以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为例
黄方今 雷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发展困境,低碳经济语境中其转型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存在着诸多误区,必须由“外”而“内”发展集聚产业,产业转型的起点是建立外生型产业集聚,产业转型的终点是实现内生型增长。以张家口下花园区产业转型为例,提出产业转型选择的框架设计。
低碳经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0 引言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我国1990年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伴随着温总理掷地有声的世界宣言,低碳经济的概念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所接受,以低碳技术发展经济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1 低碳经济语境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困境
1.1 发展低碳经济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解读
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热议,预示着宏观政策将对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严重倾斜。据此也可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点的传统采矿业和传统能源产业到了不得不变的紧要时期。
所谓资源型城市,就是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主导型的工业城市,一般而言,它是以一种或某几种矿产资源为工业企业的主要生产资料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或几种大的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型城市有三个基本特征:对资源依赖度高、资源性企业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城市空间分散。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位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矿物采掘及以冶炼为主的初级加工业,加工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以含碳排放物为主。因此在低碳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1.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从资源型城市的特征来讲,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经过多年来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采成本急剧上升,下岗人员大幅增加,竞争力严重削弱。由于本地区长期依赖于资源型主导产业,忽视向其他产业的要素分配,导致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缓慢,对地方经济无法提供有力支撑:主导产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其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困境。可以看出,资源枯竭、主导产业的衰退是资源型城市衰退的直接原因,而产业结构单一,接替产业发展薄弱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减缓的根源。因此,不仅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可再生型资源开发的特点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近几年来技术的进步影响着市场环境的各种因素,其中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空间条件产生变化,影响着地区产业的发展,曾经偏居一地的地方产业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辐射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的增多同时也带来竞争的压力。各地区的产业环境不尽相同,产业格局、产业体系各有区别,各地区产业间距离的拉近导致竞争日益加剧。此外,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本地区的产业需要相应更替升级,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尤其在面对出现发展减缓、后劲不足的资源型城市,国务院下发了国发(2007)38号文件,提出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以德国鲁尔区、日本九州地区、美国休斯顿地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转型过程。因此,找到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利用现有条件的转型路径并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1.3 资源型城市一般转型路径及其误区
资源型城市转型着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转型目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路径为下列三个步骤:合理引导资源型产业的退出;采取适当的产业转型模式,选择与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尽管资源型城市在非矿接替产业的选择上可谓费尽心机,但发展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部分地区产业转型后并没有走上集聚化的发展道路,例如曾经以出售“鸟粪”而富裕起来的瑙鲁,在“鸟粪”即磷酸盐矿物被采掘干净的时候转向投资业,由于投资部管理不善,在短短10年内投资资金从10亿美元缩水到1.3亿美元;同时,曾有着“天堂岛”美誉的瑙鲁没有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接替产业,出现了守着“金矿”饿死人的尴尬。
第二,部分地区即使想培育和发展产业集聚,但没有意识到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产业集聚面临的特殊背景,导致资源型城市转型后缺乏持续发展动力,转型期后再度陷入发展缓慢的泥沼。例如南非的KwaZulu-Natal地区素有“煤都”之称,然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煤炭业开始衰退,地区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挽救本地经济,包括招商引资、开展居民培训、鼓励创业、请外脑对具体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等各种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当地居民缺乏创业精神和企业家实践,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向外迁移,城镇规模太小,外界对经济发展缺乏信心。
2 突围:由“外”而“内”发展集聚产业
产业集聚态势形成的动力即生成动力来源于两股力量,一种是内生的动力,主要源于产业集聚内部的竞合双方所采取的战略以及据此做出的各种企业行为;另一种是外生的动力,主要源于产业外部对集聚产生实施干预和施加影响的各种经济体的行为。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产业集聚不同于发达地区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的现存集群大都在区位上处于优势地位,拥有内生集聚产业的必要条件,进而出现三种产业集群形成途径,即依托并且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专业化市场带动型产业集聚和知识创新型产业集聚。相比之下,资源枯竭型地区在区位上均处于劣势地位,缺乏资金、技术、知识等各种现存资本。因此,应选择一种适合资源型城市集聚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方法,进而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选择确定方向。
2.1 产业转型的起点:建立外生型产业集聚
内生型的产业集聚并非是规划的产物,而是自身发展的产物。它依靠产业集聚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自身力量,在各自的竞争与合作中,伴随自身力量的强大,在某一地区由小到大,不断拓展,以致产生具有行业外部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而外生型产业集聚则需要由政府出面规划出一片区域用于发展某集聚产业,然后施以各种连续稳定的政策措施,并辅以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使集群主体的互动更为顺畅,彼此间更能存在默契,从而生成外生型的产业集聚。外生型产业集聚离不开以下三个重要因素:有力的地区政府、稳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以及相对成熟的投资环境。可以发现,上述三个因素正是资源型城市相对产业发达地区的优势所在。由于资源枯竭型地区已经丧失了内生型产业集聚产生的基础,因此,优先选择外生型产业集聚应该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起点。
2.2 产业转型的终点:实现内生型增长
产业集聚是产业转型的起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产业转型追求的目标。实现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借鉴经济学中的内生增长理论作为产业发展的理论支持。内生增长理论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它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同理,产业发展同样需要内生的技术进步,包括内生化的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水平。较好地利用本地区的现有知识和技术积累与人力资源,是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内生型发展的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也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现产业转型的终点。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发展创新离不开资本的积累,合理平衡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产业选择上尤其突出。因此,转型期间进行产业选择的时候不能只顾眼前短期发展而忽视了能带来长期增长的内生型产业的培育。
3 张家口下花园区产业转型选择的框架设计
下花园区总面积315平方公里,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中心区东南60公里,是张家口市辖远郊独立工矿区,全区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万人。下花园区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资源型地区,2009年3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对下花园区进行禀赋特征分析,依据具体的优势要素和产业转型的需要对下花园区产业选择提出选择条件。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涉及到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素质和状况,以及如何利用资源禀赋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以下花园区为例: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位于北京市西北120公里处,时间距离小于1.5小时,随着城际铁路等大容量快速交通方式的建成,这一时间距离还将进一步缩短。但下花园的交通与区位条件只能是潜在优势,事实上这也可能使下花园成为商业上的“滑地”(所谓“滑地”是指地理条件优越,客流量大,但难以停留的商业地块),形成区域经济中的“通过效应”,并且在距离北京市120公里半径内还有大量的类似区域存在。为发挥下花园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应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将下花园区现有资源要素与环北京经济圈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相对照,充分发挥土地存量突出,以及区域政策环境宽松和矿产资源开发良好传统等优势。
3.1 下花园区产业转型的条件分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下花园区城市转型中产业选择具备以下三项条件:
1)具有区域优势,符合区域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煤炭资源枯竭遗留给下花园区大量非农建设用地的矿区,其中绝大多数面积经过近百年的自然沉降已具备作为工业和商业开发的用地资格。在距离北京120公里半径内如此连片开发的工业用地几乎绝无仅有,而且产业园区还有较大的扩张潜力。
2)符合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传统,具有内生增长条件。下花园区拥有长达半个世纪的能源产业传统,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众多;同时,近几年煤电业的衰退和对高污染产业的限制,使得大量从事煤炭行业的劳动人员失去工作,形成大量富余劳动力。如果对该部分下岗职工及部分在职员工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可以向新型能源产业提供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持。
3)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满足“莜原二原则”(莜原二原则一是指能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优势;二是指产品的消费者收入需求弹性高)。国务院下发的国发(2007)38号文件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下花园区位于北京西北风口,全年风量大,十分适宜风能发电产业的建设;同时,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也能很好地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
“莜原二原则”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具体说来指能获得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优势,且产品的消费者收入需求弹性高。下花园区地处环北京城市圈,得益于北京市巨大消费市场的辐射,以食品、服装、建材为代表的都市制造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下花园区城市转型的设想
依据以上分析,下花园区的产业发展宜以土地存量为突破口,利用适宜的政策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的迁入,以经济开发园区形式促进产业集聚,迅速改善当地经济条件和产业环境,为下花园区产业转型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环境基础;与此同时,秉承本地区的资源开发传统,筛选适合下花园区的接替产业,以实现本地区内生增长为目的进行产业类型的甄别。据此提出下列建议:
1)利用土地资源起步产业转型。作为老资源型城市的下花园区拥有广袤的沉降矿区,合理改造矿区成建设用地并建设新型的产业园区是下花园区产业转型的第一步。北城的玉带山地区约有10平方公里可使用的非农建设用地,该地区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完备,已经具备作为产业园区开发的各项条件;同时以优惠政策为导向,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吸引外部产业的进入,建立起外生型的产业集聚,以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带动本地区的产业建设。
2)发展接替产业推动产业转型。依据自身条件,下花园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应立足于新型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顺应低碳经济的潮流,新能源产业应该成为该地区接替产业选择的第一目标。除拥有发展风电产业的风力条件之外,下花园区太阳能资源也十分充沛,年日照时间大于2 000 h,太阳辐射总量高于5 000 MJ/m2,十分适宜光伏发电产业;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带动多晶硅生产,从而实现光伏产业链的形成。
3)发展服务于北京的都市产业。都市产业类型繁多,考虑到下花园区的本地资源禀赋,可将彩钢板及复合板生产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业作为下花园区实现环首都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产业选择;同时拓宽建材品类,如优质矿渣水泥、岩棉绝热隔音板等,占领北京周边新型建材生产高地,实现“赢者通吃”。
4)产业转型保障措施。首先应加快实施重大项目落实行动计划,对已开工项目,加强建设项目责任落实、进度节点等关键环节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其次是以推动多元化融资落实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行动计划实施提供资金支持;最后以强化配套政策落实行动计划,积极落实推进城市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实施的配套政策,加快区域发展。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1):8-12.
[2] 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14-15.
[3] 奕华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96-97.
[4] 张伟,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与资源型产业创新[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8-52.
The Developing Dilemma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ing Route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a Low-carbon Economic Context——A Case Study on Xiahuayuan District,Zhangjiakou City
HUANG Fang-jin LEI P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facing with developing dilemmas,yet there are inevitability and possibility for them to transform in a low-carbon economic context.Many misunderstandings exist in resource-based cities'transformation routes;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to be developed through an“exterior-interior”mode.The star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hall be established on Exogenou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d the end of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endogenous growth.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desig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ptions for Xiahuayuan District,Zhangjiakou City.
low-carbon economy;resource-based city;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 207
B
1672-2434(2010)01-0075-04
2010-01-22
黄方今(1987-),男,硕士,从事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