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2010-08-15法小鹰
法小鹰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启示*
法小鹰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义、词性、词汇搭配和词法四个层面。针对词汇层面上的迁移造成的错误,教师和学生都应保持正确的态度,应该认识到中国学生在英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出现汉语的负迁移是客观存在和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中国学生怎样才能克服负迁移的作用。
英语词汇学习;母语负迁移;中国学生;影响;启示
语言主要由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大要素组成。而词汇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意义主要的承担者,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语音只是词汇的包装或外衣,而任何语法问题说到底就是词的用法问题[1]。词汇习得在整个语言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词汇习得更是关键和基础,听、说、读、写、译,没有哪一项语言技能可以脱离对词汇的依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受到语言学家和教学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差异巨大,而词汇是两种语言区别的最根本体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主要项目之一是词汇学习,而词汇量不足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学生对词汇学习很重视,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记英语单词,但是学习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为二语学习者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套母语词汇系统,而这套系统往往会在二语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英汉语词汇的差别很大,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别,用母语的思维规律去套用必然会导致母语负迁移,对正确掌握英语词汇起制约作用。因此,母语在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作用不容忽视。
一 语言迁移概述
母语迁移现象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而又不可忽视的问题。来源于心理学的概念“迁移”是指将所学的东西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的倾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描述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对二语学习产生影响的术语。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50年代。Lado在其 1957年的代表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2]。Odlin在《语言迁移》一书的序言中提及:“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3]
根据迁移的性质,语言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类。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而负迁移,亦称干扰,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2]。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是客观存在的[3]。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涉及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层面,其中母语对英语词汇的负迁移最为明显。
二 母语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词汇迁移十分常见,而且几乎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的。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发生的词汇迁移也会越来越多[4]。大部分中国学生总是采用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词汇学习策略,即长时间停滞在“背单词”的初级阶段,只是建立英语符号与汉语符号的一一对应。他们认为每一个汉语词汇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单词,在使用英语词汇时不知不觉地把汉语中的词汇和英语中的词汇机械地等同起来,无形中对英语词汇的学习造成了障碍。确实,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但“对应”并不等于“对等”。由于两种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两种语言的词汇意义也有很大差异。汉、英对应词完全对应的情况极为罕见,除了一些特殊专门词汇和少数日常词汇外,大多数词汇在另一语言中的对应词都有几种不同的意义[5]。中国学生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差异,学习英语词汇时不能局限于英汉单一对应的词义上,否则母语迁移现象就会在所难免。母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词义负迁移,即英汉词语所指的范围大小的差异和词的内涵意义不同所引起的负迁移。词义是语言意义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学习者词汇习得的直接目的[6]。在英语词义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依赖母语,其实是在词汇指称与现实概念之间添加了一个中介——母语,他们是在用汉语的概念和思维来对应英语的词汇,对英语词义掌握也必然会出现偏差。有学者曾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做了一项试验,得出初学者和一部分中级学习者明显地在利用汉语词汇来学习、记忆英语词汇,不断地将两种语言的词汇一一对应,而且他们受母语影响的程度较高,造成词汇使用上的误区[7]。例如,“borrow”和“lend”的汉语释义都是“借”,因此这两个词常被中国学生混淆,而英语中“借入”要用“borrow”,“借出 ”则须用“lend”。
邱述德在《英汉词语的非完全对应关系》一文中指出:“英语词与汉语词在意义上有完全对应、完全不对应和不完全对应三种情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完全对应。它不仅表现在词的多义现象的参差交错,而且表现在同一义项的内涵差异上。”[8]中国学生在具体使用英语词汇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了词汇学习上的负迁移。两种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汇是处于概念的从属或部分相合的关系中,词义完全相合的是极少的[9]。例如 ,“soft”有“温和 ”之义 ,如“a soft answer(温和的回答)”,有的学生就依照汉语的习惯将英语“soft”的词义扩大,错误地认为“温和”的所有意义都与“soft”相对应 ,所以就出现了“The cli mate here is soft.(这里的气候温和。)”和“The porridge is still soft.(粥还温和呢。)”这样的错句。其实“温和”的意义中只有一个与“soft”的意义相对应,其他意义则分别与英语中的其他几个词汇相对应,因此以上两句应该分别改为“The climate here is moderate.”和“The porridge is stillwarm.”
英汉词语的内涵意义不同也会引起负迁移,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只抓住了词的外延,而忽略了词的内涵,不了解词的语体色彩是褒还是贬、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等[10]。例如,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I like the Negro culture.”因为学生并不知道“negro”带有明显的贬义,是一个蔑称;而“black”则在英国被广泛使用和接受。所以,此句应改为“I like the black culture.”掌握这类词汇就必须对英语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又如,书面语使用的词汇要比口语正式,但中国学生大多不太在意此区别,本该在口语中使用的词汇常被用来写信、写文章,而本该在书面语中使用的词汇却被用来进行口语交流。有学生在撰写正式信件时写道 :“Please send us samples,catalogues and other things. ”“thing”是具有明显口语色彩的词语,用于书面语显得很不正式且语意模糊。书面语强调用具有具体意义的名词来替代语意模糊的词,因此把“things”改成“materials”就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了。一个学生征求外教意见时说道:“I a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the lecture.”此话用了“desirous”和“exploring”两个书面语词汇,显得文绉绉的,怪不得外教会回答说:“Your English is too beautiful to be true.”其实,此句不宜用于口语,应改为“I’d like to hear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
第二,词性负迁移,即英汉词性混淆引起的负迁移。词性是指根据词义、句法作用及形式特征分成的类别。根据语言形态结构的特点,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的屈折语及汉藏语系的孤立语。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缺少形态变化,即一个词用于不同的词性时,词本身形式没有变化,而是由词在句中的位置或借助汉字“的”、“地”、“得”来确定它的词性;而英语则是一门屈折语言,英语单词用于不同词性时,常需在形式上反映出来,即一种词类可以通过一些屈折变化而转化为另一种词类。娄宝翠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造词现象》一文中将学生常见造词现象按手段的特点,分为五大类,其中第五类是“词类直接转换”。她指出“这类现象是指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了具有正确意义的单词,但对词性却给予了错误定位,如把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分词用作动词等”[11]。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一句话:“He found that life moved slow in the countryside.”此句误用形容词“slow”来修饰动词“moved”,应改用该词的副词“slowly”。教学实践中,还常见学生写出如下句子:“This is a great happy.”“So,it is very i mportant for us to choice a good travel agency. ”“International trade will has great develop.”等等。这类错误历来就有,并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学生词汇学习中的瓶颈。这是因为一些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重“量”不重“质”。每学一个词,他们只求基本词义,对词的读音、用法及其他含义多不在意,对词性就更不注意了。忽视词性使他们词性观念淡薄甚至没有词性观念,导致在英语写作时要么将词性混淆,要么缺少必要的词性转换[12]。
第三,词汇搭配负迁移,即英汉语词汇的搭配习惯不同引起的负迁移。词语搭配是词汇学习的重点,Firth认为可以通过与之搭配的词而知晓一个词的意义。搭配是构成词语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词汇衔接的手段之一,对篇章的连贯也十分重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语的搭配组合习惯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能机械地把汉语的搭配硬搬到英语中去[13]。汉语的概括词十分丰富,搭配宽松;汉语的表达较为模糊笼统,而英语的表达较为具体精确[14],因此英汉词汇的搭配范围常常不匹配,这个差别给中国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困难。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学中对于词汇搭配的研究重点是动词与名词搭配、形容词和名词搭配,而这也正是中国学生英语词汇搭配中最常见的两个错误。例如汉语动词“打”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跟很多名词搭配,例如可以说“打毛衣”、“打篮球”、“打草稿”,受汉语影响,学生经常用英语单词“beat”来表达所有关于“打 ”的词组 ,用“beat”与“sweater”、“draft”、“basketball”等词搭配,让人看后莫名其妙,实际上英语中只能说“knit a sweater”、“work out a draft”和“play basketball”。形容词与名词搭配是指某些形容词只用于修饰某些名词。例如,形容词“s mall”和“little”都是“小的 ”意思 ,因此中国学生常混淆它们与名词的搭配 ,经常出现“little number”、“small girl”、“little rain”等错误搭配。实际上 ,“small”应与名词“number”、“group”、“children”、“business”、“house”、“matter”、“audience”分别构成搭配关系,“little”则应与名词“girl”、“s mile”、“man”、“things”、“boy”、“baby”、“rain”分别构成搭配关系,反过来便不构成正确的搭配关系。
第四,词法负迁移,即英汉词法差异所造成的负迁移现象。英语中存在着较多的语法范畴 (如性、数、时等),常用语法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而汉语中没有这些语法范畴,倾向于用词汇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运用词汇意义就可以补偿语法范畴之不足[15]。如英语名词有单复数的区别,而汉语名词基本上没有数的概念,“们”虽然能表示复数,但它的使用很受限制。如在“They have three grown-up child.(他们有三个成年的孩子。)”一句中,中国学生知道“他们”要用复数“they”,而“三个孩子”就不会或忘了用复数形式“three children”。一些名词在汉语中是可数的,但在英语中则成为不可数名词,如学生常说:It is a great news.(这真是好消息。)其中“news”在英语中为不可数名词,因此前面不能加“a”。另外,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没有,因而有的中国学生在写英语句子时会忘记冠词,如“Dolphin is intelligent animal.(海豚是聪明的动物。)”此句应改为“The dolphin is an intelligent animal.”英语中还有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用法,代词的主宾格之分等,而汉语中却没有这些语法现象,因此造成了中国学生常犯如此错误:“She was one of the good tennis players of she’s generation.(她是同代人中最出色的网球运动员之一 )”。其中“good”和“she’s”应分别改为“best”和“her”。
三 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词汇学习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重要过程[16]。词汇不仅是第二语言习得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而且也是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语言技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7]。在语言学习中,以词汇为中心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也能使口语更流利、地道。
母语负迁移对于词汇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针对词汇层面上的迁移造成的错误,教师和学生都应保持正确的态度,应该认识到由于本身已有一个成熟而稳固的语言体系——汉语,中国学生在英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出现汉语的负迁移是客观存在和无法避免的,是英语词汇学习必经的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中国学生怎样才能克服负迁移作用。
第一,注重英汉词汇的对比。母语负迁移作用使得学生对英语单词词义的理解一知半解而犯下很多错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英汉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等各个方面的不对等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迁移规律,综合把握汉英两种语言的相同、相似和相异之处,最大限度地减轻汉语负迁移对词汇习得的干扰作用[18]。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记忆英语词汇。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是通过背诵各种词汇表中的单词来进行词汇学习的,导致他们所掌握的词汇知识孤立而零碎,不能在语言活动中加以灵活运用。Nyyssonen认为,词汇不可能真正地从词汇表中学得,词汇必须被内化,学习者必须习得支配词汇构成和使用的规则。词汇需要以一种组织系统储存在大脑中,以便于轻松提取[19]。M.Allace曾说,词汇学习的目的,就是了解一个词以便能够随时辨认出、回忆起、联想到它;能够正确地读音、拼写、使用以及搭配;在使用过程中还要知道它的内涵和语体[20]。词汇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应该注重其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应鼓励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联系来记忆词汇,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通过阅读、听力等其他语言活动来伴随习得词汇。
第三,加强词语搭配知识的学习。正如王文昌教授在《英语搭配大词典》的前言中说的那样,“掌握符合习惯的英语词语搭配有助于非英语民族的人克服由于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避免不合习惯的类推,从而提高运用地道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1]”。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掌握目的语中的足够词汇无疑是相当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但同样困难、同样重要的是掌握好这些词汇的正确用法,掌握好目的语中词项与词项的搭配习惯,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单个的词项好比是砖瓦,好比是机器的零部件,了解如何才能将砖瓦砌成房屋、如何才能将零部件组装成机器,方能真正达到学外语的目的[22]。词汇习得也不只是熟悉新词,它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词汇知识的深度和词汇量同等重要。词汇搭配的学习可以视为促进深层次加工的有效策略。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习者会有其独特的词汇学习方法。英语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采取有效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方法,解除词汇习得的困难,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1]林语堂.开明英语语法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2]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3]Odiln Teernce.Languga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4]王胜利.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词汇能力的迁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周光明,程可拉.英语学习中的负向迁移问题扫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6]袁玲丽.母语迁移与二语词汇习得[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7]ChengH C,Leung Y S.Patternsof lexicalprocessing in a nonnative languag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89,(2).
[8]邱述德.英汉词语意义非完全对应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1).
[9]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0]王巍.英语语言迁移的原因、形式及对策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2).
[11]娄宝翠.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造词现象[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12]李涟.英式显性词性转换与英语写作[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3]周明亚.词语搭配现象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J].外语界,2003,(2).
[14]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修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5]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6]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7]李莉文,任长惠.大学英语词汇习得及对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18]余雅.汉语迁移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干扰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19]Nyyssonen H.Grammar and Lexis i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0]AllaceM.Teaching vocabulary[M].Oxford,UK:Heineman,1982.
[21]王文昌.英语搭配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简子)
H313
A
1008-4681(2010)04-0092-03
2010-06-03
法小鹰(1977-),女,湖南 长沙 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