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阶段分析*
2010-08-15张国镛
徐 冬,张国镛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阶段分析*
徐 冬,张国镛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然而,关于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应从孕育到萌芽、从提出到基本形成、从丰富发展到形成体系三个阶段来详细论述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这对于人们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目前全党上下正在掀起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
对于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做专门研究的很少。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大部分都是在研究与科学发展观相关的其他课题时需要对其形成发展做一个了解,顺便提了一下,即使有做专门研究的,目前对其阶段的划分也未达成认识上的一致。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阶段,即从孕育到萌芽,从提出到基本形成,从丰富发展到形成体系来对此进行全面的认识。
一、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从孕育到萌芽阶段
从时间上划分,我们认为此阶段大体上是从1999年3月到2003年7月。但是,对于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的起点,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从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针对“非典”疫情提出“全面的发展观”开始算起,也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1999年3月10日算起。我们比较赞同后者,因为科学发展观主要是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胡锦涛早在1999年3月10日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时,就已经针对经济发展的问题指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流通。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尤其要强调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1]所以,这里的“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作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开始孕育或者说是其起点。
理论的孕育与萌芽过程如同种子的孕育与萌芽过程一样,需要合适的水分、温度与适宜的土壤等条件。真正促使科学发展观开始萌芽的,要算2003年初我国“非典”疫情爆发之后所带来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发展观的重新审视和反思。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针对“非典”肆虐带来的严重损失,提出了“全面的发展观”的概念。在视察时,他要求广东要坚持全面发展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同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396这里所讲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它是坚持“科学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观”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雏形。
从“科学的发展观”到“全面的发展观”,再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从孕育到萌芽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非典”疫情的爆发等为其孕育萌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基本形成阶段
此阶段大体从2003年7月起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止。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即2003年7月到2003年10月的提出阶段和2003年10月到2005年10月的基本形成阶段。在第一阶段,胡锦涛在总结抗击“非典”疫情的经验教训以及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在第二阶段,胡锦涛不仅充实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还对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等作了深入阐述,并对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2003年8月底9月初在江西考察时,胡锦涛开始使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要求“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3],这是他第一次公开使用“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同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465,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2]465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此外,在随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2]483
至此,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党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原则。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和胡锦涛在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标志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被全面地、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
在仅仅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一个月后的2003年11月2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他指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4]同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649在这里,他又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关系角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
在此阶段,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真正进行详细阐述和充实的,是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850并且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2]850-851。这一表述,不仅使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更加丰富具体,也使它的内涵更加明确科学。
在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之后,胡锦涛又在一些考察和会议上多次要求全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4年12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2005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他再度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2005年10月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又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他指出:“我们继续推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实际,认真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5]1025并且再次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1026胡锦涛在这里如此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性意义,我们认为其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方针只差“一步之遥”了,这也标志着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形成。
三、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从丰富发展到形成体系阶段
从2005年10月到2007年10月,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发展与形成体系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个重要决定和两次重要会议,通过这一个决定和两次会议,胡锦涛不仅继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其做了重新的界定,而且对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又重新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从而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完成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历史定位。
这一个决定即在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指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6]在这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连接起来,科学发展观在继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两次会议,一次是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重新的界定。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在这里,把科学发展观用这样简洁的四句话来概括,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并且以人为本被纳入科学发展观体系的核心,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另一次是在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我们党召开的十七大上。在此次会议上,胡锦涛针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8]针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8]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胡锦涛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重新进行了概括,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8]并且,在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方面,胡锦涛又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他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8]并要求“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8]。此外,在党的十七大上还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修改过的新党章中。新党章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9]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最新最高的定位,这样的定位表明科学发展观已在全党确立了指导地位,也表明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0]。
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且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所以,为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应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目前,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继续丰富与发展,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1] 胡锦涛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持良好精神状态[N].人民日报,1999-03-10(4).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 胡锦涛.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03-09-03(1).
[4] 姜华宣,张蔚萍,肖甡.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28.
[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50.
[7]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06-26.
[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9] 新华月报社.时政文献辑览[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61.
[10] 张国镛,李菀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构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12.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 Jintao's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XU Dong,ZHANG Guo-yong
(College ofPolitics and Public A dministr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In the report to the 17thNational Congress of CPC,Hu Jintao proposes that continuing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develop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insist on the guidance of the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Three Representative”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However,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u Jintao's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studied.We should discus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 Jintao's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from its gestation to germination,from its emergence to formation,and from its development to system.It will help people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activity for studying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Hu Jintao;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formation;development
2009-06-17
2009-09-24
徐 冬(1985-),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张国镛(1959-),男,重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
D616
A
1673-8268(2010)01-0017-04
(编辑:刘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