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的言外之意与文化渗透教育

2010-08-15李超

创新 2010年5期
关键词:郑伯文化

李超

(广西大学 文学院讲师、博士 南宁 540003)

古汉语的言外之意与文化渗透教育

李超

(广西大学 文学院讲师、博士 南宁 540003)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为时人的精神物化产品,意涵深厚。文言文以其简要笔调叙述历史之精要,笔法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研摩者可通过语言形式把握其言外之意,从而能透过纸面勾勒出历史事件的全貌及时人的情感斑斓。

古汉语教学;言外之意;文化渗透

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古文献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文献是中国古代知识精英物化的结晶,凝聚着时人深沉的人文关怀。它们记载了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文明,折射着中国人的人伦德育,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称谓等诸多文化皆琳琅俱陈。先贤们撰文时常字斟句酌,篇幅短小而蕴义隽永深长,读之常令人神游彼岸且回味无穷。

高校古汉语课程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任务,在引领学子阅读古代文献时可培养其文化人格。在授业中教师帮助学生透过语言形式把握古汉语文选语句中蕴含的言外之意,以千百年眼遥视历史风云、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人们对文言文的认识远高于其纸面表述,我们可以透过为我们所知的文字去“感受”历史,通过文字的揣摩“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们一种“将某些东西理解为某物的能力”。①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25页。

一、循循善诱的基质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捕捉其中蕴涵的重要信息。文言表面的字义尚好把握,但对于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能及时地予以分析、阐明。比如先秦文学中的先秦诸子散文、《春秋》、《左传》等作品距离我们较为遥远,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晦涩难解。先秦的政治、军事、外交政策、道德、价值观念等对于学生而言也都是十分陌生的,教师这时需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去解读文本中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如:《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八佾是周代的一种大型团体舞蹈,但孔子为什么会对季氏“八佾舞于庭”如此愤慨呢?这正是我们需要阐释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地方,既关涉到当时鲁国的国情也牵涉到当时的礼仪制度。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氏即鲁国大夫季孙氏,他只是一个大夫却“于庭舞八佾”,是严重的越礼行为,他之所以能如此藐视礼法,是因为当时国君地位衰微,鲁国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他手。通过层层引导,使学生对时人的思想、文化有更为透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授业中须“言近旨远”

(一)发掘言外之意,揭示背景文化

引导学生把握言外之意中反映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生活背景,更深刻的理解事件的含义、社会现实及思想文化观念。

如《报任安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阙然久不报”等句,任安为什么会写信给司马迁,“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其用意是什么,对于任安的来信司马迁又为什么“阙然久不报”,这些话语中蕴含的事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通信双方的是明了的,无需再多说。但作为局外人的读者阅读时往往不知所以,这些疑问都有必要作一交代,对于透彻理解司马迁的处境、情感大有裨益。

《廉颇蔺相如传》中有“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章台”秦宫名,字面看似平常,但内涵丰富。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明白“章台”是一般的宫殿,而非接见外交使节的正式场合,秦王这样做是对赵国的轻慢,这才给下文蔺相如指责秦王以依据,和下文的“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两相比照,两国对对方的态度便彰显出来了。

通过抓住这些细节剖析,学子就能对当时的现实、背景有较为深入的体会。

(二)利用古文中的文化“事项”,阐释古代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中蕴含了大量了古典文化常识,天文、地理、历法、姓名、礼俗、宗法、饮食等等无所不及,教师在授课中有必要予以教授。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在文言文中多有反映。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公弗许”为什么?这里涉及到古代的宗法制度。古代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别。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子孙是小宗。君位由嫡长子继承,这样嫡长子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高贵。因此《郑伯克段于鄢》中尽管武姜爱共叔段欲立之,但共叔段是次子,没有继承权,武姜的意见也就不会被采纳。

《郑伯克段于鄢》中“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几句话简短但含义却深刻,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由“郑伯”可知郑庄公是长兄,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讥刺其失教。文章借解释“书曰”,用“郑志”二字,对此做了评价——郑伯之志,在于杀弟。正如《谷梁传》曰:“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生之,已杀之。”《谷梁传》曰:“段,弟也,而弗为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短短的几句话却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些言外之意既可领略其中意在言外的“春秋笔法”的特点,也可了解其中的姓氏文化、宗法文化。

古代礼俗严明,文中很多礼俗性的词是礼俗的活化石。如“趋”,义为“快步走”,但又特指一种以小步快跑表示恭敬的礼节。《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龙本应快步去见赵太后,但由于年老“病足”跑不快,因此到了赵太后跟前时要加以道歉、说明。对于一些字词不光要明白字面意思,更应理解其背后相关的礼俗、制度。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按照礼仪,刘邦是客人,本应坐最尊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把客人摆在三等位置,这种颠倒的座次说明了什么?由此项羽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性格可见一斑。

《魏其武安侯列传》里:“(田蚡)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当时室内的座次面向东方的是尊位,田蚡坐东向。王后兄王信年长倒屈居下座坐南向,可见田蚡态度之倨傲。

古代器物文化也十分丰富。祭祀、社交、烹饪等活动中所用的礼器都十分讲究。《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以“龟玉”来作类比,不是随心所欲凭空而来,这与中国文化观念是紧密相连的。“龟”指龟甲,古人认为龟甲传达了祖宗神灵的意旨,奉为神物,用丝绸包裹,装在精美的小匣子里供在宗庙里。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古代讲究尊卑等级,这种尊卑等级制度也体现在服饰、车骑等方面。扬雄《解嘲》:“析人之珪,儋人之爵,怀人之符,分人之禄,纡青拖紫,朱丹其毂。”纡青拖紫(佩带青绶,穿着绫罗绸缎),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比喻地位显贵。朱丹,都是红颜色,汉制,公列侯及二千石以上的官,皆得乘朱轮。

汉字中也往往汇集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授业中通过分析汉字构造让学子体会传统文化习俗。比如“取”字,“取”从“又”从“耳”,字形为一手执耳之形,本义是割取耳朵。上古社会的习俗战士以割取俘虏左耳作为其记功的凭证,“取”字反映的就是这一习俗。“符”字从竹头,表明了符最初的材质为竹制,文帝始与诸王竹使符。汉时竹制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凡发兵用铜虎符,其余征调用竹使符,后来“符”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或者借指州郡长官。

同时在一些赋、历史题材的文选中,往往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说理,通过这些历史典故的学习,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扬雄《解嘲》中就集中了非常多的历史典故,“昔三仁去而殷虚,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五羖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范睢以折摺而危穰侯,蔡泽以噤吟而笑唐举。”短短数句话中包含了十数个典故,萧统《文选·序》里也铺排大量了历史典故,“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

三、领悟“言外之意”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了解、认识古代文化,积累相关的知识,站在自己认知的角度去理解古人。在学习时应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自己去捕捉、去发现语句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教师讲过的内容应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比如学习《段太尉逸事状》“天子以生人付公理”时,知道其中的“生人”本为“生民”,是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民”为“人”。掌握了古人避讳这一知识点后,以后再遇到相似的内容时就能自己解决了。

师生共同品评其文本语言形式,透过语言的显性意义感受渗透在其中的隐性文化,看出蕴涵其中的深厚的民族精神,看到汉民族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方式等深层文化心理结构。这样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体会汉语独特的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有助于提高学子的文化素养。可以在细微处体味作者的深隐的思想感情,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体味古文的精妙。

我们提倡教师要注重发掘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要呼吁文言文教学应该着力关照培养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而且也意在提倡文言文的教学需要关注引导学子在学习中去努力发现文本背后的一些重要知识背景,养成顺藤摸瓜的追踪探究性学习习惯。文言文较大的学习难度,也需要以此激励学子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子从领略自己的发现乐趣上养成攻克困难的学习品格。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何兵永,程晓哲.重视近代文化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2).

[3]扈中平,刘朝晖.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蒋冀骋,刘晓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

[6]古敬恒.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古代汉语教学初探——“古代汉语”教学优化研究之一[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

[7]杨媛媛.论高师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及改革[J].滁州学院学报,2009,(2).

[8]董淑华.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文化解读教学模式改革探究——观照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理念的文化解读模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文 晴]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Permeates an Education

LI Chao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work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whose meanings are profound.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uses simple style of writing to descript history,and the meaning is deep.The researcher can hold its implication through the language form,and then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further.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implication;culture infiltration

book=122,ebook=11

H193.3

A

1673-8616(2010)05-0122-03

2010-05-14

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度立项项目(2010-80)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郑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吊瞿秋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