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2010-08-15王一君
王一君
山东淄博一君艺术工作室 淄博 255033
儒家思想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王一君
山东淄博一君艺术工作室 淄博 25503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陶瓷艺术在我国有八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陶瓷艺术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形成封建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以儒学为基础建立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体系。儒学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学派林立。在学术上,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本哲学,由此衍生出“忠、孝、悌、信”等内容,并视“礼”为“仁”的表现形式,“中庸”为“仁”的表现方法。儒家思想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陶瓷艺术在我国有八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制陶工艺。而后,又在汉代发明了瓷器。然而,自商代至秦汉,人类艺术的高峰体现在玉器和青铜器上,陶瓷器知识作为人们一般的日用生活器具存在。陶瓷艺术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同是到唐代越窑瓷器出现以后的事情了。儒学是汉唐宋明时代的正统思想,在这一时间段,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儒学思想对陶瓷艺术造型、釉色、装饰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汉代以后,儒家伦理经历了一个从经典文本到士族家族礼教,进而渗透到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各个从面的发展过程。“礼”内在化为人的主体道德,伦理道德成为人们主体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从而影响陶瓷艺术,反之,陶瓷艺术品又成了儒学思想物化的符号,可触可感的形象载体,已达到儒学思想“明劝戒,著升沉,助人伦”的意图。
对于陶瓷艺术,造型是第一性的,是整个器物的主导,是存在的直观形式。唐代陶瓷的造型浑圆饱满、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富有变化;宋代造型更具有儒雅之风,匀称秀美、轻盈内敛。如琮式瓶,南宋时出现,是龙泉窑烧制的样式之一,仿照周代玉琮的主要特点加以变化而成,圆口、方身、四面各凸起横直线纹,正所谓“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这原初是象征天地间的宇宙秩序,后来引申为封建的伦理秩序。
釉色是陶瓷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陶瓷工艺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特别是到唐代越窑瓷器出现以后,在釉色方面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其釉色莹润,古朴、典雅、返璞归真、不加任何装饰的自然之美,可谓类玉似冰。随着人文思想的发展,玉被赋予了人性的内涵。《新书》卷第八《道德说》中记载,“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写德体,六理尽见于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孔子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认为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
七德。陶瓷釉色的发展显然会受到儒家的“君子以玉为贵”“以玉效德”观念的影响,也正是因为与玉质感的类似,以瓷器补充、代替玉器在政治、宗教与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可避免。使人们将“玉德”扩展到对陶瓷艺术的欣赏中。
从文人雅士们对瓷器釉色、形质的描述中,不难体会到人们对陶瓷艺术“以玉为本”的审美取向。皮日休在《茶瓯》中写到“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特别是越窑青瓷中的“秘色瓷”更令唐代王宫贵族、文人雅士爱不释手,陆龟蒙称颂秘色瓷器“姿如圭璧,色似烟岚。”并作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徐寅《贡余秘色茶盏》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等等,不胜枚举。在他们看来瓷器只有表现出玉一样的色泽和质地,才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到了宋代“以玉为本”的审美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所产瓷器更像是业陶人对自然界中美玉的再现。它们没有华丽的色彩和繁缛的图案作装饰,虽然有时也在釉下刻印各种纹样,但都是和器物紧密结合浑然一体,那就象玉工在玉上雕琢一样,只能为其增辉,不会喧宾夺主。它们的造型古朴典雅,色泽温而不艳,质地细腻柔和,给人一种含蓄高雅内在的美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通过上釉,瓷器具有了多样的颜色。色彩的等级制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工记》记载:“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色因为与天地方位相联系而具有了神性和人伦意义。各个朝代有各自所崇尚的颜色,像周朝以朱为尊,秦朝尚黑,汉代崇尚黑、红,自唐至清皆以黄色为尊。黄色成为皇室所用颜色的主色调,黄釉是皇家严格控制的一种釉色,除官窑,民间不许生产。唐代处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陶瓷工艺也日益成熟,陶瓷器物笨拙粗重的造型,渐次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精巧优美、丰富多样、雍容浑厚、风格鲜明的产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官窑”这一提法,其“官窑器”主要供给宫廷使用,他所影射的也正是儒家等级制度的观念。《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知者”即由才有德,才德兼备之人,“创物”则被赋予了人文意义,制作器物的审美实践活动与伦理道德联系了起来。“官窑”是制作统治阶级所使用的陶瓷器物的专门部门,与制作普通民众所使用的日常器物的场所严格区分开来,并严格控制“官窑器”以防流入民间。
陶瓷艺术在其装饰方面也无不反映着儒学思想对其的影响。礼器中强烈的伦理倾向影响了日常陶瓷器物的设计制作,较之抽象的纹饰,日常陶瓷器物常用的图像装饰更直观的表达伦理意义。为达到建立伦理化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目的,通过彩绘、雕刻等手法,把一些人们熟知的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巧妙的融入器物,形成对陶瓷器物的装饰。当然,在这些装饰的图案中,也不乏一些反映忠义、贤臣的故事,这明显是受儒家忠义思想的影响。
风靡世界的青花瓷,早在唐朝和宋朝就有生产,但在这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未能形成气候,有人认为是由于当时的制做技术不成熟所至,其实不然,青花瓷的烧制技术还没有难到需要中国人用数百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才能有结果,究其根源应该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以玉为本”的审美导致他们不喜欢这种装饰风格的瓷器。它不被上层社会所认可自然就很难得到发展。出身蒙古族的元代统治者属北方游牧民族,具有与中原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人文观念。他们在多年的骑马征战中形成一种粗野豪放的性格,绝无宋代文人那种儒雅之气。他们的审美情趣受西亚文化的影响,更喜欢色彩浓烈,花纹繁缛的东西,因此在掌握政权以后就对中国传统的“以玉为本”崇尚自然的陶艺理论提出尖锐的挑战。元代统治者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较前代发生了极大变化,人工装饰技巧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器物纹饰的关注,冲淡以至掩盖了几百年来人们对陶瓷的本体美的追求,表象的华丽遮住了本质的特性。
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陶瓷艺术的发展不曾离开儒家思想对它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决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更不局限于过去的时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有让中国陶瓷艺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使其民族性得以延续和发展。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2]张缨.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探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顾顺龙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