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策略研究

2010-08-15杨新科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天水经济区区域

杨新科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策略研究

杨新科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教育社会功能理论及各国发展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色时,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与其配合,实现良性互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又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承担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地方高校则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经济区内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地方高校要立足《规划》总体要求,自觉树立开放办学的思路,通过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天水师范学院作为区域西部和甘肃陇东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从世界各国区域发展的经验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9年6月,国家发改委制定并颁发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十一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其总体目标定位是: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这里的目标定位对经济区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很明确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高校一项神圣的使命。这一规划是经济区内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区内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的深入改革。

关中与天水两地的地理位置相邻、产业基础相近、历史文化相通、经贸往来频繁。这一地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2008年,这一地区生产总值占到西北地区的四分之一以上。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三个重点区域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具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技教育的领先性、产业构成的高端性和所处地域的战略性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李应明说:“近年来,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国家有意识地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积极推进重点经济区发展。”[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除了“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外,还将打造成为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

现在,“大关中”已经远远地突破了它原有的地理范畴,而被更多地赋予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使命。在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大背景下,“大关中”将为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新模式探索出怎样的路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个未知数,但这个纵贯东西,辐射南北的经济带,已经为未来构建了一个潜力无限、后劲十足的经济新版图。同时也为经济区内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作为地方高校,我们要主动适应和把握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内涵的提升,增强办学实力,立足各自的服务区域,面向大关中,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区域发展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体系,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各区域内部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不同的区域在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色时,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与其配合,为其服务,形成一个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教育社会功能理论及各国发展实践经验也证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大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又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作为承担高等教育的地方高校则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

(一)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表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作为其支柱,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人力资源根本就谈不上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这一事实已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所证明,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对知识资源要求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而且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

2.地方高校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地

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正在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也指出:“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并把“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毫无疑问,无论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还是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都需要地方高校的参与,并自觉形成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从世界范围来看,区域经济的崛起也与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工业园(硅谷)、波士顿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都充分证明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地,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3.地方高校的发展是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随着地方高校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各种需求,区域内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的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高校对区域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是有限的,是受到区域经济整体状况的限制的。要增大高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相应地改善高校周边的经济环境。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的改善,都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生不同消费群体的出现则会在高校周围形成一个经济小格局,并成为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的影响

历史和现实证明,地方高校的发展对地区、国家都产生着巨大影响。但反过来,地方高校的发展也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

1.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从产业的角度分析,教育是一种产业,具备产业的特有属性,是生产知识、生产科技和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因此,高等教育活动也存在投入与产出。但高等教育既不同于第一、二产业,也不同于第三产业,是一种特殊产业,即生产的产品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收益,不仅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而且能给非投资者带来收益。如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能够将优秀文化进行保存和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提升,并可通过提升人口质量,促进区域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需要投入。从投资角度而言,谁投资,谁受益。区域经济要依靠地方高校为其提高人力和智力及技术的支持,就要对高校进行投资。高校获得资金的多少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教育的投入就越大,地方高校获得的资金就越多,反之,则会限制教育的发展。要在根本上保证教育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地方高校投入,为地方高校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区域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求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如区域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结构的要求上,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需要高层次人才就越多,高等教育发展也越快,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小,高等教育发展就缓慢。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而影响高校的办学方向。这必然要求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与结构上相协调。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预期收益,而且影响着家庭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区域内地方高校的挑战与机遇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增强其内生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把它打造成为内陆的开放性区域。一方面要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关中—天水经济区向西北、西南辐射。这对经济区内高校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机遇。同时,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高发展性、高增长性、集聚性、产业关联性、层次推进性以及效益流动性等特点,这将使经济区内大学从部门行业的服务模式转向区域经济服务的模式,同时也对经济区内地方高校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挑战。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通过科学定位自己的服务方向、创新办学理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根据经济区发展规划,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重新科学定位自己的办学服务方向,创新办学理念是一个发展的战略问题。

办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是开展各项工作最基本的依据。随着《规划》的实施,经济区内地方高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一定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趋势以及学校的自身现状,从长远考虑,筹划未来发展愿景,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确定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使命。同时,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在办学定位中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历史与现状、所处区域外部环境及市场的需要来确定其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布局、服务方向、规模和办学特色。这些都要求地方高校要根据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学校内部各要素关系进行科学定位,并充分考虑地域性和针对性,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和促进方经济发展作为主要办学理念。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对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区域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潮流中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区域创新中,知识资源在区域创新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教育体系中高层次人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阵地,在培育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就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提供创新推动力。相对于企业来说,地方高校聚集了较多的科技创新资源,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还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地方高校的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需要面向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因此,地方高校今后将会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地方高校提供创新推动力,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方向要求地方高校的创新研究方向与其发展相一致。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整合学校的内、外部资源,建立起完善的高新技术集成和能够共享资源的知识创新平台、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合作创新平台,以及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技术转移平台等类型的创新基础平台,构筑健全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并加强经济区内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树立更加开放的办学理念,以提升创新能力。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对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创造性人才的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的竞争,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地方高校通过有意识的创新教育,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丰富的创造力,从而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创新素质,这将成为今后地方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向。知识经济时代将是大学普及化的时代,大批高素质的知识工人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高新技术从业人员要求必须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区域高等教育应通过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扩大培养规模,在培养高、精、尖精英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服务于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培养大量的知识工人,以提升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要求通过体系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和人才开发构建创新型区域,而这一切都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对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产学研互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对地方高校学科及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表现在对高校科研成果方面的新要求。一是要求高校的科技成果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二是高校的科技成果必须经济实用,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三是高校的科技成果必须能够及时进行转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技术。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新要求对传统的高校科研观念和科研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次表现在对高校科研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竞争要求提高研究起点,科研成果不仅要接受区域内部市场的考评,而且要接受国际市场的考验,这迫使高校必须提高研究起点。国家科研经费的不足,科研主体存在激励竞争,科技体制改革和企业改制使科研机构和一些企业的科研开发实力逐步增强,同样使高校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资助将成为主要来源,这些都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要加强与企业、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建立产学研互动发展模式。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策略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要依托西安这个特大城市,通过充分发挥经济区内各城市自身的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特色的经济带。西安将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关中其他四市一区,也均有自己的定位。宝鸡市将主抓机床制造、重型汽车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和商贸旅游;铜川则将在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上用力;渭南的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将得到发展;商洛的发展重心放在了现代材料、现代中药及生态旅游上;而杨凌区则主要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产业。在这个宏观部署之下,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大关中”不同城市之间,特别是跨省城市之间,由于受行政分割的影响,项目雷同布局、产业低层次重复、恶性竞争等问题,可以在一个统一的规划布局中发展协调各方关系、优化配置资源和合理布局产业。

作为新军的天水市,在这个产业带中将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大关中”进行对接,则是最受各界关注的事情。关中、天水地区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就部署建设了许多军工企业。关中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集中,技术力量相对雄厚,工业经济实力较强;天水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较好,与关中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联系、产业配套、技术协作,尽快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时,天水市不仅在工业协作方面与关中各市有着天然的优势,在交通对接、旅游联动、商贸流通方面也已经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个大背景下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条件已经非常成熟。

但相对而言,规划区内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之间应该怎样加强协同合作,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产学研的一体化,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有效机制,如何在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步发展,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等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迫切任务。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地方高校,要立足《规划》总体要求,自觉树立开放办学的思路,谋划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策略,建立经济区内高校发展合作的机制体制。要通过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经济区内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的目标与要求,制定关中—天水经济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实施办法,鼓励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为实现经济区发展目标提供人力资源、智力资源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意味着区域是否注重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科学合理的区域高等教育规划不仅可以使地方高校明确办学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努力做到明白办学,促进地方高校规范有序地发展,而且增强了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使地方高校由模式化办学过渡到个性化办学,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出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院校,把西安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但作为区域内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区域高等教育规划精神,制定本地区高等教育规划,鼓励地方高校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为实现经济区发展目标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淡化政府与高校的隶属关系,从直接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转为目标管理,重心要转移到规划指导、宏观调控、制定规则和维护高等教育市场秩序等方面来,通过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与实施措施引导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建立定期由政府引导或高校自主创办的经济区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学术交流机制,就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等进行研讨与交流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学术环境构成要素,是促进和推动学术繁荣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自主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交流的质量不仅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成效,而且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有直接的正面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当代科技创新的一大特点。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客观上对创新学术交流机制的要求也必然更加迫切。因此,建立定期由政府引导,高校自主创办的经济区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学术交流机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应用型科研项目申报机制,强化科研平台建设,为开展高校与地方科技人员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创造良好环境。以此同时,地方高校也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所在地方实际,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开展各类学术交流,促进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经济区内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实验区,制定经济区内地方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和互动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高校与区域内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主要载体。产学研从本质上看,首先它既是学术性的产业活动,又是产业性的学术活动,是学术性与产业性的统一。其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活动,即高新技术产业活动,它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试制和市场营销的统一。第三,从国家创新系统看,这一产业活动系统是以创新为核心,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构成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中各方为主体之间发生的积极互动是产学研合作能否卓见成效的根本保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对经济区内自主创新战略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学研结合的战略地位也更为突出。因此,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模式,是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创新体系的时代要求,是依靠科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深化经济区内地方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强大动力。但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是调控主体,对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产学研合作必须在经济区内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经济区内地方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制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引导经济区内高校、社会、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共同实现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四)经济区内地方院校要面向大关中,立足服务地域,转变观念,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关键在合作主体。在高校而言就是面向区域,立足地方,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与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逐步形成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和校企科研合作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有以高校为主体的“工学交替”模式、校企双方共同为主体的“合作办学”模式和以产学研联合体为主体的“工程研究中心”模式。在这个合作中,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教学实习为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和进行科研的主要基地,通过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无论哪一种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区内高校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经济区内高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而经济区内高校这些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区内社会、企业界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则主要取决于高校自身。因此,作为产学研合作主要主体的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把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培养实用性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的,加强与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

(五)经济区内地方院校之间要建立合作办学的有效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与资源共享,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地方院校合作办学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各高校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在学校规模、学科建设、教学资源、经费水平和科研力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加强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有利于地方院校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高校资源共享,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加强与地方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广泛联系,利用自身条件,取长补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升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与天水师范学院的发展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范围包括陕西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划,面积7.98万平方公里。关中或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地区总面积6.55万平方公里,行政范围包括西安、铜川、渭南、宝鸡、咸阳、商洛等6个城市,集聚了全省约60%的人口。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6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相接,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总面积14392平方公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天水经济开发较早。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一批企业相继搬迁至天水,天水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有工业企业749家,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行业为主导,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烟草、塑料等行业竞相发展,门类较多、技术装备较好、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4]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在空间布局上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一核”以西安(咸阳)大都市作为经济区的核心;“一轴”以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天水市作为次核心城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和配套生产,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新型企业。《规划》指出,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天水作为经济区西边的主要城市,在带动周边地区,促进甘肃陇东南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带动周边小城镇经济发展,促进甘肃东南部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构建创新型区域,必须实现体系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但无论是体系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环境的创新,还是人才的开发都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支持。而基础教育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需要地方高校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类优秀人才,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区域技术的提升,真正实现高校为社会服务。

当前,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5]的深入实施,一些重点区域大开发已经升温。相对而言,经济区内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合作还没有真正建立合作交流发展的体制与机制,这一方面需要经济区内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制定总体的教育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经济区内各高校主动出击,加强和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制定共同的行动纲领,加速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高等教育的融合与提升。这为天水师范学院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天水师范学院作为区域西部和甘肃陇东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和陇东南基础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区域内乃至甘肃东南部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在区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担负着为促进甘肃陇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对陇东南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和在促进陇东南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要求则成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天水师范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已经破冰先行,成绩显著。

一是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进一步加大了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力度。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尤其是重视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在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龙头和带动作用,积极通过经费投入、重点建设、整体拉动、规范管理等手段,进一步促进全校各专业的规范发展和课程建设质量的稳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是以改革为动力,顶岗支教为创新,各类竞赛为契机,突出实践教学。近年,学校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同时,结合实际,果断提出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扩大顶岗支教实习范围,通过组织、参与竞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绩突出。

三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技能。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校主动引导,以二级学院为依托,通过探索与深化两个阶段的努力,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是积极引导教学研究,创新考试方式。为了进一步转变学生评价方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人才,学校以督查教研室活动计划的落实为手段,积极引导教师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同时,在考试方式方面鼓励创新,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全校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树立了榜样。

五是突显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机制,开展学生评教试点,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是动力,教学质量是根本。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有所提高,学校通过广泛调研,认真组织讨论,结合自身建设实际,构建了以激励为导向的《天水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方案》,建立了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于陕西、甘肃两省来讲,是一个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经济区内高校要有开放的眼光,不能就关中—天水说关中—天水,关中—天水是中国西部的关中—天水,更是全国的关中—天水,眼光打开,这里面就会产生更多的机遇。所以,要打破过去封闭和半封闭的格局,放眼全国,甚至放眼世界,在全球和国内整个产业结构变革和高新技术发展这种新的形势下,思考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怎么去克服它,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地发挥它的比较优势,只有在开放的情况下,才能比较出来什么地方行,什么地方不行,然后资本要素才可以大范围地自由流动和重新整合,比较优势才能发挥到极致。经济区内各高校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以大胆创新的意识和办学理念,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与交流,逐步形成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使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成为推动经济区内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强大动力。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Z].2009-06-01.

[2]王乐文.培育“大关中”经济区域增长极[M].人民日报,2009-07-15.

[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编.甘肃统计提要[Z].2010.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9号)[Z].2010-05-01.

〔责任编辑 艾小刚〕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Institutions With in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and Regional Economical Social Development

Yang Xinke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 741001,China)

The social function theory of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other countrieshave proved that the regionaleconomy is in bad need of coord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ts own development for the realization ofbenign interaction.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ble to boost thatof regional economy,and vice versa.The implementation of Development Plan for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brings about favourable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stitutions in the area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ir capabilities to serve the localeconomic development.The higher institutionsare supposed to open their horizons in th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lan,creating the modes of personnel training,providing personnel and in tellectual support,and realizing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institutions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he only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in the southeast of Gansu,adapts itself to the demands of the regionaleconomic development,deepenseducational reform and hasmad notableachievements.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regionaleconomy;localuniversities;personnel training

F207

A

1671-1351(2010)06-0028-08

2010-09-22

杨新科(1956-),男,浙江天台人,天水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天水经济区区域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分割区域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
区域发展篇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