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县大豆小垄密栽培模式探讨*
2010-08-15王绍东王清泉
姜 妍,王绍东,王 浩,王清泉
(1.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省依安县农委,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500)
1 依安县大豆种植概况
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盛产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甜菜、亚麻等。大豆是当地的主要种植作物,由于当前农村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不利因素,农民种地基本是“小而全”和种“花花田”的生产经营模式,无法适应现阶段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使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应用,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差等弊端,导致大豆单产一直不高,平均亩产120~150公斤,农民缺乏种豆的积极性。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县四区轮作种植制度的拓展,引入并推广优良的大豆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已经成为依安县大豆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小垄密栽培发展趋势
大豆“小垄密”栽培法也是在引进消化美国“大豆平作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豆生产实际,将其嫁接到垄作上,形成了“小垄密”栽培法。美国应用此项技术使大豆产量由2400千克/公顷提高到2745千克/公顷,较原栽培技术增产23%。巴西应用此项技术使大豆产量由2370千克/公顷提高到2895千克/公顷。小垄密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黑龙江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并于1995年确定为全省重点研究项目。通过国内省内多个地区的应用实践,证明应用大豆小垄密栽培技术(即45厘米双条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可增产2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对于稳步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大豆45厘米双条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为增加密度,行距由65~70厘米缩小至45厘米,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大豆小垄密植栽培,一是45厘米窄行密植增加了群体密度,植株分布均匀,扩大了绿色面积,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二是窄行密植由于缩垄增行,二垄变三垄,垄距变小,株距相对扩大,使植株群体根系分布均匀,改善了植株营养条件,扩大了单株的营养面积,使群体与个体布局更合理,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发挥了个体与群体的增产作用。三是采用平播垄管的栽培方式,节约能源,省时省力,保温抗旱,机械管理,可以机播机管,便于推广,比大垄窄行密植管理方便。
3 小垄密栽培技术示范
依安县大豆栽培模式普遍以垄三栽培为主,而小垄密栽培模式不占主导地位,广大农民对其栽培方式和增产效果还不是很了解,随着国家利农利民政策的不断推出和新农村项目的实施,在2009年依安县先锋乡长山村进行了小垄密栽培技术的小面积核心示范,示范具体内容:利用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育成的品种黑农50进行小垄密栽培技术(45厘米双条窄行密植)和垄三栽培技术(65厘米垄上双条精播)的比较示范,秋整地,平播起垄,对垄三播种机调试后可进行小垄密的播种,达到一机两用,节约成本,播后苗前灌水和封闭除草,小垄密和垄三种植的公顷株数都达到要求,分别为38万株(公顷保苗数为40±2万株),29万株(公顷保苗数为30±2万株),农艺性状差别不大。黑农50在垄三栽培条件下折合亩产172.09公斤,在小垄密栽培条件下折合亩产210.77公斤,在2009年早期干旱,中后期低温多雨的年景中,许多豆农的大豆产量普遍很低,甚至未能正常成熟的情况下,利用小垄密栽培技术达到了亩产200公斤以上的高产,并且较垄三栽培技术种植的大豆增产22.48%,充分说明了小垄密栽培技术对大豆的增产效果,为广大豆农对该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加速了该项技术在当地及依安县其他乡村的推广和应用,使之能够成为大豆的高产和优质的首选栽培技术。
4 小垄密栽培技术要点
通过对依安县部分地区的示范研究和调查研究,结合以往小垄密栽培技术特点,总结出适合依安县地区大豆种植的小垄密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继承、并集成多项先进技术,包括测土施肥、节水喷灌、适时化控及高效生物菌剂的利用等技术,具体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4.1 选择矮秆或半矮秆品种,合理密植
根据本地气候和农艺要求,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品种,品种是该项技术的关键,密植条件下倒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选择矮秆或半矮秆的秆强、抗倒、株型好、增产潜力大的高产耐密大豆品种,熟期应略早于当地垄上栽培品种为佳。经试验示范,适合依安县小垄密栽培的大豆品种为黑农50、合丰50、合丰51、东农53等。小垄密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最佳种植密度为公顷保苗株数35~40万株。
4.2 种子精选与处理
4.2.1 精选种子 采取人工或机械进行种子精选,选粒匀、饱满、没有虫口和杂质的种子作种。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达到99%,发芽率达到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
4.2.2 种子包衣 用一般大豆常用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防治大豆根蛆和孢囊线虫以及根腐病,或利用福尔太生防菌剂进行拌种,防病效果好,增产作用明显。
4.3 化肥机械化深施
中等及以下肥力地块增施农肥,每公顷施用量为22.5吨以上,化肥要氮、磷、钾搭配,施用量要比常规垄作增加10%以上,施肥时要做到种肥隔离,施肥深度控制在种下8~10厘米,还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在后期采用叶面肥满足大豆花荚期对营养的需求。随着小垄密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对肥料的需求量增多,建议在测土基础上平衡施肥,对依安县的示范区测土后,发现当地钾素较低,可适当补充钾肥。没有测土条件的农户,经验施肥量一般氮、磷、钾可按1:1.25:0.8,小垄密公顷施磷酸二铵180~200公斤,尿素75~90公斤,硫酸钾100~120公斤。
4.4 精细管理,促控结合
4.4.1 适时灌水 依安县的水利工程比较完善,能够在大豆生育期间遇旱时及时灌水,在大豆开花、鼓粒期要适时浇灌,采取喷灌,每次灌水定额以20毫米~30毫米为宜。
4.4.2 促控结合 小垄密植的大豆在前期长势较旺的情况下,进入花期后如果生长过猛就会徒长,造成倒伏、落花落荚、致使减产,可在分枝期喷施多效唑等药剂,亩用量40克加水30公斤叶面喷施,以控制株高防止倒伏。当因涝害等原因造成大豆前期矮小,封垄晚时,要及时进行叶面追肥或根际追肥。
4.4.3 加强病虫防治 由于密植条件下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土壤及株间湿度增大,田间郁闭倒伏加重,为病虫害繁殖及浸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致使某些病虫害(如蚜虫、食心虫、灰斑病、菌核病等)有加重的趋势,所以,要在生育期间对大豆病虫害预测预报,并及时防治。
5 小结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小垄密栽培方式逐渐在以垄三栽培为主的地区显现优势,配套农机具可顺利转换配合小垄密栽培。小垄密通过提高大豆种植密度改善群体结构,增加产量,较适合目前农村各家各户分散种植转变为连片种植的大规模种植模式。近年来,小垄密栽培技术的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在继承原有优良栽培技术环节的基础上,对新科研成果进行集成和组装,形成了适应当地应用和推广的高效标准栽培新技术,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组装,最终达到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