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结合探索——在植物细胞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0-08-15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杨 宇 金 强 邓 芳

(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实现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传统的“授受式”向引导探究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1]。

《植物细胞工程》是一门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基础课,“学案导学”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将更加注重创造与开发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观念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 新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2]。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学案导学”已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涵盖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一种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比较综合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渊源起源于20世纪初,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他认为“经验性的课程与思维、探究方法是密切联系的”。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为“探究教学”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了教育现代化的运动,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观念,“探究学习”的提出是建立在施瓦布的学科结构观上,他明确表示赞成与科学教学根本不同的方法——“探究式学习”[3]。他认为,科学研究有它的来源,这并不仅仅在于客观的事实、概念,同时也是一种思想的建构。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的知识,而且还是对事实的解释,是一种解释的事实[4]。随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如今“探究教学”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方法。

将“学案导学”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建构的过程。

2 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针对“学案导学”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课程大纲设计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课前:将全班学生根据课程大纲内容分组→选出组长→组长分工→根据大纲提出相应要求→收集信息→凝炼信息→每人编写实践计划的部分内容→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实践(实验)方案

收集信息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的过程。收集信息时,先要制定较详细的计划,计划中要明确所要收集的信息及收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现实的知识相联系,既锻炼学生的采集资料、推理和判断知识的能力,又使他们接受科学研究过程的洗礼,从而获得新知,培养探索能力。

课堂:发实践(实验)方案→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释疑→反馈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实践内容的特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独立或者合作的设计过程中得到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精心组织设置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后:教师收学案→教师批改学案→发现问题→反馈纠正→学生总结实践心得

课后交流反思:开总结交流会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要能够解释实践探究计划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将结论运用到不同的实践中去。

反思在探究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反思这个结论与权威或现行结论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哪些结论更为科学等。

3 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植物细胞工程实践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植物细胞工程学实验将植物学现象近似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面对各种奇妙的事物和现象时,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很容易促进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兴奋状态,主动参与体验实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对植物细胞工程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加强了求知的欲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现以“植物外植体组织培养实验”为例,介绍如下:

3.1 学案导学

课前由教师布置实验任务,根据大纲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本实验需要进行植物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地兴趣,分成三组,分别进行植物叶片、茎尖和生根培养研究,由学生自己选出小组负责人,组织组内成员制定实验方案,并在方案中设计多种处理,以观察不同处理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在课上,老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课后,教师批改学案,总结问题。

3.2 自主探究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完全独立设计。小组负责人根据实验内容给组员分配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观察、实验、调查、查阅文献、上网等,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整理相关信息,并从中提炼出与所研究的内容相关的部分,开小组会议,集体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方案中要设计不同的处理,借以探索最佳的实验条件;方案中还要求列出试验中所涉及的所有仪器设备、器皿、耗材、药品的数量,并在实验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小组负责人将实验方案分发给小组成员,大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方案动手操作。课后召开总结会,要求各组同学根据课上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并互相借鉴。最后教师根据批改学案以及课上观察对整个实践准备、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加以总结。

3.3 应用效果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有了些认识,我认为经过学案导学与探究性学习教学,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3.1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从课堂实践的教学效果来看,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思维见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实验乐趣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问题的冲突,从而产生了好奇和期待的心理,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自己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在不偏离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6]。

3.3.2 使“教”与“学”互动自然

从“教”与“学”的互动效果来看,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是比较成功的。接受性学习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新型教学模式则恰恰相反,它的主角是学生,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教案,自己动手用实验来证明,全过程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动脑,使记忆更加深刻,学生在研究的过程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而老师则扮演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师生关系更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师生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经过一年的尝试,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已经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4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我对课堂实践进行了总结。我认为,要结合好课本开展新型教学模式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结合实际,紧密联系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课的延伸,更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如实验材料、仪器设备等,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

4.2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在“学案导学”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及指导的主体,但是有些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较差,未必能很好地完成实践任务。所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活动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应适当地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的给予必要的指导。

4.3 适时进行总结交流

适时的总结交流在自主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会积累一些更实用的经验,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犯一些错误。在实践结束后,及时的召开总结交流会,即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习效果,也可以使老师从中发现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1] 钟启泉.教学模式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2] 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G]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2006.

[3] 徐学福.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J] .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平邑一中课题组.“学案教学”初探[J] .山东教育.2000:8.

[6] 徐新福.构建“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探讨[J] .生物学教学.2001:5.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