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应用研究综述

2010-08-15

天中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谋略三国演义三国

曾 秀 芳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贵州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三国演义》应用研究综述

曾 秀 芳1,2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贵州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从历史与文学拓展到文化,从应用科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其研究形式有三种:研讨会、著述、论文。

《三国演义》;应用研究;综述

《三国演义》的研究自明代开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来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文本与文化三大方面: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研究;关于《三国演义》的题旨和艺术研究,其中又有语言艺术研究、叙述结构研究、艺术风格研究、创作方法研究、整体艺术研究、人物形象研究等;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研究的突出特点,主要包括文化精神研究、应用价值研究和“三国文化”范畴研究。另外还有关于《三国演义》的传播接受与翻译研究以及数字化研究。

对《三国演义》这样一部文学领域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进行应用研究,是《三国演义》文化研究的分支。“所谓‘应用研究’,就是超出纯文学的范畴,把《三国演义》当作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当作人生的启示录,从应用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1]431。“对一部文学名著作应用研究容易让人觉得是文学批评本质的迷误”[2],研究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三国演义〉与人才学》的作者胡世厚先生就特意把“依据和设想”列为第一章,谨严地论证了此项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确认了这种尝试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并说明这种尝试是力求“为古代文学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走出一条新路子”[3]5。接受美学理论代表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自足的、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文碑独白式地展示自身的超时代本质,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文本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现实的存在。”[4]2接受美学为《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心理基础。沈伯俊先生亦云:“对‘应用研究’,应当看到其开启人们思维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排斥和否定。恢宏的气度,开放的眼光,多维多向的视角,将使《三国演义》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1]432

《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新课题。其研究形式,既有开会研讨,更有撰文著书,“不少学者把《三国演义》视为我们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人生的启示录,从人才学、谋略学、运筹学、决策学、领导科学、军事科学、经营管理等角度探讨它的文化价值”[5]。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其研究专著、专书(含论文集)达100多部,研究论文近400篇(含硕士、博士论文),本文就开会研讨、论著、论文三大方面对研究状况予以梳理。

一、开会研讨

据初步统计,近30年来的《三国演义》研究共举行了19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5次专题研讨会和3次国际研讨会。其中有关应用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1986年12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在广州召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讨会”,首次从应用角度研究《三国演义》,会议就在现代管理中如何借鉴应用《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智慧与谋略进行了研讨。

1988年5月,在海口召开的“全国第五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将《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正式列为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

1990年9月,在四川绵阳召开的“第六届《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从人才学、领导科学、军事科学等多种角度,探讨其文化价值。任昭坤先生突破以往有关《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研究格局,第一次明确提出“《三国演义》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研究课题,认为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与军事文化,应有助于应用性研究。其中较突出的是如何将《三国演义》中的军队管理、用兵计谋、军事外交等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上去,将军事文化与企业文化更贴切地挂钩、交流、触汇[6]87。

1993年9月,在河南许昌召开的“第八届《三国演义》暨首届三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的特点是:文学的《三国演义》研究与史学的三国文化研究相结合,《三国演义》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开发三国旅游事业相结合。会议认为,国际范围内的“三国热”现象,从军事学、领导学、经营管理学、人才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着眼的“应用研究”成果,表明《三国演义》的研究工作已突破纯文学的范畴,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新格局[7]。

1995年5月,在合肥召开的“三国谋略与现代商战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探讨三国谋略,服务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旨在推动《三国演义》研究进一步深入,使三国谋略与现代经济密切结合,发挥其借鉴作用。“这是一次关于三国文化应用研究的专题讨论会,尽管规模不大,但充分显示了三国文化应用研究的勃勃活力”[8]。

1995年5月,在湖北当阳召开了“全国第十次暨湖北省第五次《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三国演义》的实用性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三大论题之一[9]。会议本着“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精神,就《三国演义》成书年代、文化蕴涵以及《三国演义》与企业竞争、现代商战、人才政策、三国人文景观的开发、同名电视剧的二度创作等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多数与会者认为,《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要遵循三大原则:其一,既要古为今用,更应古为今鉴;其二,务必克服小农意识,强化现代观念;其三,应由“比附”研究上升为“规律”研究。有些与会者还认为:现代企业竞争与商战,既为拓宽《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契机,也向《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提出了挑战;《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应该是“现代的”应用研究,要强化应用研究中的当代意识。本次会议既深化了《三国演义》的本体研究,又加强了《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10]。

1997年11月,在陕西汉中召开的“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上,胡世厚先生指出:进入21世纪,《三国演义》研究必须有利于今天的文学创作,更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罗德荣先生则指出:要从当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做广泛的应用性研究,以适应社会生活实践和发展的客观需要。陈辽先生在大会总结发言中也指出,开创21世纪《三国演义》研究的新局面,必须做到8个“并举”,首要的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11]。

1999年9月,在山西清徐县召开的“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尤其是从应用角度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会长刘世德提出,今后应加强《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重视其普及与传播[12]。

2000年5月,在安徽芜湖召开的“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上,针对出版的部分随笔式《三国演义》研究著作中存在的随意性倾向,与会学者给予了深思与关注。刘世德先生认为《三国演义》研究离开本体研究就可能走入误区,因此其应用研究只是它的一个独特的方面,最终还应回归到文本研究。此为《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如何发扬严谨朴实、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指明了方向[13]。

2001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十四届《三国志演义》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强调《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但同时指出应避免应用研究中的实用主义色彩[14]。

2004年10月,在四川绵阳召开的“第十七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亦强调《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提出要注重发掘三国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如高显齐《剑门蜀道与区域三国文化研究》、蒋志《邓艾伐蜀路线新考》,为川西北地区如何发展三国文化旅游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二、论著

《三国演义》应用研究的论著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30年来成果丰硕。纵观这些成果,其作者既有专家学者,亦有兴趣爱好者,呈多样化状态;内容涉及谋略学、决策学、人才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经营管理学等学科;论者或就某单方面深入研讨,或集几个学科于一体,融会贯通,自如发挥,或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在阐述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生平或剖析其事迹的同时,提取其智慧,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总之,研究者既剖析又引证,既着眼于应用又服务于当前。本文就着力最多的军事科学、领导科学、经营管理、人才学、人物传记五大方面的代表性论著作予以梳理。

其一,军事科学类。此类研究或以古鉴今,或抛砖引玉,或提取三国教训以警示当代,或兵理与棋理联姻,不一而足。李炳彦《说三国话权谋》是最早出版的《三国演义》应用研究专著,全书共113篇,采用札记、随笔、纵横谈兵的形式,从研究谋略故事着手,事理结合,夹叙夹议,力求给读者以思维的启迪,给军事谋略学以形象的借鉴。霍雨佳《〈三国演义〉谋略新探》将三国谋略归为攻心、斗智、伺机、伐交、游说、揽才、缓急、虚实、战守、诱敌、就计、智激、用间13篇,试图使三国谋略能为今用,对现代化管理和对外竞争有所裨益。陈志学《三国演义谋略全书(军事部分)》汇集了《三国演义》中所有施计用谋的战例、事例,分军事谋略、人事谋略、处世谋略、政事谋略诸篇论述。吕一飞《运筹帷幄:三国智囊与策划术》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斗智斗谋的三国智囊、三国谋略面面观、三国智囊团和谋略术的启示与借鉴四大方面抛砖引玉。王珲《战略与政略相融会的兵典:诸葛亮兵法》一书分为诸葛亮兵法评说和诸葛亮兵法解读两个部分,对诸葛亮兵法的特点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周游《三国演义与围棋春秋》一书把围棋棋局和《三国演义》结合起来相互论述,兵理与棋理相渗透,三国与围棋相联姻,富于新意。于学彬《说三国话人生》一书,作者基于历史的教训与经验同等重要甚或更有现实警示意义的观点,将全书分“三国人物之死”、“三国处世之错”、“三国战败之例”三大部分,用当代人视角与人生态度来诠释和解读三国“教训”,富有新意,见解独到。

其二,领导科学类。《三国演义》以形象化的形式多方面地表达了政治活动的方法和谋略,昭示了中国主要政治流派在领导实践上的利弊得失。冯立鳌《谋略与制胜——〈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活动分析》一书,从领导学的视角探讨《三国演义》,在《人才篇》中先后分析了刘备、曹操、袁绍、董卓、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的领导特色、人格特点及其对他们一生事业和命运的影响;在《领导篇》中分别探讨了《三国演义》中包含的领导方法,用人、赏罚、信息处理、人际关系、权谋、人物潜意识等。谭洛非《雄主霸业:三国首脑素质与领导艺术》一书,从战略决策、识人用人、智慧谋略、掌握时机、伐交联盟、信义仁德、榜样作用等方面,探讨三国首脑的素质与领导艺术,并分析其成败得失,作为借鉴。冒炘《三国演义与企业领导谋略》一书,运用《三国演义》的智慧和谋略,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理论,将《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与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结合起来,论述了企业领导的素质和管理艺术。胡冰《三国人才学与现代领导艺术》一书,上编分识人、择人、用人三篇,对领导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为读者较系统地提供了古代和用之于今的重要领导原则;下编分鉴、醒、戒三篇,清晰地显示了可以引以为戒并有所借鉴的领导行为。董志新的《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是一部研究和介绍毛泽东解读《三国演义》,应用三国智慧以资借鉴的新著。作者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毛主席阅读、欣赏、评论、运用《三国演义》的历史片断,条分缕析地总结了毛主席解读、运用《三国演义》于人生道路和革命生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宝贵经验。

其三,经营管理类。波诡云谲的三国智谋为市场竞争提供了雄浑的经典依据,一部《三国演义》,在智者看来,就是管理和管理的绩效。夏书章《从“三国”故事谈现代管理》是一部最早从管理学角度研究《三国演义》的著作。本书提取三国故事中对现代管理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剖析,印证了现代管理的诸要素。李飞《〈三国演义〉与经营管理》一书将《三国演义》中的谋略思想和管理方法引入现代经营管理,按经营管理的活动过程,从用人、决策、修养、治众、供销等方面分52章探讨了《三国演义》的应用问题。吴琦《三国权谋与现代商战》一书,是《三国演义》谋略与现代商战实例的结合。郭济兴《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一书,从管理科学和经营谋略的视角,研究与审视《三国演义》中所蕴涵的普适于其他共同活动的管理原理、管理思想、管理智慧等,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发掘和研究《三国演义》中管理思想的专著”[15]2。刘爽《诸葛亮智谋全书》一书,融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将三足鼎立的战场比作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引导读者通过虚虚实实的心理战、声东击西的游击战、随机应变的阵地战等战术制服对手。

其四,人才学类。三国用人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珍贵遗产。霍雨佳《〈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一书分别从三国兴亡与用人、三国用人的特点、三国用人比较、三国御人术、三国用人鉴诫、用人唯亲的恶果、三国知人美谈、三国荐贤轶事等方面剖析了三国用人艺术,内容涉及人才学的各个方面,是一部人才学的佳作。黄新亚《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人才观》一书注重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结合,对《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我国古代人才观的要旨加以剖析。葛楚英《三国演义与人才学》一书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人才学的12个典型事例出发,探讨了《三国演义》中12种主要的人才类型,然后按通论人才、论招揽人才、论识别人才、论使用人才4类对《三国演义》的人才学理论加以系统化研究,最后对《三国演义》人才学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胡世厚《〈三国演义〉与人才学》一书阐述了《三国演义》的人才观,选拔人才的标准、途径,使用人才的艺术及人才与三国兴亡等问题。

其五,人物传记类。人物传记的写法可分三种:“一种仍按传统的人物生平事迹时序,形成章节,在每章节讲述人物事迹的同时,加以评论或引证说明,以古鉴今。第二种则不按人物的生平时序,而是根据全书主题的需要来安排人物的事迹和故事,形成章节,加以点评和旁征博引,给人以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第三种可以说是人物传记的‘另类’。它不写人物的生平,只从其事迹中提取人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达到更好地发挥三国文化应用功能的目的。”[8]第一种人物传记代表作如:任远《制胜必鉴——诸葛亮的成败得失》、谭衣啸《卧龙辅霸——诸葛亮成功之谜》、张小莉《从现代商战透析诸葛亮智慧》等。第二种如:扬帆《曹操,枭雄人生》、侯书森《诸葛亮:智圣人生》、周葆峰《诸葛亮的才能与谋略》、上官一线《曹操起家智典》、李傲《睁眼看曹操:在阳谋与阴谋中游弋的卓越智慧》、《睁眼看刘备:在王道与诡道间取舍的博奕经典》、洪波《破解诸葛亮的智慧》等。第三种如:史林《曹操雄霸天下的九九个方略》、朱忆源《变脸高手:曹操的争霸学》、《谋略高手:诸葛亮的驭心经》、宋少华《厚黑高手:刘备的登龙术》、丁树雄《谋定而后动:诸葛亮谋略与现代商战》、张正忠《诸葛亮智谋应用》等。

三、论文

近30年来,《三国演义》应用研究的论文成果丰硕,作者身份亦呈多样化状态,内容除了从各个方面研究其应用价值外,还有对《三国演义》做广泛的应用研究的呼吁,以及对《三国演义》应用学魅力的探寻。罗德荣《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一文,呼吁要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要从当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国演义》做广泛的应用研究,以适应社会生活实践和发展的客观需要[16]。宋常立《〈三国演义〉应用学魅力探寻》一文认为,智谋故事与人的智慧思维方式的某种同构关系构成了《三国演义》应用学的基础,是其具有应用学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17]。鉴于《三国演义》应用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此处就着力最多的军事科学、经营管理、人才学、心理学四大方面的论文作以梳理。

其一,军事科学类。此类论文既有对军事指挥艺术、军事战略、计谋的剖析,经验教训的总结,军人修养的探讨,也有对毛泽东运用《三国演义》的解读与研究等。夏旻《〈三国演义〉中邓艾的军事指挥艺术》一文,通过剖析段谷之战、祁山斗阵、偷渡阴平等战役,从先谋后战的用兵之道、诡诈制胜的应敌策略、正合奇胜的善战原则三方面总结了邓艾的军事指挥艺术[18]。《论〈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的战略防御问题》一文,通过剖析东吴夷陵之战的军事行动,指出现代高技术科技条件下的防御战与陆逊所处时代的防御战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夷陵之战所体现出的正确战略指导思想依然对我们今天的战略防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19]。此外,该类文章还有:于彤《〈三国演义〉中的气象战》、熊笃《论〈三国演义〉的军事战略》、《〈三国演义〉的兵家权谋》、田静《〈三国演义〉智谋描写初探》、、张应二《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呙飞《从〈三国演义〉看当代军人修养》、张洪波《从〈三国演义〉看荆州失守的经验教训》、宋培宪《毛泽东对〈三国演义〉的解读及运用》等。

其二,经营管理类。此类论文主要研讨如何将三国谋略应用于现代商战,将三国谋略与军事管理同企业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是学校管理或班级管理对接。张云飞《用人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语境中的〈三国演义〉》一文,结合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从管理哲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高度对三国人才战略作了专门论述。作者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其一,从政权合法性在延揽人才中的重要性以及赢得合法性的有效渠道等方面,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其二,从西方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以及需求激励理论出发,对三国时期主要领导人物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知人善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其三,对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现代思考。作者运用现代集权和授权理论,结合现代管理案例,对诸葛亮事必躬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分析[20]。魏颖《〈三国演义〉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一文,认为《三国演义》蕴涵了丰富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智慧、管理科学和艺术等,具有永久的管理学价值;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发掘《三国演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得出《三国演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三点启示——以人为本、情感管理、双向忠诚[21]。此外还有:冉红卫《〈三国演义〉的人才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刘小芳《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准公共关系”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借鉴作用》、孟祥礼《〈三国演义〉与学校管理》、刘宇《读〈三国演义〉探究班级管理艺术》、陈昕《从〈三国演义〉看管理之戒》等。

其三,人才学类。从人才学角度研究者,其内容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一是对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等用人艺术的研究。如朱鸿《谈诸葛亮的用人策略》、章利民《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周育平《〈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刘敬圻《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等。二是对《三国演义》以人为本的人才思想、人才流动观以及人才使用得失的研究。如金望《读〈三国演义〉——人才使用得失谈》、喻镇荣《〈三国演义〉的以人为本思想》、陈军《〈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管窥》、阮云志《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的获得与使用》、聪聪《〈三国演义〉中的人才流动观》、谭洛非《论三国文化精神》等。三是对《三国演义》中人才思想与人才观带给现代企业的启示进行研究。如汤铭镜《〈三国演义〉对现代企业人才竞争的启示》、刘勇《曹操智囊团研究》、沈伯俊《〈三国演义〉现代启示录》等。

其四,心理学类。对《三国演义》心理学的研究,从传统的心理描写与刻画、作家创作的艺术心理与文化心理,过渡到个体心理分析、民族心理分析、心理战术研究,以及领导用人要避免的多重心理效应等。如王海洋《〈三国演义〉艺术心理探讨二则》,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将《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分为显在动机和潜在动机两类,又从形象范式的创造角度探究了《三国演义》的文化心理原型渊源[22]。张岳林《〈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心理结构》,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23]。吴国联《徐庶进曹营的心理析疑》、《诸葛亮拒走子午谷的心理探究》、陈新元《诸葛亮的心理谋略》、赖志明《对〈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化心理结构的探讨》、宋先梅《〈三国演义〉与士人文化心态》等篇,分别对徐庶、诸葛亮、曹操等个体心理以及士人群体心理进行了分析。心理战术研究,开启了研究《三国演义》兵家智慧、探讨兵家心理奥妙的新领域。代表作如:宋文翠《论〈三国志演义〉的心理战术描写》、《论〈三国志演义〉关于计谋描写的心理战术》、《论〈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描写的个性化特征》、等。对《三国演义》进行心理学研究,其应用价值体现在把握对方心理,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丁忠利《〈三国演义〉中的人事心理偏差现象》一文,探究了《三国演义》人事管理中的一些心理误区和偏差现象,如首因效应、嫉妒心理、晕轮效应、相互回报行为、投射效应等,并指出这些心理偏差现象虽具良性作用,但多会因其消极影响而导致用人失察、战役失败等严重后果,有必要引起现今人才人事工作的重视[24]。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机会和舞台。这种应用研究紧贴现实,着眼应用,服务当前;既促进了人们对小说丰富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也为现代商战提供了智慧与启迪。成果固然喜人,但亦存在不足。一是科学性不足,如将诸葛亮出生地和赤壁之战发生地的误注,将史书资料与小说虚构情节混为一谈进行研究等科学性的失误[8]。二是理性认知不足,如在应用研究中轻视文本深层理路,任意割裂比附,为我所用。三是与企业结合太过紧密,商业味太浓,表现出了浓重的实用主义倾向。

[1] 沈伯俊.新的进展 新的突破——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述评[C]//《三国演义》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 吴光正.成功的尝试——读胡世厚、卫绍生的《〈三国演义〉与人才学》[J].学术交流,1994(3).

[3] 胡世厚,卫绍生.《三国演义》与人才学[M].成都:巴蜀书社,1993.

[4] 尧斯.文学史对文学理论的挑战[C]//张延琛.接受理论.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5] 梅新林,韩伟表.《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J].文学评论,2002(1).

[6] 任昭坤.略谈《三国演义》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C]//谭洛非.《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2.

[7] 实厚.全国第八届《三国演义》暨首届三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8] 谭良啸.三国文化及其应用研究[J].四川文物,2001(5)

[9] 张蕊青.长坂坡前话“三国”——全国第十次暨湖北省第五次《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学术观点综述[J].明清小说研究,1995(3).

[10] 楚岩.走上当代文化建设轨道的《三国演义》研究——全国第十次暨湖北省第五次《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综述[J].理论月刊,1995(7).

[11] 雷勇.中国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综述[J].明清小说研究,1998(2).

[12] 胡世厚.第12次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综述[J].晋阳学刊,2000(1).

[13] 吴微.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14] 于平.“第十四届《三国志演义》学术研讨会”举行[J].文学遗产,2002(1).

[15] 郭济兴,王建树,李世俊.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序[M].北京:线装书局,2004.

[16] 罗德荣.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17] 宋常立.《三国演义》应用学魅力探寻[J].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18] 夏旻.《三国演义》中邓艾的军事指挥艺术[J].理论月刊,2002(2).

[19] 夏旻.论《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的战略防御问题[J].明清小说研究,2008(4).

[20] 张云飞.用人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语境中的《三国演义》[D].苏州:苏州大学,2002.

[21] 魏颖.《三国演义》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D].贵阳:贵州大学,2006.

[22] 王海洋.《三国演义》艺术心理探讨二则[J].明清小说研究,2002(4).

[23] 张岳林.《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心理结构[J].辽宁大学学报,1994(1).

[24] 丁忠利.《三国演义》中的人事心理偏差现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责任编辑 杨宁〕

Survey on Applied Research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ZENG Xiu-fang
(1.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2.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Guizhou 550004,China)

Applied Study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a new research subject,which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China’s reforming,opening 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nineteen eighties. It involves history,literature and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science. 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research: seminars,works and papers. This paper combs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applied research on the book within China in three decade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pplied study; survey

I206.2

A

1006-5261(2010)04-0071-05

2010-04-28

曾秀芳(1968―),女,湖北鹤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谋略三国演义三国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三国乱谈(1)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毛泽东在反“围剿”中的军事信息谋略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谋略运用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兵家谋略浅谈
军事谋略与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