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参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10-08-15阮爱君刘富丽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管理学建构教学法

阮爱君 刘富丽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基于“学生参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阮爱君 刘富丽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学生参入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并沉浸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参入;管理学课程;教学法

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各类组织中一般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与科学方法的课程,不仅是高等教育管理类与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也是其他一些专业如商务英语、工科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有些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就建议工科类专业增设 “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管理学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要把这门课程的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不但要使学生能牢牢掌握理论,同时必须使学生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并不断创新,即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但在校本科生缺乏管理实践的体验与感受,故教学难点在于管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沉浸度,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笔者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整合并运用“学生参入教学法”,效果明显。

一、 “学生参入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学生参入教学法”的内涵。John Hamer等(2008)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参入教学法”(Contributing Student Pedagogy),即“鼓励学生参入他人的学习过程并评估他人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两个要素:一是学生高度“参入”他人的学习,这种“参入”表现形式多样,如为他人设计作业、演示学习内容、命题测试、提供反馈等;二是评估他人的学习成果,因为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易于被学习者接受,对课程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1]194

虽然在界定“学生参入教学法”时没有进行逐条表述,但是Hamer等人明确列举了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此教法的其它重要特点:[1]195

第一,发生角色转换。“学生参入教学法”将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整体的控制者,实现培养学生交际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

第二,强调意义建构。“学生参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参入”是手段而非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实践中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评估学习成果的质量。需加以说明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成果对其他学习者的价值要加以评估。

第四,发展学习共同体。学生间相互学习会导致交互式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

第五,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教师提供监控的平台。

(二)“学生参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从Hamer等人所界定的“学生参入教学法”的概念及其描述的重要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此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2]和学习共同体[3]等理论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能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借此得以发生量和质的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作用。对于管理学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参入教学法”能最大程度上照顾到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者“团队式”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也是努力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即帮助学生掌握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并且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双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为桥梁,使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几个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Williams&Burden(1997)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通过简单传授,而是由个人建构的,这种建构发生在认知个体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环境当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4]李宗卉(2007)基于构建主义理论教学原则,提出要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5]时长江(2009)研究探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之内涵及建构途径,指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其具有渗透与交融、和谐与共生及自为与自觉三个主要特性;并提出以对话协商为载体,以学生发展本位为前提的课堂文化培育是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重要途径。[6]这些探讨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 “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7]

近年在国内外大学中运用较广泛的“研讨式”(seminar)、“参与式”、“探究式”、“问题式” 等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是以问题为轴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相互协作学习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来获取新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笔者在英语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整合并实施“学生参入”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管理学中没有千古不变或“永恒”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管理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及各种工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所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并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国内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使世界各国经济、技术、文化及人员交流日益交融在一起,从而使组织环境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管理领域的新观念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柔性制造等等应运而生。所以管理学的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其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的关键时期,并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但管理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传统注入式教学法注重拼命灌输式的教和死记硬背式的学,强调学生背熟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没有引导学生以结合企业运作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造成“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无奈后果;启发式教学法能做到启发引导式的教并有目的地鼓励学生消化理解式的学。但从管理学的运用上看,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定位还是 “老师的任务——教,学生的任务——学”,未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培养的仍然只是“只知理论,不知运用”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运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学生参入教学法”,通过转换师生角色来开发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教学氛围。凭借“合作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团队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并沉浸在课堂内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同时,此教学模式还要求提供技术支持(如网站)来丰富学生的参与内容,设置多元评价主体评估学生的参与效果。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管理学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恰恰是“学生参入教学法”所强调的基本理念。

三、 “学生参入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参入”教学体现为以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激励学生高度参与、培养管理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沉浸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管理实践,在参与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实现对接。在管理学课程“学生参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秉持“学生中心”的理念,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意义的建构、技术支持、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探讨了 “学生参入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通过案例教学等实现师生角色转换。“学生参入教学法”强调师生角色的转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计划。笔者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等方法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如案例教学从材料的收集、编写到课堂汇报、辩论乃至评价都是由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首先,让学生对当前比较热点的企业案例,如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等事件,在教师的引导下编写成案例材料,并提出讨论的问题,提前1-2周将案例材料发给所有学生;然后,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案例的讨论分析,撰写案例报告,制作PPT,并集中时间任意选择一些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10分钟的汇报,给全班同学讲解本组观点,然后进行全班辩论;最后,由本班同学对每组的表现作出评价,并当场打分。通过此类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团队式”教学形成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强调具有不同背景文化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要求其团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笔者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把每班学生分成5-7人的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按要求完成团队共同的任务。团队成员在完成具体任务时要求明确分工、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以提高责任意识、避免“搭便车”现象;同时团队成员必须真诚合作,互相讨论、充分交流,形成共识。如学生在对某一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查研究时,团队全体成员首先共同来制定如何调查研究的计划,然后自行分工,如收集资料、访谈及调查、撰写报告、制作PPT或在课堂上汇报等,由每个成员来执行自己的调查研究工作。最后,团队综合并概括其成员的工作,向班级汇报调查研究结果。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旨在使学生彼此建立一种伙伴式关系,彼此信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通过现场教学在实践中完成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学校的学习应该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不能将学校学习与学习者在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学习分离开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通过一个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学习任务过程中相互影响,更深入地挖掘问题实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由于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环境时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而现场教学恰恰符合这个要求。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性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感性的认识,笔者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有计划地带领或引导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实施现场教学。如分析组织结构时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在业余时间调研校 (院系)学生会或他们所感兴趣的组织的机构设置和运作情况,画出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图,运用所学知识就现有的学生会、社团组织机构或其它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要求每个团队跟调查组织的相关人员合影,作为总结材料的一部分。并且在去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前,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和详尽的计划,提前了解企业的大致情况,准备要提问的问题;事前预约企业的相关人员介绍讲解、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在企业时要求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管理理论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结束后结合学习的理论及所见所闻,组织讨论,进行总结。

(四)通过建立课程网站提供技术支持。在校园网上建立管理学课程网站,尤其是在课程网站中专门开辟学生园地,由学生自主管理该部分内容,由他们亲手上传他们觉得有用的、有趣的、值得共享的课程相关材料,鼓励学生高度参与,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管理学习园地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和监控:如指派学生分别开辟并负责管理名言、管理定律、管理方法、热点词汇、热议问题、推荐阅读等栏目;要求学生定期交换任务,轮流更新栏目等。实现网络延展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实现这一目的,笔者尝试的方法之一就是:指导学生以某一教学内容为话题,查阅、筛选、整理、撰写观点对立的文章,传到课程网站上,大家先交流、议论、争辩,最后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论辩,藉此锻炼其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通过多元评价主体评估学习质量。在“案例教学”、“团队式教学”、“现场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学生也是彼此的评价主体,尤其要评价每个个体的学习成果对他人的价值。这种学习个体间的互评存在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案例教学”为例,课前1-2周将案例材料发给所有学生后,学生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分工搜集、筛选、整理相关资料,当“团队”成员集中在一起,讨论、整合每一学习者的研究结果,形成集体意见时,要对每一个人资料收集、整理的全面性、翔实性、相关性等做出评价,要求写出评语并打出分数(10分制)上交给教师,计入平时成绩。整合形成的PPT演示文稿由“团队”汇报人在课堂用英语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就PPT制作、演示汇报效果进行评价,以集体分的方式计入平时成绩。在多元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合理,教师事先必须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有据可依。

四、结 语

管理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同时,管理学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管理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管理学理论,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能灵活应用。对于培养管理学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强调管理学的艺术性,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教学,把学生学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基于“学生参入”的教学方法正符合管理学这门课的特点及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科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

[1]John Hamer,Quintin Cutts,et al. Contributing Student Pedagogy[J].Inroads-SIGCSE Bulletin,vol.40,no.4,2008,(12):194-195.

[2]Ben-Ari,M.Constructivism i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J]. In 29th SIGCSE 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SIGCSE’98).Atlanta,GA,USA.1998:257-261.

[3]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and I-dent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89-196.

[4]Williams M.&R.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42.

[5]李宗卉.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93-95.

[6]时长江,杨宁.试论课堂学习共同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136-140.

[7]范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9.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Contributing Student Pedagogy

Ruan Aijun,Liu Fu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In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a general disadvantage exist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separated,which fails to cultivate assets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ity.By making student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Contributing Student Pedagogy i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their ability of finding,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and the team spirit will be formed.In addition,th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cre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will be trained.Consequently,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ies will be promoted.

Contributing Student Pedagogy;Management;teaching method

G642

A

1672-3708(2010)05-0061-05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高校)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CG342。

2010-08-31

阮爱君(1964- ),女,浙江台州人,副教授;刘富丽(1969- ),女,黑龙江双城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管理学建构教学法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