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2010-08-15

唐山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课堂

高 明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0051)

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高 明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0051)

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出发,力图通过挖掘第二课堂的深刻含义,明确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分析了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为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人才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实践证明,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仅仅靠第一课堂和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必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把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

第二课堂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具有参与主体的主动性、时间地点的自由性、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1]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系列开放性活动,是学生吸取课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个性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健全心理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

1 第二课堂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学生升入大学要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考试。受应试教育影响,升入大学的学生其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性能力往往不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评判能力。作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最为重要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受长期以来只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其他教育活动的惯性思维影响,第二课堂的建设发展较为缓慢,只是在近十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需求要求越来越全面,第二课堂才逐渐成为高校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关于这一点从其名称变化即可略知一二。一般来说,“第二课堂”基本上源于“课外活动”,但是由“课外活动”到“第二课堂”是一个明显的进步。首先,名称的更换提高了其在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地位。虽然二者都是以实践活动为主,但“课外活动”的含义说明它只是“课本教学”的辅助与补充,有“敲边鼓”“打外围”之意,而教学的“中心地带”则是课本。“课本教学”堂堂正正地在课堂里进行,而“课外活动”是不够资格登堂入室的。其实,关于第二课堂的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有论述,如1983年华中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书中专有一章论述第二课堂的功能及其组织管理,不仅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而且将课外活动直接作为第二课堂来理解,其案例分析多数来自于国外高校。如书中提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每年都要做一次工作总结报告,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在1975年至1976年度,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共有85个,举行了将近450种不同的聚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每学年的一月份是独立活动时间,学生在这个月内,可在校外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约600种不同的活动项目……”[3]等等。只是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不充分,第二课堂才没被纳入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到市场经济,并且把一切涉及经济关系的行为都推向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认识、伦理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变化。同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实施。这样的大背景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和压力,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思想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如何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创新了高等教育理论。也正是在这一重要变革下,第二课堂建设活动在国内高校逐渐发展起来,甚至有的成为高校办学的主要特色。目前各高校组织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思想素质类;身心素质类;专业素质类;实践服务类等。[3]主要包含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科技竞赛等方面内容。

南昌大学第二课堂始终围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展开。学校1995年就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52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成立了“文化素质教学部”,具体组织开展全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创造了文化素质教育“套餐制”的新鲜经验,全国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实施了“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即契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极力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自然对接、和谐互动,并为此制定了《关于支持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的暂行办法》等多项规定和制度,成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开展了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制作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五四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竞赛、电脑作品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学校还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立了“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各种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北京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建设着重课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坚持每年开出百余场高水平、高格调的自然、工程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坚持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上海交通大学每月都有主题文艺演出活动,形成了规范效应。每位学生每学期做到“六个一”:读一本好书(名著),写一篇书评或征文,看一场好电影(经典名片),观看一场高雅的艺术演出或参加一场传统文化介绍讲座,参加一个学生社团,选修一门文化艺术课。同时,学校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断拓宽社会实践新渠道和形式,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创业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四川大学第二课堂通过开设艺术鉴赏课程和讲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坚持在新校区每周举行一场文艺表演。近三年学校举办音乐会100余场,文艺会演300余场。

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坚持以主题教育为主、以熏陶教育为辅的理念,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学校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学校通过成立读书协会,举办读书沙龙,聘请知名专家,引导学生读红色经典书籍、读原著,交流感想,碰撞思想,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

云南大学把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着力把第二课堂建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建立健全学生科技创新激励和培育机制。先后出台了《云南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云南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实施及管理办法》《云南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和创新基金,单列了学生创新奖励学分,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科技发明制作和科技创新。利用云南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建立了175个校内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习。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深入各个实习基地,开展社会调查、野外实习和科学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说种类繁多、主题各异的第二课堂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舞台。但是从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实际发展状况来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 第二课堂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亟待统一。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差异,导致学校的各部门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从而出现部门间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配合程度不够,观念陈旧,没有形成合力。第二课堂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主要工作,而其他部门缺乏积极支持和配合的意识。

(2)课堂内容缺乏针对性。尽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很高,但从整体上来讲,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面还比较小,还有很多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漠不关心。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性格爱好特点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组织和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未能注重学生实际和客观条件,实施前没有充分地论证和认真分析,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因素有关。

(3)第一、第二课堂联系不够紧密。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较多,但往往偏重于文体娱乐型活动,结合专业的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欠缺,特别是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科研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特色不够突出,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教育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4)软、硬件建设比较薄弱。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高校的硬件目前还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如学生活动的场所、经费、社会实践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这些给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许多障碍。另外,高校在许多软环境方面也比较落后,制约了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如对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不够,势必导致学生实践模拟环境的营造不到位,对实践指导作用不明显。再例如,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准确、不充分,从而导致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时缺乏说服力,可信度不高,影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等。

(5)专业指导教师师资缺乏。目前,各高校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普遍是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或团委工作部门的老师承担,一方面是大部分指导老师年轻化问题,虽然这有利于拉近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沟通与交流,但同时也存在社会经验、社会阅历缺乏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是大部分指导老师在学科专业上的深造程度不够,对于指导学生参与开展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挖掘达不到一定的深度,能力拓展达不到一定的广度,影响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直至因得不到专业支持而无法组织。

(6)社团建设力度不够。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目前,虽然我国高校社团很多,但绝大部分存在如下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社团的建设力度不够,部分社团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社团有其名无其实。二是社团活动缺乏能力突出且乐于长期从事社团指导的专业指导老师。三是社团大多由学生自发组建而成,一般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只是加以适当管理,缺乏对社团内部文化的建设与指导,经常是一个新社团成立,紧接着就是解散,社团缺乏长久的管理与运行保障,这些因素也直接影响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

3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

(1)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始终贯穿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育人理念,明确第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渠道,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第二课堂主要指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与学术活动、学科竞赛、社会调查与服务等。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拓展,二者互动互补互融,形成动态科学的育人体系,应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互补互融作为一项制度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应增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整合纳入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

(2)加强组织机构保障。机构建设是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组织保障。组织机构要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的教学协调指导组织、教学管理组织和学生管理组织四个部分组成。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两大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领导,通过建立教学协调组织,使教学管理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协同合作,整合优化多元教育教学资源,在组织机构上实现协调互融。

(3)制定完善奖励评价机制。颁布和实施相关规章制度,为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提供制度保障。可以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综合校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专兼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队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将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结合起来。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到教师年终考核评估体系,并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通过定期召开表彰大会给予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等多种形式,激发教师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的积极性。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推荐研究生,成绩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和奖学金评定、评优的重要指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度出发,精心谋划和组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为学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物质保障。学校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除满足第一课堂教学经费的需要并逐年增加外,每年还要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和支持第二课堂活动,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得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4]

(5)突出自身特色优势。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升,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坚持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和学生特点相结合,开展有自身特色内容和方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1] 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2] 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常天义,郑崇辉.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国辉.高等学校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李聪明)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econd Class Construction

GAO Ming

(Educational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0051,China)

In light of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creative talents,the paper tries to p robe into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second class and clarifies it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universities’personnel training,after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 s in carrying out th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proposes the reform measures,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alents.

university;the second class;construction

G64

A

1672-349X(2010)06-0090-04

2010-08-21;

2010-09-18

高明(197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教管理工作及研究。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活动课堂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