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探析

2010-08-15孟宪波李合亮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革命思想

孟宪波,李合亮

(1.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山东泰安 271021;2.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59)

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探析

孟宪波1,李合亮2

(1.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山东泰安 271021;2.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59)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思想发展历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的和谐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吸收苏俄革命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的思想理念,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而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涉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这些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仍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毛泽东;和谐;继承;发展

讲求“和”、讲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么什么是“和”呢?“和”的本质是什么呢?《论语》中曾有“和而不同”一语。“和”的前提是“不同”,即多样性的事物。“和”是“不同之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应、协调的理想状态。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状态的“和”,一直是中华民族所长期追求的目标。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纯和、家庭和睦。《国语·周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在古代中国众多的学派中,儒家是非常讲求“和”的。孔子的学生有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1](P8)孟子曾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阐释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理念。西汉儒者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2](P457)这强调了人与客观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并把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作为一种任务和理想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2006年8月6日,温家宝与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谈到和谐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3]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与目标所在。

以“和”的思想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以胡锦涛为核心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践行党的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的这种认识,丰富、深化、发展了传统“和”的思想,和谐的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当前,追溯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思想,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民族的近期与长远目标仍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思想发展历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的和谐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毛泽东“和谐”思想的表现与实践

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借鉴吸收苏俄革命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而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的哲学观

和谐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毛泽东特别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4](P336)。这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唯物”,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在实践中以现实环境为出发点,尊重客观事实;二是“辩证”,强调事物构成面的对立统一,在实践中把握对立双方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客观存在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灵活性。这种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毛泽东和谐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对立即“不同”,统一即“和”。对立统一就是“和而不同”,是“不同之和”。这一和谐思想最大的实践价值在于告诉人们:无论形势如何复杂多变,都要在复杂交织的矛盾关系中保持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各矛盾构成要素中的同一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主流的威力,实现平衡和稳定,从而把握主动,取得胜利。

毛泽东的和谐哲学思想,是马列主义哲学思想的中国化。毛泽东不但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来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把这一哲学方法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发动群众、团结各革命组织,还是战略的宏观部署,或是具体的军事战斗,都是这种思想的充分运用和体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毛泽东的和谐哲学思想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和谐的政治观

毛泽东的和谐政治思想首先体现为爱国统一战线思想。毛泽东充分利用其和谐哲学的思想,适时把握革命形势的脉搏,根据不同形势的变化,就如何建设统一战线,不同阶段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构成等,都做出了明确的、有理有据的部署。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他指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4](P152)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又指出:“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这是毫无疑义的。”[5](P524)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再次总结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5](P606)1940年,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针对抗战以来的形势发展,从9个方面根据各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就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实现团结,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等方面,对统一战线作了分析。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再次就统一战线的构成作出明确说明,即要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并强调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6](P1257)建国后,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等文章中亦多次提出要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其次,和谐政权思想也是毛泽东和谐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主要表现为联合政权的思想。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提出要建立以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为国体,以民主集中制为政体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月,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毛泽东又指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呢?就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反动派的专政。”[5](P733)3月,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毛泽东为中央写了一份指示,详细地论述了抗日政权的内容,包括政权建立的原因、政权的性质、原则、组成、政策、方针等14个方面。这是自建党以来,党第一次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政治政权模式。1945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7](P1056)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由这个人民大众所建立的国家和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民主联合政府。”[6](P1313)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总结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6](P1480)经过实践和总结,毛泽东提出将联合政府这一政权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写入宪法。

再次,毛泽东的和谐政治思想还集中体现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中。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的夏季形势》中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8](P456-457)这里的政治局面就是党和群众的和谐政权模式,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政权统治建立后,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会存在,民主集中制就是巩固、建设这一政权最重要的制度。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既把民主集中作为保障人民权利,巩固政权的制度,又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协调人民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一个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因为大家意见分歧,没有统一的认识,集中制就建立不起来。因此,我们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巩固。[9](P290—298)

总之,无论是和谐的统一战线思想,还是和谐的政权思想,都可以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运用的和谐政治思想的有效性、正确性。各社会组织、团体求同存异,实现“不同而和”的和谐共处,以求实现共同的革命任务。同样,无论是人民民主专政,还是民主集中制,其最终结果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民主与和谐也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推进民主。民主有利于人民的和谐,更有利于对敌人的专政。因此,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相辅相成,都是达到“不同而和”的状态,实现和谐的过程。

(三)和谐的经济观

毛泽东的和谐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经济的协调性、平衡性。1933年,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毛泽东论述了平衡调控粮食市场是特殊时期实现经济和谐局面的重要途径,实现调剂的途径是政府直接或动员群众间接参与调节,其特点是借行政干预,实现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也就经济结构、地区经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综合平衡发展作了论述。

二是主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而和”。即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发挥积极作用。1934年,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情况,毛泽东提出以互帮互助为特点,采用合作社模式,平衡协调生产发展中的矛盾和不足;国营事业、合作事业和私人事业要和谐共处,完善国民经济。[4](P132—133)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应该是各种合作经济,即实现多种经济形式的“不同而和”。1942年,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毛泽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政策,认为“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者叫‘军民兼顾’”。[7](P894—895)1943年他又指出:“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7](P931),“除了这种集体互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外,还有三种形式的合作社,这就是……综合性合作社,运输合作社(运盐队)以及手工业合作社。”[7](P932)建国初期,针对不同的经济所有制形式,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造途径,从经济上实现了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1953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主张,“即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用各种方式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和合作的、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0](P286),并提出对私营企业“有所不同、一视同仁”。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就合作化中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解决办法,即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应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在实施合作社的改造过程中特别强调要保持平稳,要有一个从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的过渡过程。上述渐进式发展恰恰是毛泽东和谐思想实践的体现。

(四)和谐的群众观

在中国这一复杂的社会中,如何把握革命方向,充分有效地组织群众,应对瞬间万变的形势,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考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运用和谐思想,分析中国阶级状况,团结、组织群众,发挥广大民众的革命精神,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阶级分析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并取得胜利的基本方法,是革命战争年代所需要的有效斗争武器。阶级分析法以各革命阶段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而实施不同的政策,实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和谐相处,进而达到推动革命发展,社会的进步。毛泽东在早期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到:“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4](P9)这说明,毛泽东已经开始运用其和谐哲学思想,尝试确定中国革命阶层,进而实现“不同而和”的革命阵线了。后来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结合中国革命动力问题,毛泽东分别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包括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农民阶级(包括富农、中农、贫农)、无产阶级、游民作了分析和界定,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1948年,毛泽东本着解决矛盾,有利于稳定的原则,针对不同阶级、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他们经济基础的变化,就新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了政策指导。[6](P1270—1271)建国后,根据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毛泽东强调指出,中国的发展都要“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1](P23)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代表,应时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对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的不同政治、经济利益诉求,固然应采取不同的原则和方法,但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满足大多数阶级、阶层利益所求,实现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的进步。实践证明,毛泽东群众路线中的这一和谐理念,能够使中国各阶级、阶层实现“不同而和”,从而使党争取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五)和谐的文化与外交观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们党一贯的文化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11](P229)毛泽东代表党提出的这一思想主张,既包含着实现“不同而和”、促进文化发展的愿望,又是对文化内容构成上“和而不同”的认可。

在外交上,以“求同存异”为基础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毛泽东的和谐外交思想。这一原则的实施,实现了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为中国打破了外交僵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另外,毛泽东在他晚年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构想,其中对存在各种差异的广大亚非拉民族国家来说,团结一致,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战略原则,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一原则的本质也是“不同而和”的和谐理念。

二、毛泽东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

1.和谐内容的时代变化性

毛泽东的和谐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内容,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毛泽东的阶级政策,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主张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对地主阶级的政策是消灭和打击;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对地主阶级的政策由打击变为了团结;解放战争后期则调整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6](P1314);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则主张人民内部矛盾要用发扬民主、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而对于敌我矛盾,则要用专政途径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党的阶级政策因受到各时期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的和谐思想观念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时代变化性。

2.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认为:“所谓团结,就是团结跟自己意见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闹过别扭的,跟自己做过斗争的,自己在他面前吃过亏的那一部分人。至于那个意见相同的,已经团结了,就不发生团结的问题了。问题就是那个还没团结的。”[11](P92)如何实现团结?毛泽东认为:“对这一部分人,要团结他们,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从前我讲过,对于任何有缺点的人,犯过错误的人,不仅要看他改不改,而且要帮助他改,一为看,二为帮。”[11](P92)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也多次强调,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采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以“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来对待犯错误的人,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加强团结。正是毛泽东对团结的正确认识,进而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和手段,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任何时候团结大多数,取得对少数敌对者的胜利。毛泽东的这种以团结为基础的的和谐思想,其实质就是融合诸多“不同”实现“和”的过程。因此,团结与“和”是相互的,团结就是实现和谐的基础,也是“和”的体现。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现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解决不和谐因素的根本原则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毛泽东看来,“‘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7](P801)。毛泽东和谐思想是来源于“事实”,并为“事实”服务的。毛泽东实现从“事实”到和谐,再到“事实”的途径就是调查研究。“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4](P109-110),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作风。在大革命时期,针对党内对于中国革命主体的错误认识,毛泽东经过在湖南老家近一年的调查和分析后写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对后来有效地组织、团结和发挥各社会阶级的革命作用奠定了基础。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作了32天的调查后,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对于树立正确的农民观,确立中国革命的本质问题定下了基调。同时也使我们党进一步认清了中国革命的矛盾构成和革命任务,并开始针对不同阶级阶层采取不同政策,为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依据。1956年为解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在听取了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后,基于和谐、稳定、发展的原则,写成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文章中解决问题的原则、协调关系的方法无不渗透着和谐的思想和理念。文中内容既是国情“事实”的体现,更是解决“事实”的办法,可谓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

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胜利的基本保证,更是成就毛泽东“和谐”思想的基础和保证。

4.和谐并不等于混同,讲和谐并不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否定

毛泽东强调和谐,但和谐并不等于混同,讲和谐并不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否定。主流倡导和谐,并不是混同一处,更不是否定和抹杀各构成要素的特殊性。恰恰相反,是在共同利益和任务基础上,更充分地发挥彼此的独立性优势,做到各有所长,各尽其能。在毛泽东的诸多和谐思想中,独立自主意义重大。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重要的原则。以统一战线为例:虽然各阶级各阶层在一定时期实现了目标与任务的统一,但保持自己组织的独立性是尤为必要的。抗日战争时期,针对部分同志对统一战线的片面认识,1938年毛泽东专门在党的六届六次会议上指出:统一战线间各党派互助互让是必要的,但要保持独立自主。可以说这既是对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总结,更为如何发展统一战线指明了方向。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才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态势。因此,认可“和而不同”中的差异,不但是为“和谐”思想发挥价值提供了机会,也是其中的“不同”实现转化和互补提高创造了条件。

三、余论:对毛泽东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而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涉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诸方面,这些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仍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和谐一直是我党进行社会建设的一个目标,但正如上文所言,和谐的内容却是随时代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和谐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的领导核心不断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和谐思想,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并根据时势的变化,提出了和谐思想的新内容。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根据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和谐社会适时的政策。他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2](P284)所以,要统筹兼顾,安定团结。他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纠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从而在根本上理顺了关系,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邓小平还提出了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就是“先富—后富—共富”。解放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这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无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活力。但和谐的社会应是系统、全面的和谐。邓小平在强调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断,“较好地处理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并有效抑制了现代化变革中产生的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各种潜在因素。”[13]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继承和发扬和谐思想方面,同样是具体而又明显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无论是建立“不同而和”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协调各种关系的具体要求,其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的理念则不言而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建立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通过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胡锦涛总书记所坚持的发展在先,注重平衡协调的思想,是对毛泽东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作了进一步科学、完整、充分、缜密的论述。他强调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表现于认识到问题与矛盾,做出对问题与矛盾的正确分析与判断,更是找到了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方案与途径,这是对毛泽东和谐思想最好的再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14]。我们在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研究毛泽东的和谐思想,考察毛泽东和谐思想的实践运用,认识毛泽东和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这无疑会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价值。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毛泽东的和谐思想与当前的和谐思想还存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必然的,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环境条件不同,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就会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就会不同,同时,各因素的交织变化也决定着人们的判断标准不同。但不管怎样,“毛泽东坚持原则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坚持方向;二、实现方向。”[15](P335)作为当今的建设者,以史为鉴,发扬继承优良的作风,以现实为出发点,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我们社会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顺应形势,理顺关系,承认“和而不同”,实现“不同之和”,这应是毛泽东和谐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之最重要处。

[1]王炜.论语通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2][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3]深情的问候——温家宝看望季羡林纪实[N].人民日报,2006-08-07.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韩立红.邓小平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1).

[1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15]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责任编辑 王红丽)

Harm on ious Thought ofM ao Zedong Ana lysis

M ENG X ian-bo,L IHe-liang
(Taishan College,Tai’an,271021,China;L iaochengUniversity,L iaocheng,252059,China)

In developm en tp rocessof Chinese Comm unists’harmonious thought,M ao Zedong,the co re of the party’s first-generation leadership,whose harmonious thought p layed a ro le of linking.Harmonious thoughtofM ao Zedongisan important partofM ao Zedong thought,studying basic p rincip lesofM arxism deeply,Learning from and abso rb the experience of revo lu tion and construc tion of SovietUn ion,fusest hough t philosophy of"harmonious"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 lture of China,form from exp loration-p ractice-summ ary-more p ractice-and then sum up,is the o retical innovation ofM arxism.Harmonious though ofM ao Zedong invo lvespo litical,econom ic and cu ltural aspectsof construction,in the new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 tion,these ideas still has reference and gu id ing significances.

M ao Zedong;Harmony;Inheritance;Developm ent

A 841

A

1672-2590(2010)04-0036-07

2010-03-19

孟宪波(1974-),男,山东新泰人,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师。

猜你喜欢

革命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机械革命Code01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中国的出行革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