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当代意蕴探微
2010-08-15闫方洁
闫方洁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讲师、博士,上海 20024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当代意蕴探微
闫方洁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讲师、博士,上海 200241)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建设先进、和谐文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存在客观性的论述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历史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文化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与人的本质关联性的论述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发展规律性的论述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和把握文化领域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文化;社会主义;和谐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这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总体布局,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的产生发展、本质、功能、及其规律性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明确的的界定和深刻的论述,其观点对于当代中国建设先进、和谐文化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存在的客观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反应,他们反对用意识、精神、上帝或者绝对观念解释文化现象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将文化排除在物质生产实践之外,由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唯物主义基础。
从文化的起源来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初始性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划分为人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三部分,狭义的文化则是精神生产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的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1]296因此,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一般性生产规律的支配,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不但改造着客观条件,而且“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29归根到底,人类社会的文化的发展与变更都依赖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从文化的内容来看,文化作为对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与成果的反映,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不过是对人们物质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客观地表达了人类的生产能力、社会财富以及社会关系等所达到的程度。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32换句话说,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都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而观念上层建筑主要是指法律、政治、宗教、哲学和艺术等系统,它们构成了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一来,马克思将文化看做内在于经济关系和社会实践的现象,进而确立了唯物史观在文化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不同的经济基础催生不同的文化观念。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都要以其经济基础为基础,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发展相适应;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总是体现着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属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文化。一方面,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同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它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最终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实践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教育。在资本主义扩张和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坚定立场,认清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区别,警惕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伎俩。另一方面,它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追求相一致,能够充分体现和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来说,在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精神支撑。总之,在当代中国构建先进、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历史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文化形态。
二、文化与人的本质的相关性
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进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自己的本质。“……劳动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而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4]58人通过生产劳动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这个过程中,人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按照美的规律和丰富的尺度来改造自然,进而再生产出整个自然界,创造出与自在自然不同的“人化的自然界”和“历史创造的自然界”。经过改造的自然界,被人的实践活动深深地打上了印记,表现为人的作品和现实,形成了所谓的文化世界。在这里,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文化”这一概念,但是他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以劳动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为基础的,其本质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产生于人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过程中,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包括了人类所有生活的生产。
文化除了包括物质和精神产品之外,更主要地展现了人的智力、能力、创造力、需求、兴趣等,标识和象征着人的尺度。在属人的文化世界中,人表达着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特征,证明着自身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58由此可见,在人化的文化活动中,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与对象的客观性实现了统一。因此,文化始终持有一种鲜明的价值立场,即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为旨归,促进人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文化的本质意义和社会功能就在于,“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2]39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的发展水平,表示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程度,人们要在全部社会关系中展开自己的类本质,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人类道德水平所达到的境界,以及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水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5]58文化是传送社会经验、维持历史连续性的必要途径,是各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文化构成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它承载着教化、培育、塑造人的功能,提升了人的主体性。总之,文化是人们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和中介,它的价值就集中体现为,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58正是在文化的发展长河中,人不断地摆脱自然的限制和束缚,不断提高支配自然的能力,进而在更高的程度上占有自己的本质,一步一步地迈向全面、自由的发展之路。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和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与人的本质和解放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以人为本,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价值取向。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以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愉悦和激励人民,使人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从全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深化社会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并推广群众的创造经验,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的充分涌流。
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狭义的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结果,并非总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成正比,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特征。物质生产固然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性、基础性条件,然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作为独立的社会领域,依然具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3]28因此,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社会阶段,其文化成果却可能是先进的。例如,古希腊所创造的哲学、史诗、绘画等文化成就至今仍然可以带给人们较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努力探索和把握文化领域的特殊规律,进而有效地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构建和谐、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性和普遍性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征。随着大工业生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的交往开始普遍化,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趋于沟通与融合,由此导致了世界文化的形成。“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6]86日益发达的生产力和日趋完善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主体交往的普遍化,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需要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整个世界,世界历史开始形成。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文化主体通过崭新的交往形式进行对话与沟通,文化逐步走向多元与包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6]276
据此,在现代文明中,每一种文化都相对于另一种文化而存在,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势态。“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6]276在这里,“文学”一词不仅指哲学、艺术、科学等具体领域的著作,而且意指所有的精神文化产品。伴随着文化民族性和狭隘性的弱化,文化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开始显现。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充分预见了文化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是大工业生产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的今天,文化的发展现状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关于“世界文化”的思想,精神生产逐渐突破了过去孤立、局部、狭小的范围,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学习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先进文化的构建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应该坚持“洋为中用”,以宽广的视野充分吸收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文化成果,以博大的胸怀借鉴一切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面对日益突出的文化冲突,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包容差异中形成共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相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在多极化世界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保持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龚维玲]
Analysis on Marx and Engels’Culture Thought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YAN Fang-jie
Marx and Engels have rich thought about culture,which plays the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ir theory on the objective of culture demands that we should build the culture realistically.The culture must be adopted to the socialist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superstructure and reflect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ivilization level;Their theory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requires our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be people-orient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the free and comhensive developing of human;Their theory on the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requires us to strive to explore and grasp the special laws of culture,and greatly promote the 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culture;socialist;harmonious
book=107,ebook=38
G02
A
1673-8616(2010)05-0107-03
2010-05-0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和谐文化研究》(2007J J D71002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