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刑事拘留期限延长问题

2010-08-15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作案期限公安机关

杨 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刑事拘留是指侦查机关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作为一种仅在紧急情况下才适用的临时性强制措施,刑事拘留的适用既关系到刑事诉讼能否顺利进行,又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拘留期限适用的对象、条件以及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立法的不完善、旧执法观念的禁锢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的缺位等诸多因素,司法实践中随意延长拘留期限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现行立法对刑事拘留期限延长的规定及立法背景

(一)现行刑事拘留期限延长的立法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 69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 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 1日至 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 30日。”该条规定了公安机关实施刑事拘留的基本时限、延长期限和理由。据此,我国延长拘留期限的情况有两类:一是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延长 1至 4日;二是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 30日。对于何为“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 110条作了规定:“流窜作案,是指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结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

(二)现行刑事拘留期限延长的立法背景

在 1996年以前的刑事办案中,公安机关具有收容审查权,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又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嫌疑或者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有权进行强制收容审查。收容审查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期限是 1个月,地市级公安机关批准可延长 1个月,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可再延长 1个月,并且起始时间是从查清真实姓名、住址的时间起算。

收容审查由于存在着收审面宽、时间超长、审批简单、监督少、随意性大等特点,因此在办案中被广泛使用。但也正因为监督少、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大、时间超长、被大量使用,特别在使用中管理混乱,甚至造成非正常死亡及随意殴打体罚、刑讯逼供等现象,收容审查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和强烈批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在考虑现实治安状况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因取消收容审查而造成社会治安失控,在降低了刑事拘留、逮捕的条件后,对于三种特定情形的刑事拘留的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期限延长到 30日,这在当时无疑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二、刑事拘留期限延长的司法现状

(一)刑事拘留期限延长存在的问题

1.刑事拘留期限延长 1至 4日常态化,且理由一致为“案情复杂”。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拘留期限的常态为 3日,但并未对“延长 1至 4日”的适用条件予以严格要求,而对 30日的拘留期限则作了严格的规定。据统计,2007年第一季度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审查(决定)逮捕案件中,采取刑事拘留措施的有 446人,其中未延长拘留期限的 10人,占全部被拘留人数的 2.24%;延长至 7日的为37人,占全部被拘留人数的 8.3%;延长至 30日的为 399人,占全部被被拘留人数的 89.4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延长拘留期限的比率相当高,几乎“逢拘必延”,不办理延长反而成了例外,而且延长理由无一例外都为“案情复杂”。

2.“流窜作案”被错误理解为外省市户籍人员作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 110条规定,“流窜作案”是指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调查发现,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部分人员将“流窜作案”错误解读为外省市户籍人员作案,只要是户籍不在本地,均可以“流窜作案”为由将拘留期限延长至30日。

案例一: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河北籍汽车司机尹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公安机关以流窜作案的名义刑事拘留延长至 30日后才提请审查批准逮捕。

3.“结伙作案”被错误理解为多人冲突。《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 110条规定,“结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调查发现,公安机关将“结伙作案”错误解读为只要是发生冲突的双方是多人就是“结伙作案”,而不管行为人之间是否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

案例二:罗某故意伤害案。罗某与马某系朋友关系,某日二人所驾汽车与齐某所乘刘某的出租车发生追尾事件,马某与刘某因经济赔偿问题发生撕扯,齐某下车予以劝阻,罗某以为齐某帮刘某打架,上前将齐某推下泄洪沟,导致齐某摔成重伤。事后公安机关将罗某刑事拘留,并以“结伙作案”为由延长拘留期限至30日。

4.“多次作案”被错误理解为两次以上作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 110条规定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经阅卷调查发现,公安机关部分办案人员将多次理解为两次以上,对作案两次的也以多次作案为由延长至 30日。

5.“鉴定结论或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未作出”成为伤害类、侵财类、交通肇事类案件延长的理由。

案例三:郭某交通肇事案。郭某因交通肇事被刑事拘留后,公安机关以案情复杂,正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尚未作出为由对郭某延长刑事拘留至 30日。

案例四:成某故意伤害案。2009年 5月份的一天上午 11时许,犯罪嫌疑人成某自家楼下,其连襟沈某与张某因挪车问题发生口角,成某得知情况后到现场劝架,在劝架过程中,张某将成某左手手背抓伤,成某用右拳将张某打倒在地,张某头部磕在地上,造成颅骨骨折,经法医临时鉴定,张某伤情不低于重伤。公安机关以案情复杂、事主正在医院抢救、法医鉴定不能及时作出为由,对成某延长刑事拘留至30日。

(二)刑事拘留期限延长的原因

公安机关内部普遍存在的演绎适用拘留期限延长制度的表面原因在于警察权的行使不当,其深层次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立法规定不完善。《刑事诉讼法》第 69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 1日至 4日。但对于何为“特殊情况”,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均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也无相关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为了争取办案时间,以案情复杂为由随意延长拘留期限,致使刑事拘留的 3日期限规定丧失了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伤害类、侵财类、交通肇事类案件,由于案件性质和我国证明标准的特殊性,使得鉴定结论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成了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证据,鉴定结论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出之前公安机关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从而既不能向检察机关提请审查批准逮捕、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又不能防止犯罪嫌疑人发生逃跑危险,尽管案件不符合“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规定,但公安机关不得不突破现行法律规定违法延长刑事拘留期限至 30日。

2.侦查机关沿袭原有的执法习惯,过分依赖捕前的侦查羁押。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时约定俗成的工作惯例是对犯罪嫌疑人首先适用收容审查,并不加限制地延长收容审查的期限,案件侦查时收审才结束。在这种习惯的长期影响下,侦查人员已经高度依赖手续简便、裁量权较大的限制人身自由措施。同时由于对案件能否在较短期限内侦查终结信心不足,也为了缓解收容审查被废止后侦查机关因侦查期限骤减所面临的种种不适,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增补了延长拘留期限至 30日的规定,这样,侦查机关顺理成章地会考虑用足任何可能的捕前羁押期限,以便弥补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可能存在的办案期限不足的问题[2]。

3.侦查人员对程序正义重视不够,人权观念有待加强。大多数侦查人员都没有深刻认识到随意延长拘留期限的实质危害,他们认为未决羁押反正可以折抵刑期,这些羁押期限用于判决之前还是之后差别不大,实则不然。这首先反映出侦查人员的“有罪推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侦查人员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查清事实。在实践中,虽然经公安机关立案并拘留的大部分犯罪嫌疑人最终被判处有罪,但因为证据变化或者对法律理解存在争议而不能认定有罪的案件也占一定比例。在这些情况下,侦查人员以未决羁押期限折抵判决刑期的初衷便无法落实。

将未决羁押等同于已决羁押还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这不仅由于在中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的期限通常会影响法院判决,容易导致关多久判多久的“实报实销”性质的判决,更重要的是,未决犯与已决犯的权利差别很大:看守所作为临时羁押场所,居住、卫生条件与监狱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为防止发生妨害诉讼行为,未决在押人员的通信权、会见权也受到较大限制。由此,同样长短的一段羁押期限置于未决还是已决阶段对在押人员的实际权利影响很大[2]。

而且,从国际刑事司法标准看,犯罪嫌疑人被迅速带到司法机关和在合理时间内接受审判是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普遍承认并予以保障的权利,公安机关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随意寻找理由延长拘留期限显然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这一权利,有悖于正当程序理念,严重损害了立法的权威和执法活动的严肃性。

4.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侦查机关动辄突破现行立法的规定,肆意延长拘留羁押期限,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侦查机关自行决定延长拘留期限,缺乏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警察权的行使几近处于失控状态。

(1)内部制约机制流于形式。大多数学者都主张,羁押权不能由某一机关单独集中行使,权力过分集中而无制约必然会导致滥施。目前,延长拘留期限审批是采取内部审批的方式,实践中,这种审批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制约的作用。

(2)外部监督、救济机制缺位。延长拘留期限决定的内部性导致监督力度的阙如,能否通过外部监督、救济予以弥补呢?

首先,直到侦查机关提请 (移送)审查逮捕,检察机关(或审查逮捕部门)才介入并知情,才有外部监督的可能,而此时,延长后的拘留期限已基本被用完。也就是说,外部监督根本不可能阻止延长拘留期限肯定被执行的结果。

那么,能否通过嫌疑人一方的权利救济去对抗不正确的拘留期限的延长呢?我们注意到,延长拘留期限后,侦查机关会发出“延长拘留期限通知书”,而这份文件的收件人是已经在看守所内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尚受控制,他的救济途经更是难以实施。可见,在延长拘留期限上,嫌疑人除了享有知情权外,其异议权、救济权名存实亡[3]。

5.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不完善。由于被延长刑事拘留至 30日的对象多数系外来人员,居无定所,流动性大,当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又不够完善,监视居住形同虚设,取保候审的保证人责任淡化,取保候审取而不保,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现行非羁押性措施不够完善,成为延长拘留至 30日适用率居高不下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三、完善措施

(一)立法完善

1.取消“特殊情况”,将拘留期限统一规定为 7日。司法实践中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无一例外地将拘留期限延长至 7日,3日内报捕的寥寥无几。看似由于法律对何为“特殊情况”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实践运用与法律规定的巨大反差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刑事诉讼法规定的 3日拘留期限是否真正合理。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警力都严重不足,同时由于侦查手段和设备的落后,在 3日内结束拘留显然是有很大困难的。鉴于此,可以考虑取消“拘留后 3日内提请批准逮捕”的规定,而统一规定为拘留后 7日内提请批准逮捕,同时取消“特殊情况”的规定。这样既可以保证公安机关拘留后有足够的侦查取证时间,又可以维护司法统一,保证执法的严肃性。

作为例外情形,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将拘留期限延长至 30日的,因其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时间相对较长,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从严掌握,不可滥用[4]。同时还应将延长的审批权赋予检察院,以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

2.将“鉴定结论或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未作出”纳入刑事拘留期限延长的法定理由。对于不符合“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相关规定的伤害类、交通肇事类、侵财类案件,其中有些案件的鉴定结论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确实不可能在 7日内作出,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又不足以防止发生逃跑危险的,司法实践中确实有将拘留期限延长至 30日的必要性。笔者建议,在再修订刑事诉讼法时可以考虑将“鉴定结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未作出”纳入刑事拘留期限延长至 30日的法定理由。

(二)监督机制的重构

1.确立刑事拘留期限延长的检察备案、审批、撤销制度。我国应借鉴英美国家的有证逮捕(相当于我国的拘留)制度,由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刑事拘留决定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进行审查。鉴于刑事拘留的紧急性和临时性,兼顾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公安机关对正常拘留 7日的决定权应予以保留,但应在作出决定后 3日内报检察机关备案审查;同时,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延长至 30日的审批权应交由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机关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和羁押的必要性在 3日内作出是否批准延长拘留期限的审查决定。对于需要继续侦查的案件提出侦查的方向和建议,对于无需继续侦查的案件直接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决定,认为拘留决定不当的检察机关有权撤销公安机关的拘留决定。建立刑事拘留的检察备案、审批、撤销制度,对刑事拘留的决定和延长实施侦查监督,能有效加强案件的程序性和实体性审查,把好案件质量关,确保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

2.确保犯罪嫌疑人的申诉权。侦查机关延长拘留期限的,往往只告知犯罪嫌疑人延长的期限,不告知缘由,或者简单地概括为案情复杂。由于侦查是封闭式的,嫌疑人要申诉,也只能向公安机关内部申诉,其自身对拘留期限延长合法性的监督缺乏必要的保障[4]。应规定犯罪嫌疑人对实施强制措施的申辩权,即有权启动不服拘留尤其是延长拘留期限的复查程序,确保其能充分行使自己的应有权利。

3.充分发挥驻所检察职能,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一方面,驻所检察室应当对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期限延长法律文书进行审查,监督延长理由是否合法;另一方面,驻所检察室应充分保障在押人员申诉控告的权利。认真受理在押人员有关刑事拘留期限的投诉和控告,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督促公安机关办案部门严格执法,规范办案,加快对案件的审查处理。对适用拘留期限延长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即时提出纠正意见。

4.引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 265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本条规定了我国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笔者主张可将这一条扩大适用于言词证据外的一切证据,全面引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样检察机关就可以在审查逮捕或审查起诉案件时依据该条对错用、滥用拘留措施等违反程序获取的非法证据予以排除,由侦查机关承担因程序违法而不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后果,以此遏制侦查机关不当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的行为,真正保障被拘留人的诉讼权利[5]。

[1]蔡永新.浅析公安机关执行刑事拘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公安学刊,2008,(4).

[2]侯晓焱,刘秀仿 .关于刑事拘留期限延长的实证分析[J].人民检察,2005,(22).

[3]于长安.刑事拘留措施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图书馆, 2006.

[4]刘峰 .延长拘留期限应规范 [N].检察日报,2007-01 -12.

[5]黄海波 .侦查监督视野中的刑事拘留[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3).

猜你喜欢

作案期限公安机关
分身作案
完美“作案”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隐匿的作案痕迹
婚姻期限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窃贼是如何入室作案的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企业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延长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