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①

2010-08-15李德龙陈双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外语媒介素养

李德龙陈双玉

(1.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高校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①

李德龙1陈双玉2

(1.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尤其是媒介素养普遍缺失。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缺位;媒体信息利用功能单一;媒介特征认识不清。应强化媒介素养教育观念,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教育内容方式,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功能;树立媒介批评话语观念,提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媒介素养;缺失;媒体信息;媒介特征

一直以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信息、影视文学等是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媒体信息在外语专业教育中的功用仅仅是作为语言学习的素材,其媒介、文化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却没有被挖掘开采。受“语言工具论”的影响,国内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尤其是媒介素养普遍缺失。在西方哲学界纷纷批判“语言工具论”而提出“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1],国内众多学者也对普遍存在于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工具论”认识展开反思与批评。有部分学者也从媒介素养角度提出,应强化外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与提升,并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2~4]

笔者将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类型与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外语专业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是人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具备,是应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媒介狂欢”的重要条件。面对大众传媒,缺乏媒介素养能力,则会对媒介信息无所适从,逐渐丢失自主、自觉意识,最终在大众传媒建构的“繁荣意向”里迷失。因而,在当前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树立、思想意识正在逐步成熟的高校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人才来说,媒介素养必不可少。

戴炜栋先生在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时指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培养了数百万的外语人才。但是,冷静而客观地正视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依然存在,如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外语语言学理论研究还缺乏突破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教学实践方面,外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的“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外语人才知识面过窄、技能单一、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等。[5]戴炜栋先生对中国高校外语人才素质的分析详尽透彻,也清晰地指出了未来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

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外语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外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

伴随当前国际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交流日益频繁,境外各国媒体跨文化传播竞争激烈,高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我国外语专业教育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在注重外语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二、高校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表现类型

受“外语工具论”的影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一直以来都侧重于语言技能的培养、训练与运用,注重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导致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外语专业教育虽然大量使用媒体信息作为教学素材,但只注意其作为语言工具的功能,而忽视其人文功能。这无疑是专业教育的一大遗憾和弊端。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缺位

教育主体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缺失,师资媒介素养贫乏、力量单薄,学生人文素养较弱、缺乏媒介素养学习目标和意识。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始终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也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但人才质量仍无法满足当下对其能力的需要。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但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之间还是存在差距。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主体。但多年来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一直都缺乏包括媒介素养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引导和培养,这使得外语专业师生普遍缺乏媒介素养。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师生作为教育主体也是缺位的。

当然,在具体教学环节里,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处理等方面,也存在媒介素养引导意识淡薄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的缺位是高校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媒体信息利用功能单一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逐步增加了“国际新闻”、“外事翻译”、“影视视听”等课程,外语课程教材也多采用各类新闻文体、影视剧本等。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大多利用广播、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各类文本作为学习素材。尽管如此,在外语专业人才教育过程中的媒介信息功能仅限于语言技能的学习利用,表现出功能单一性。大多数学生对媒介及其深层次信息仍然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辨析、批评了。这对人才的走向及质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媒介特征认识不清

作为教育主体的师生在运用媒体素材展开语言教学时,存在对媒体特征认识不清,对媒体本质认识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师生在利用媒体素材时无法看到存在于素材深处的媒体偏见。媒体信息中的新闻虽然具有真实性,但也存在主观倾向性。作为信息使用者,必须认识媒介特性,通过媒体信息洞悉媒介倾向,从而去伪存真,保持立场。

人文素养尤其是媒介素养的缺失,是外语专业人才质量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学会深入了解媒介本质,充分利用媒介信息,强化媒介素养教育,优化相关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加强高校外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媒介素养教育观念,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十多年来,我国外语界在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具体而扎实的工作,针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很多具体可行的能力要求和培养办法。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课程讲授、素材运用方面,受外语专业师资媒介素养欠缺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媒介素养方面仍未能真正落实。

因此,强化各级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观念,真正落实教育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势在必行。第一,要让各级教育主体对当前媒介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要了解国外各级教学机构媒介素养教育的新理念与成效;第三,要深入研究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强化媒介素养教育观念之间的契合点与具体操作策略;第四,要加强具有较强媒介素养的外语专业师资的建设与培养,做好学生媒介素养的引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强化该专业媒介素养教育观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专业教育内容方式,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功能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可供专业教育使用的各类媒体,教材编写中素材的选择、阐释、分析等具体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对以媒介素养为基点的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方式展开研究,做到课程设置合理、媒体利用充分、素材选择得当、教学方法多样。要将媒介信息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征、结构、倾向等)科学地融入教材,带领学生开展多种样式的了解、认识各类媒介的教学实践活动,如研讨、评论、讲座、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广泛接触媒体,了解媒体运作,认清媒体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多维度运用媒体信息,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为复杂媒介环境中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活动奠定基础。

(三)树立媒介批评话语观念,提升外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语言信息里蕴含的意识形态、文化属性、社会万象等都是我们辨识、分析、批判、容纳的对象。因此,建立媒介批评话语、树立媒介批评观念是必需的。媒体信息里隐含的意识形态表现在字、词、句、文章结构等各个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媒介批评观念的指引,才能够准确辨认、科学批评、正确吸纳。

媒介批评观念的树立对外语专业学生形成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传播与沟通能力,形成适应涉外工作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国外媒介信息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等至关重要。

四、结语

当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语言教育都非常注重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这是当代“媒介狂欢”特征下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策略。我国在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思索与实践后,重新认识语言的功能,并在正确的外语类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引入和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正是符合世界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

[1]钱冠连.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二)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何春蓉,莫国辉.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何其亮.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7).

[4]王艳金.英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培养[J].考试周刊,2010(35).

[5]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2009(1).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6,ebook=42

G40-012

A

1673-1395(2010)06-0134-03

2010-09-20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专项任务项目(2009z027)

李德龙(1976—),男,河南柘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实务、传媒语言学研究。

① 本文属长江大学教学改革资助项目(J Y2009007)产出论文。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外语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