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视察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的讲话
2010-08-15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0年10月12日
很高兴,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百年院庆不久来草业中心。今年三月份,春华书记等自治区领导到院部去,签署了院区合作协议并为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揭牌,这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合作的基础。我记得2005年到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来,这里还有照片,此后,北京分院就开始负责中科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合作工作,中科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秘书长、北京分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何岩等同志多次来内蒙古。今天,我们一行17人包括很多研究所的所长和从远道深圳来的,与自治区谈一些项目,还有相应方面的交流,还要听听春华书记对下一步双方加强合作有什么建议。这说明了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对加强合作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今天,我对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共建的草业中心讲三点意见。
一、要把中心建成双方合作的平台和桥梁
中科院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共建的草业中心是中科院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第一个非法人的研究单位。虽然是非法人,但中科院从院里的编制,到经费等方方面面都有实质性的考虑。
中心本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中心的建立,希望她能成为中国科学院进一步加强与内蒙古自治区合作的平台,起到桥梁的作用。中科院高空气球飞行基地要在四子王旗,也就是草业中心的地方建立,这是与空间探索相关的,事实上和草业研究相隔很远了,但说明中心起到了桥梁和牵引的作用。实际上跟内蒙古自治区的合作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地区的研究所,北京分院要充分发挥科学院整体的优势,利用所有的研究所一起加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合作。所以,草业中心应该起到平台的作用,桥梁的作用,也希望能够起到进一步加强与内蒙古自治区合作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我想如果有这个高度的话,双方都会更进一步重视的,同时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考虑如何加强更进一步的合作研究。
二、要把中心做强做实
中心主要职能是做好内蒙古草原植被的生态保护、修复以及合理利用。这方面我们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双方合作是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或者叫强强联合。
中科院本身有比较好的基础,一是长期基础研究的积累。因为科学院的定位,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研究的方向。我们业务局是四大块:基础研究、高技术、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每个局分管的领域其实都含有基础研究内容,所以在基础研究、人才方面是中科院的强项和优势;二是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三是承担国家或国际重大科研任务等是中科院的强项。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建院已经100年,有非常长的历史,有长期在第一线的工作基础,有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需求非常了解的人才队伍,也有内蒙古本身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方面长期的数据积累和需求的积累。这都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优势。
中科院的研究方向是两个面向:第一个是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第二是面向世界的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方面,就需要能够和地方有紧密的合作,来更多地了解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有的放矢。所以,与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共建草业中心,这个合作关系会更加有利于引导我们的科研人员,使我们科研工作能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建立区域科技体系具有导向性。与农牧业科学院的合作确实是优势互补。
这里我有一个要求,希望植物所高度重视草业中心的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锡嘉书记也在这里。重视和投入,一方面所里不仅仅是投入几个编制,编制外的人员也要充分地调动起来。科学院研究草原、研究动植物,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的研究,或者是满足于几个地方分散独立的野外台站,这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中心的建立要综合继承我们在内蒙古地区台站的基础上,面还是应该适当地拓宽一些。同时眼光也不能仅仅放在植物所,科学院其他相关的所,比如与之相关的北京植物所、昆明植物所、沈阳生态所,还有在西宁的高原生物所,研究草原鼠害,北京遗传所,研究转基因、植物的蛋白质组学,很多地方都有很好的条件,好多方面有这么强的力量。所以,希望中心能够把相关方面的力量凝聚、调动、组织起来,只要我们目标明确,就能够凝练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恢复和合理开发利用所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这是个综合性的问题,这样就起到前面说的桥梁、纽带、平台的作用,把力量综合组织起来。这方面请植物所能够更多考虑,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植物所,北京分院、院机关,都会给予积极的支持,把中心能够做大做强。
这也仅仅是个开始,三月份揭牌,五月份批准,刚刚五个月,农牧业科学院就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不管办公条件,还是工作条件,还配备了两名助手,都非常好。
三、中心要探索新体制、机制
一个单位或中心能否办好,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给予积极支持之外,中心发展有两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人才。我们可以通过“百人计划”,通过院里的一些其他计划,把国外的人才吸引过来承担重要的任务,还包括“千人计划”、“西部之光计划”。“西部之光计划”是1997年由中科院兰州分院动员发起的,主要是为西部地区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引进科研人员。1998年科学院叫“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与省区组织部、科技厅等几个部门一起做,包括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陕西等,现在内蒙古还没有。后来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参与叫“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是西部地区的科研人员到东部地区去实习工作一段时间。院内、院外的“西部之光计划”我们都在做,因内蒙古没有研究所,就没有包括进来,回去后我们可以考虑。项目经费是中科院出80%,地方出20%,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应用方面的问题,支持以年轻人为主的团队,叫“西部之光”。使青年团队能够去西部地区安下心来做科研,解决西部地区面临的一些科学技术问题,这是“西部之光计划”最开始的初衷。还有一个“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所以我考虑把“西部之光计划”延伸到草业中心来,以后鄂尔多斯也可以考虑。“西部之光计划”不只是基础研究,而是支持年轻人,而且做的课题一定是由地方提出来,地方区域特色非常明显,以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为团队研究的方向。设备买来了很快就会过时,吸引优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机制。要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好的机制是很重要的。理事会制度是一个共建的、非法人单位。科学院共建单位包括昆明研究所有一个非法人的技术转移中心,也是理事会制度,地方和科学院共同参与。一个非法人的、共建共管的研究机构什么样的机制真正能够有利于它超常规快速发展,希望草业中心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摸索。双方的愿望都是一致的,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环境。希望中心能够克服制约创新氛围、创新思想迸发,制约人才力量发挥的旧体制的弊端,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新的活力。如果做好了会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这是很重要的。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非常大,投入增加的速度非常之快,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也提高了很多。科研设备投入也不少,设备都很先进,但是,我们创新的成果、产出有上百倍没有,我们创新的激情并没有上百倍地提高。科研人员要想能够发挥出他创新的潜力,不仅仅需要工资待遇高,科研环境好,当然这都是必需的硬件条件有软件条件。但是如何能够进一步挖掘出科研人员创新的幸福感,创新的荣誉感,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于对问题的孜孜以求,不在乎工资多少,房子多大,生活待遇多高。他全身心投入于他的研究,喜欢这个工作,专注于这个过程,在过程中他感受到荣誉感、幸福感,但我们现在缺少这些。如果没有创新的幸福感,激发创新活力的迸发,怎么能有创新的氛围、条件?那么究竟下一步怎么能更好地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还需要我们把它当成创新文化,创新体制、机制上的内容来思考,关键是怎么能够通过硬件、软件的环境和氛围能够使大家愿意创新,使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中科院实施十几年的创新三期已经结束,明年就要实施“创新2020”,经费将增加十倍,但创新的效率不见得也增加十倍,关键是我们怎么定位,把事情做好。
草业中心这个新的机构是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一个新的机构,要靠新的体制、机制去创新,为内蒙古自治区、为国家科技创新做贡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