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与《阿Q正传·序》莱尔英译

2010-08-15刘丹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莱尔阿Q目的论

刘丹丹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翻译目的论与《阿Q正传·序》莱尔英译

刘丹丹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阿Q正传》的四个译本各有特色,但威廉·莱尔的译本更能够根据本土读者的需求、文化背景等来将源语文本的信息充分而详细地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以目的论为指导从词汇层面、句式的改变、注释等几个方面来解析莱尔对《阿Q正传》序的翻译,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指导意义。

《阿Q正传·序》;目的论;莱尔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样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得阿Q精神胜利法在中国广为流传。鲁迅先生的文风独特,翻译尤为不易。《阿Q正传》于1921出版后,被多次翻译成外国语言介绍给海外读者,目前常见的有四个版本: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美籍华人梁社乾所译的英译本;194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美学者、著名翻译家王际真的译本;1956-1960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鲁迅选集》中的《阿Q正传》英译版;199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斯坦福大学中文教授威廉·莱尔的新译本:Ah Q-The Real Story。这四个《阿Q正传》的译本各有特色,但值得注意是,这些译者中只有威廉·莱尔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所以较之前三个译本,莱尔的译本有很多新的尝试和突破,还有其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之前几个译本所无法比拟的。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待莱尔的《阿Q正传·序》的翻译。

一、理论基础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理论。Christiane Nord(克里斯蒂安·诺德)倾向于认同目的论中的功能翻译观,认为源语文本与译入语之间的“对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由译文目的所决定。“译文目的”居翻译过程中一切决定因素之首,忠实的要求也因而服从于译文目的的规则。为了避免过分强调译文目的而背离源语文本,诺德在《模式》中首次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概念。根据目的论中目的决定手段的翻译策略,译文的目的性被放在了首位,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是译者将源语文本转换为译语文本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因此《阿Q正传》的四个译本当首推莱尔的译本。因为由母语是英语的本土作家来翻译更能够根据本土读者的需求、文化背景等来将源语文本的信息充分而详细地在目的语文本中体现出来。文章将以目的论为指导从词汇层面、句式的改变、注释等几个方面来解析莱尔对《阿Q正传》序的翻译。

二、词汇层面

《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文白夹杂的语句,这是处于五四时期提倡用白话文写作的学者们创作现代小说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虽然提倡使用白话,但还不能完全摆脱封建小说的影响。面对文言文这样的语句,翻译既要表述清楚原句意义,又要翻译得地道,确实不易。对比以下两个译本可以看出莱尔的译本在词汇层面上体现了目的论的思想。

杨译:But while wanting to write I was in some trepidation,too,which goes to show that I am not one of those who achieve glory by writing;for an immortal pen has always been required to record the deeds of an immortal man, the man becoming known to posterity through the writing and the writing known to posterity through the man.(Yang Hsien-yi,1981)

莱译:For at least a couple of years now,I’ve had it in the back of my mind to do a biography of Ah Q,but whenever it’s come right down to it,I’ve always had second thoughts.Goes to showI’m not the kind of writer who Forgets words of immortalities.For generations yet to be.Besides,if you’re going to get your words to last all that long, they’ve got to be about someone worth remembering all that long in the first place.Then the man gets remembered because of the two words,and the words because of the man. (Lyell,1990)

鲁迅先生的原话是“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其中“立言”是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中的一个。对于中国人都难懂的“立言”要翻译成英文,谈何容易。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those whoachieve glorybywriting”,而莱尔则将之译为比较完整的两句话,且在脚注的位置上解释何为“三不朽”。对于同一个词语,译者却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笔者认为莱尔的翻译更好一些,因为莱尔用完整的话来表述“立言”这一个词语的意义,更清楚明了并且又采用脚注的办法将原作的“三不朽”都解释了一遍,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立言”的来源,还有和它同等地位的另外两个词语“立德”和“立功”的意思。杨宪益夫妇的译本没有脚注,就没有像莱尔那样根据目的语文本读者的需要来翻译,没有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成分完全介绍出来。目的语读者不了解中国文化,就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目的的需求来充分地译出源语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所以莱尔的译本更充分更全面。

同音异义字在《阿Q正传·序》中的使用也是一抹亮色。鲁迅先生的原文“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两个“gui”字,音同意不同,给译者在翻译时的选词提出了挑战。

杨译:I have given the question careful thought:Ah Quei—would that be the“Quei”meaning cassia or the“Quei”meaningnobility?(YangHsien-yi,1981)

莱译:And so it is that I lead the way in facing up to a linguistic crisis:should the QUEI be written with the character meaning“laurel”or with the one meaning“high rank”?(Lyell,1990)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采用的是意译的翻译策略,而莱尔的翻译则是在词的选择上下功夫,这样贴切而传意的译文更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的选择。“laurel”和“high rank”用词精妙,将汉字“桂”和“贵”的意义和文化内涵都翻译的恰如其分。由此可见译者不仅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功底而且对汉语的文化也了如指掌,才能如此传神地翻译出这样精彩的译文。

三、句式的改变

根据类型学的语言分类,汉语为分析型语言(Analytical Language),英语为屈折型语言(Inflected Language) (许进2002:137)。英语是形合型(hypotaxis)语言,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时、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把句子其他成分层层组合,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汉语则属于意合型(parataxis)语言,即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按时间顺序,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一层一层铺开,呈现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图式。汉语习惯使用短小的语句等来表达愤怒、生气、激动、高兴等强烈的感情,且多使用主动句,英语则多使用被动句型。两者都会使用感叹句、反问句这样的句型来表达讽刺、肯定等较强的语气。在《阿Q正传·序》中,唯一的一段对话是在赵太爷和阿Q之间进行的,其实说是在两人之间进行,但只有赵太爷一个人在开口说话,而阿Q则一直处于沉默的状态。

莱译:As soon as Old Zhao clapped eyes on Ah Q,the old fellow’s face flushed scarlet.“Ah Q,you miserable bastard,”he bellowed,“did you say you’re a clansman of mine?”

Ah Q didn’t let out a peep.The more the old man looked at him,the madder he got.He bore in a few steps closer:“Howdare you talk such rubbish?Howcould I possibly have a clansman like you?”

Still not a peep.Just as Ah Q was about to beat a hasty retreat,Old Master Zhao bolted forward and slapped him across the face.“How could you be named Zhao?How could you even deserve tobe named Zhao?”(Lyell,1990))

在原文中鲁迅先生用了一系列的感叹句、反问句、动词、形容词来描写赵太爷的霸道和阿Q的软弱。例如“满脸溅朱”、“喝道”、“抢进几步”、“不开口”、“往后退”、“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这种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淋漓尽致地将赵太爷的虚伪、蛮横、冷酷表现出来。只因为他姓赵,阿Q就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体现了他的封建统治者蛮横的强盗逻辑。而阿Q保持沉默,忍气吞声的态度则与赵太爷形成鲜明对比,阿Q受剥削受压迫的小可怜儿形象跃然纸上。莱尔翻译时使用的动词、形容词还有反问的句式都相当地道,行文贴切、耐读。还有一处的句式变化更为明显。鲁迅先生的原文是“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很平常的一个汉语的陈述句,但在译者的笔下,却变身成为一个典型的英文的反问句:Trouble is, since it’s somewhat doubtful that Zhao was his family name in the first place,how can I assert with any degree of certainty where his family came from?句型的改变更体现出作者对于阿Q姓氏、籍贯的不确定。由肯定句到反问句,语气的加强,更暗示着小人物悲惨的身世和贫贱的地位。

四、注释

《阿Q正传》中因为夹杂着文言文词汇、成语、俗语、还有鲁迅先生的辛辣讽刺都是极其难译的。《阿Q正传》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也不是容易看懂的,况且是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呢?这就更需要译者对双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莱尔也提到“他的翻译依据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其中的注释对于他的翻译很有帮助”。

注释包括文本内注释和文本外注释两大类,其中文本内注释指发生在文本本身,直接影响或作用于读者对文本本身内容的解读或阐释,也对读者理解文本的进程产生影响。作者预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某些问题,于是试图在它们出现之前加以解决。所谓“文本外‘注释’”,是指与文本本身发生关系,间接影响、作用文本的理解,或采用附加手段以帮助读者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文本外注释大致包括:夹注、括注、脚注、尾注、(点、线等)注释、引文注释、图表注释、参考文献、词汇表、附录、后记、编后记等。有的规定脚注、尾注字体的大小;有的规定参考文献按汉英分列、音序排列,但很少对译文的注释加以考虑和规范。

在莱尔的译文中脚注占了绝大多数。脚注能有力地补充在原文中无法详细说明的一些问题,对目标语文本的读者来说起到了有效的提示说明作用。比如在题目中莱尔就做了注释,先交代清楚了《阿Q正传》写作的时间和作者以及创作的背景,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先有了对文章大概的了解。像前文中提到的“三不朽”,也是通过做注释来进一步解释清楚的。鲁迅先生引用林纾的“引车卖浆者流”一词,是讽刺林纾对于白话文的攻击、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还有鲁迅先生讽刺胡适先生的“历史癖与考据癖”。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他们或许并不清楚林纾、胡适先生都是谁,也不清楚源语作者使用这些词的意图在哪儿,从而就无法察觉到源语作者的讽刺口吻和效果。因此有必要解释一下两位名人,和鲁迅先生为何在行文中使用这样的词语,源语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文本内注释无法清楚解释的时候,脚注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的语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有关鲁迅先生和另外两位名人之间的纠葛了。

[1]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H315.9

A

1673-0046(2010)5-0190-02

猜你喜欢

莱尔阿Q目的论
原始的能量——莱尔·卡尔巴哈
阿Q和老A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来自V星球的使者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