馯臂子弓和楚国易学的传入
2010-08-15吴勇
吴 勇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馯臂子弓和楚国易学的传入
吴 勇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汉书·儒林传》记载的自孔子开始的传易系统,尽管前人对此有很多的争议,然而它们都提到了楚人馯臂子弓,因此易学之传入楚国,馯臂子弓是关键的人物。馯臂子弓就是《荀子》中提到而非常尊崇的子弓,子弓并不是仲弓,也应该不是朱张,但有待考证。
馯臂子弓;楚国易学;传入
关于易学的传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汉书·儒林列传》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两家说法已多有出入。钱穆先生认为《史记》和《汉书》对《易》的传承关系的记载存在六大可疑之处。有关这些问题,当然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但对《易》传入楚国,《史记》和《汉书》都提到了馯臂子弓(弘),因此要讨论楚国易学的传入,首先要考察馯臂子弓(弘)其人。
郭沫若先生在《青铜时代》中认为,从《周易》的观念、卦爻辞来看,都具有十分浓厚的南方色彩。并进一步断定《周易》的作者“就是楚人的馯臂子弓”。[1]郭沫若先生的观点早就受到了陈梦家先生的批评。陈梦家先生认为:“《易》无成于春秋中叶以后的确证。而《史》《汉》所叙传《易》系统中的馯臂子弓亦自无理由认为作《易》者。”[2]
自本世纪以来,在大量的出土文献中都发现了被认为是易卦的符号,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甲骨文金文中也屡见不鲜,一直到战国时代的竹简。这些符号自1977年被张政琅先生解释为数字卦,三十年来,几乎成为公认的说法。[3]如果这些符号确实是易卦符号,[4]那么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尽管馯臂子弓不可能是《周易》的作者,但在易学传入楚国的过程中,看来却的确是关键人物。
郭沫若先生认为《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所提到的子弓就是馯臂子弓,并指出:“有人说是仲弓,那是错误了的。”子弓的时代“大约是和子思同时,比墨子稍后。那时的南方人多游学于北方”。[1]这里也提供了研究馯臂子弓与易学传入楚国的关系的一条线索。
廖名春认为,“先秦儒家易学兴于鲁而在楚地广为流传”,“楚国有馯臂子弘和子张,孔子易学接着在楚国流传,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荆门郭店一号墓墓主(李学勤先生认为是楚怀王太子横(即后来的楚顷襄王)的老师)“作为上士,随葬就有如此多的儒学著作,更能反映出儒学和儒家易学在楚地的影响”。[5]廖名春这里还提到了子张与易学传入楚国的关系。
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孔门弟子通考》:“按《荀子》书屡称仲弓子弓,杨倞注(见《非相》)子弓盖仲弓也。元吴莱亦主其说,俞樾曰:‘仲弓称子弓,犹季路称子路。子路子弓,其字也,曰季曰仲,至五十而加以伯仲也。’今按后世常兼称孔颜,荀卿独举仲弓子弓,盖子弓之与颜回,其德业在伯仲之间,其年辈亦略相当,孔门前辈有颜回子弓,犹后辈之有游夏矣。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则孔子之称许子弓,固甚至也。又按《论语》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皇侃疏引王弼曰: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论语》逸民下序六人,而阙朱张,明取舍与己同也。是以子弓为朱张。王弼之意似指传易之馯臂子弓也。此亦一说,未知孰是。又按《论语》犁牛之子騂且角,馯臂疑騂角字伪,则子弓仍是仲弓。或言江东楚人,或言鲁人,则如子游子张之例,仍以存疑可也。”[6]这里介绍了主张子弓就是仲弓或朱张的说法。
按《荀子·非相篇》:“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非十二子篇》:“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儒效》:“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这里都是把子弓和孔子相提并论。
唐杨倞注认为:“子弓盖仲弓也。言子者,著其为师也。《汉书儒林传》:馯臂字子弓,江东人,受《易》者也。然馯臂传《易》之外更无所闻,荀卿子论语常与仲尼相配,必非馯臂也。”这是认为子弓就是仲弓,但《荀子》中所与仲尼相提并论的子弓并非就是传《易》的馯臂子弓。
清朱彝尊《经义考》说:“所重必仲尼子弓,子弓未审何人。韩子曰:仲尼弟子有馯臂子弓。《汉儒林传》:商瞿受《易》仲尼,瞿传鲁桥疵子庸,子庸传江东馯臂子弓。子弓与仲尼不同时,又行事无大卓卓,不足以配孔子。邢昺《论语》疏引王弼说逸民:朱张字子弓。然弼说又不见有他据也。要之孔子尝称冉雍可使南面,且在德行之科。雍字仲弓,盖与子弓同是一人,如季路又称子路然也。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弓之门人,故尊其师之所自出,与圣人同列。”则直接把传《易》的子弓和荀子所说的子弓当作同一个人,而且进一步认为就是仲弓。
邢昺疏引王弼:“不论朱张之行者,王弼云:‘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言其行与孔子同,故不论也。”皇侃义疏:“或问曰:‘前七人而此唯评于六人,不见朱张,何乎?’答曰:‘王弼曰:“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今序六人而阙朱张者,明取舍与己合同也。’”这里则是采用王弼的说法,认为子弓是朱张的字。当然,朱彝尊已经指出:“弼说又不见有他据也。”
宋叶适在《习学记言》卷四十四中说:荀子“又好言子弓,常与仲尼同称。安有与仲尼齐圣,独为荀卿所私而他害无见者。既无立言行事可以考其是非,非荀卿之妄,则或者子弓仲尼之别名,不然姑假立名字以自况尔。”则对荀子把仲尼与孔子相提并论,但是却没有其他的立言行事可以考证,表示了怀疑,他认为子弓可能是孔子的别名,甚或是荀子本人假托的名字。
当然,对这些说法,也有学者提出了异议,如明陈士元《名疑》卷二:“荀子称仲尼子弓,学者不知子弓何人。或云即仲弓也,或云朱张字子弓,皆非。”明杨慎《升菴集》卷五十:“此子弓即荀子所称仲尼子弓者,或以为仲弓,或以为朱张字子弓,皆臆说也。”
黄生《义府》卷下:“仲尼弟子传: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宏。馯姓臂名子宏字也。师古云:‘《汉书》、《荀子》皆作“子弓”,此云“宏”误。’予谓‘宏’当读为‘肱’,盖宏旁有人,此古‘肱’字,以其名臂,故知字当为‘肱’也,与‘弓’音相近,故或呼为子弓。颜监知子宏之误,不知子宏子弓皆非其本字耳。”这里则对《史记》、《汉书》、《荀子》中出现的馯臂子宏与子弓从文字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结上述情况,前人关于馯臂子弓的讨论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馯臂子弓和《荀子》中所的子弓是否同一个人。唐杨倞注是主张《荀子》中的子弓“必非馯臂也”。朱彝尊》经义考》等则是主张《荀子》中的子弓和馯臂子弓就是同一个人,而且前人在讨论传《易》的馯臂子弓时大多数都是直接联系到了《荀子》中经常拿来和仲尼相配的子弓。有关传《易》的馯臂子弓,可以说确实是如叶适所说,“无立言行事可以考其是非”,然而,孔子传《易》于商瞿和子夏,商瞿和子夏传馯臂子弓,其为孔门再传弟子无疑。而《荀子》中的子弓既然和仲尼相配,自然也应该是仲尼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同为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我们认为是同一个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有两个不同的子弓的可能性应该很小。荀子把子弓和仲尼以及尧、舜、夏禹、文王、周公等人相提并论,视为“圣人”、“大儒”,应该如朱彝尊所说“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弓之门人,故尊其师之所自出,与圣人同列。”至于说一个能和仲尼等圣人相提并论的孔门弟子,为什么很少相关的“立言行事”的记载,在先秦时期文献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史记》索隐和《汉书》颜师古注均引用应劭的说法,认为子弓是子夏门人。对此,郭沂《孟荀两系溯源》中认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之后,独尊仲尼、子弓,称之为圣人。子弓是什么人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汉书·儒林传》都曾提到楚人馯臂子弘、江东馯臂子弓。司马贞《史记索引》认为,《史记》的馯臂子弘、《汉书》的馯臂子弓与《荀子》的子弓是同一个人:“《儒林传》、《荀卿子》及《汉书》皆云馯臂字子弓,今此独作‘弘’,盖误也。应劭云:‘子弓,是子夏门人。’韩愈也说:“荀卿之书,语圣人必曰孔子、子弓。子弓之事业不传,惟《太史公书·弟子传》有姓名曰馯臂子弓。”他们的看法是对的。从现存的史料看,我们仅仅知道这位馯臂子弓传《易》有功,但恐怕也难与孔子相提并论吧。那么,荀子为什么他与孔子并称为圣人呢?应劭所说的“子弓,是子夏门人”也许能够提供一点线索。下文将讨论到,荀子传子夏之学。如果子弓为子夏门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子夏是通过子弓传子夏之学的。也就是说,荀子为子弓门人,甚至很可能就是子弓的直传弟子。这样,荀子尊其师为圣人,也就不难理解了。这里对荀子为什么把子弓和仲尼相提并论的解释可以说是言之成理的。
从上述情况来看,《荀子》中说的子弓应该和传《易》的馯臂子弓就是同一个人。李学勤先生在《周易溯源》中也持这种看法:“荀子的《易》学,前人多以为得自馯臂子弓……《荀子》书中好几个地方以孔子、子弓并称……这位被荀子尊称为圣人、大儒的子弓,应该就是馯臂。”[7]
第二、子弓是否就是仲弓。仲弓即冉雍,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冉雍字仲弓。”仲弓问政,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集解》引郑玄曰:“鲁人。”《索隐》引《家语》曰:“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冉雍既为鲁人,则与传《易》的楚人馯臂子弓不可能为同一个人。
这里提到冉雍的年龄,小孔子29岁。这个说法已经有学者提出了疑问,朱渊清在《仲弓的年龄及其身份》一文中认为,唐代的司马贞《史记索隐》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有些疏忽。今本的《孔子家语》并没有有说仲弓少孔子29岁的话。在《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三个冉姓同宗弟子,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有(子有),《论语·先进》曾经记述孔子对这三位冉姓同宗弟子的评价,冉耕、冉雍德行良好,冉有则长于政事。所以《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这样介绍这三个人:“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恶疾,孔子曰:‘命也夫。’”“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有才艺,以政事著名。”《孔子家语》中提到比孔子小29岁的冉姓学生是冉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冉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有才艺,以政事著名,仕为季氏宰。”这个问题清代学者朱彝尊其实已经有所注意。《经义考》卷281:“鲁冉子雍,字仲弓,少孔子二十九岁,唐追赠薛候,宋赠下邳公,改薛公。按今本《家語》仲弓无年岁,而《史記索隐》文有之。”司马贞到底是看到了我们今天没有看到的某些《孔子家语》的文字?还是因为孔子的这两个冉姓同宗学生且并为季氏宰把司马贞搞糊涂了而犯了个严重错误,把“冉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误成了仲弓少孔子29岁?冉有、冉雍都从政,并且都曾为季氏宰。……但仲弓、冉有却不是为同一个季氏之宰。《论语·雍也》中问孔子冉有情况的是季康子,冉有是季康子之宰。而根据上博简,仲弓是季桓子之宰。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季桓子大概是在鲁定公时。鲁定公十二年,“季桓子受齐女乐”,鲁定公、哀公相次,季氏家族则季桓子、季康子相次,《史记·鲁周公世家》:“十五年,定公卒,子将立,是为哀公。”而季康子则死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史记·鲁周公世家》“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所以仲弓当在先为季桓子宰,冉有则在后为季康子宰,两个季氏宰之间大概有或许一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先后。两个同宗又都小孔子29岁的季氏宰却一个是季桓子宰,一个为季康子宰实在不太可能,根据通常情况考虑,仲弓也许应该大于冉有;更重要的是,司马贞所引的《家语》中确实没有仲弓小孔子29岁的记载,而只是说“冉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也因此,作为伯牛之宗族的仲弓“少孔子二十九岁”大概确实是司马贞糊涂而搞错了。
廖名春进一步认为:“由此看仲弓的年龄,应该与子路相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少孔子九岁’,鲁定公八年(前502年)孔子50岁,子路则41岁,仲弓能先于子路‘为季氏宰’,此时年龄当在40左右。如果依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言,仲弓少孔子29岁,则此时才20岁左右,如此年轻,季桓子就任以为家相,可能性很小。”[8]
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则商瞿也是小孔子29岁,而商瞿是馯臂子弘的老师。如果仲弓就是子弓,怎么可能两人都是小孔子29岁呢?如果按照朱渊清和廖名春的说法,仲弓实际年龄应该和子路相近,只小孔子9岁左右,那就更不可能是传《易》的子弓了;而且冉雍毕竟是鲁人,和馯臂子弓作为楚人的身份终究不合。钱穆先生还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认为“馯臂疑騂角字伪,则子弓仍是仲弓”。[6]但也只是猜测,并无其他依据,可供参考。
按俞樾、朱彝尊等人的说法,“仲弓称子弓,犹季路称子路。子路子弓,其字也,曰季曰仲,至五十而加以伯仲也。”那么,从《论语》一书来看,子路共46见,季路4见,仲弓凡7见,而子弓无一见,从使用频率上来看,称字毕竟常见,所以子路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季路,而只出现了4次季路这个称呼。如果仲弓就是子弓,《论语》一书居然无一次提到子弓,却7次用仲弓来称呼,两相对比,终究不合情理。这也说明仲弓不可能是子弓,更不可能是传《易》的馯臂子弓。王先谦已经指出:“考其时世,荀卿不得受业于仲弓,不过因孔子称仲弓可使南面,以为必仲弓方可比孔子耳,殊乖事之实也。”[9]郭沫若也曾指出:“子弓,有人说,就是仲弓,本子路亦称季路之例,则仲弓亦可称为子弓。但是这个例实在不好援用。因为仲尼不见称子尼,伯鱼不见称子鱼,而子思亦不见称季思,则子路仅亦字季路而已。”[10]
孔子对仲弓可谓非常器重:“雍也可使南面。”集解包氏曰:“可使南面,言任诸侯之治。”在《先进》篇又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可见仲弓是以德行和治理国家见长,而不是以文学见长。如果冉雍又有传《易》之事,《论语》中不可能只字不提。从这个角度来看,仲弓也不可能是传《易》的馯臂子弓。
第三、子弓是否朱张。关于朱张,仅在《论语·微子》一见,且全无任何事迹所述。所以虽然有邢昺疏、皇侃疏均引用王弼注“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然而诚如朱彝尊所说“弼说又不见有他据也”。对《论语》逸民完全没有提到朱张的事迹,宋陈祥道《论语全解》说:“不言朱张者,荀卿以子弓与孔子同于行,盖子弓则子张也。”宋刘敞《公是七经小传》卷下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所谓辟世;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所谓辟色也;虞仲、夷逸隐居放言,所谓辟言也;朱张无事迹,其辟地者与?”明陈耀文《经典稽疑》卷上说:“逸民各论其行而不及朱张,或曰:其行与孔子同,故不复论也。”然而这些推论,都无确凿的证据,正如杨慎所说:“此子弓即荀子所称仲尼子弓者,或以为仲弓,或以为朱张字子弓,皆臆说也。”对此,王先谦认为:“朱张字子弓,或有所据,以为即荀卿所称子弓,诬亦甚矣。朱张在孔子之前,荀卿不能受业,即以为荀所受业,亦孔子前之圣人,何以荀卿动曰‘孔子、子弓’,先孔子而后子弓邪?”王说言之成理,因此,对子弓是否朱张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其他文献资料佐证的情况下,只能暂时阙疑。
总之,子弓作为子夏的门人,传承了子夏的易学,而极为推崇子弓的荀子晚年在楚国进一步地传播易学,发扬光大,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了。
[1]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陈梦家.郭沫若《周易的构成时代》书后[M].长沙: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
[3]季旭升.古文字中的易卦材料[A].象数易学研究(第三辑)[C].成都:巴蜀书社,2003.
[4]吴勇.从竹简看所谓数字卦问题[J].周易研究,2006(4).
[5]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1.
[6]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
[8]廖名春.楚简仲弓与论语子路仲弓章读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9]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I206.2
A
1673-1395(2010)06-0016-04
2010-03-22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8zs015)
吴勇(1966—),男,湖北荆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易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