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的作用——兼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0-08-15王旭鑫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活动

王旭鑫

(山东省新泰第一中学,山东 新泰 271200)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的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育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健康、和谐,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师生关系中既有和谐的因素,又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探讨师生关系的目的,就是分析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转化,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融洽,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目标。

师生关系方面的不和谐现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象

1.师生之间“只有训话,缺乏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师生对话才能更好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疑惑,使其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但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训话,学生缺少和教师对话的机会。在这样的单向交流中,学生缺少向教师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使教师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还会导致教师只是凭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致教师和学生的谈话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问题的本质,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出现偏差,产生不良情绪,师生关系不和谐。

2.师生之间“只有禁止,缺乏引导”。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但学习不是唯一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之余想更多地参与一些别的活动,了解一些别的问题。如果教师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参与学习之外的活动缺乏恰当的管理和引导,只是简单地限制或禁止,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面听从教导好好学习,其实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要不被教师发现就行。这时学生只是考虑不能让教师发现自己的活动,处处防着教师,根本谈不上什么师生关系和谐。

3.师生之间“只有听从,缺乏理解和尊重”。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的过程,学生要尊重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更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角色定位,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而只是强调自身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要求学生听从自己的安排,对于学生的意见和看法“置之不理”,或者不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只能是消极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这样,师生关系就出现问题了。

4.师生之间“只有对立,缺乏合作”。

学生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提倡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活动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别,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如果这种方法适合某些学生,会使这些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认真学习,提高成绩。二是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不及时引导产生抵触情绪的学生,就会使其对教师的反对意见越来越大以致对立,导致师生关系破裂,这是师生关系不和谐最严重的表现。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上所列举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是一部分,分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转变教师的角色来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以求和谐?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1.尊重学生。

被尊重是每个人人生阶段所固有的基本心理需要,人生的成长首先要从自尊的源泉中吸取力量,学生更是这样。如果学生受到挖苦、讽刺、歧视、侮辱,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尊严,就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导致思想负担沉重,学习不求上进,后果不堪设想。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可亲、可敬,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在学习中大胆思考、质疑问难。这既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2.了解学生。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想和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了解学生。倾听就是一种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教师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等,从学生的声音中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进而理解学生。只有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改进教学。同时,倾听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也是公民,也有言论自由,不能不让他们说话。只有学会倾听,教师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3.信任学生。

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信,都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些事情,也都渴望老师能给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渴望老师的信任。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寻找,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这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个体现,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加信任老师。

4.引导学生。

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 “限制”、“严禁”太多,除了学习之外的任何其他活动全免。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杜威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师单纯地限制学生的活动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更加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特定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未见过的事物想看一眼,未参加的活动想参加一次,教师明令禁止的活动更使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不惜冒着被“处罚”的危险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这就是有些活动越限制发展越快的一个原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怎样才能“春风吹不生”?对学生来讲,只能是满足其好奇心,让其明白道理,知道结果。这样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明白应该去做些什么,而且会感谢教师让他们学会了更多的道理,明白了更多的问题,了解了更多的事情。

5.学会示弱。

教师要有威信,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指导,可是如果学生在教师面前无理取闹或闹情绪时,自己应该怎么办?为了维护教师的威信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顿?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情况。如何处理才能恰当?教师情绪过于激动时可以先冷处理,向学生示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反思老师为何不批评自己。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老师对他的包容时,就会有所感悟,从而更敬佩老师,尊重老师。此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有解决不好的问题,只有方法恰不恰当的原因,恰当的方式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

6.求助学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好像是无所不能,没有难得住他的问题,这只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过高的认识,老师也有着太多太多的疑问等着解答。教师能不能找学生帮忙解决?寻求学生的帮助首先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一旦寻找学生的帮助,就会使学生转变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自己也是老师看重和相信的学生,从而全身心地解决老师的难题。当然,求助学生的问题必须有限制,最好是一些学习上的难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更好地发展。这也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7.关注学生。

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不要只是看到学生学习有问题时才找其谈话,也不要一味地只是谈学习,平时也要多注意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之外的事情,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学习之外的事情,以使其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学生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形成自己的恰当合理的想法和看法,同时也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良好品德的发展。

总之,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地认识其作用,合理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恰当有效的措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只有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和现状,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处处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能够熟练掌握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最大限度统一起来,使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才能组织、启发、鼓励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得到增强、成绩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发展、情绪得到陶冶,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对生活、对明天、对世界充满信心和勇气,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美好的希望。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