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爱无声的境界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挫折学会教育

王 举

一年365天中有许多精彩的日子,在中国的日程表上,有这么一天永远值得人们留恋和思索:9月20日——公民道德日。在这与众不同的一天,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扬起“道德”的旗帜,显示所播放的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一次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一曲荡气回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的力量》之歌令亿万中国人感到震撼和激动。

请看剪影(一):张晓,男,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张晓4岁时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不仅学习煮饭、洗衣服,每天还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张晓把每位好心帮助他们的人记入自己的《恩人簿》。虽然家庭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剪影(二):曹于亚,女,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2007年11月,正在读高三的曹于亚突然得知在外打工的父亲身患晚期尿毒症,生命垂危,急需合适的肾源。为了让父亲活下去,曹于亚做出了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捐出自己的肾脏。用一片孝心书写下她对父母、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在这次评选的53位全国道德模范中有18人来自教育系统,其中有12名是学生,他们当中,有的见义勇为,有的诚实守信,有的孝老爱亲。上述两个片断中的主人公就是12名学生道德模范中的杰出代表,一个是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另一个是感恩舍器的至孝女生,他们用赤子之心谱写出孝老爱亲的崭新篇章。他们的肩上扛负着家庭的责任,心中惦记着亲人的情结,体内流淌着感恩的血液,他们为千千万万个学生作出了表率。当然,张晓、曹于亚是数以万计学生中的个性典范,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但孝道、爱心和责任却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我们不能过分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像张晓、曹于亚一样不惜代价地回馈父母,刻意的教育是一种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这样会把他们引入歧途,使他们陷入一种极端的思维中,同时,这也是对民族教育的伤害,那会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的教育局面。因此,我们通过对道德模范行为的反思旨在得出一个共性的结论,那就是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现在的学生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观念,学生身上除具有既有的美德外还缺少点什么东西,应该用什么样的新的态度和意志对待生活、学习和他人?我们的德育教育需要如何创新?由此,我想到了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造就大爱之人。要从细微之处入手,从教育学生的本质观念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以期涌现出更多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模范标兵。

一、双手擎起一片天,多一点责任

现在的学生崇尚阳光生活,他们思维敏锐,勇于进取,涌现出许多超男超女形象,这是时代发展的表现。但有一些青少年却追求“舒适安逸”,盲目地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或重视自我需求,或整日浸泡在书本里,极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还有的迷恋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更有一些同学视生命为儿戏,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轻生或伤害他人的事情。他们不仅缺少责任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坐标也缺乏准确的定位。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初一的男同学,他的父亲利用白天时间在外捡废品、拾破烂,同时还负责这位同学的三餐。可这位同学花钱仍然大手大脚,经常向父亲索取零花钱。每周出入网吧、游戏室且花费巨大,除此,他每天放学后还在街上逗玩或买上几串羊肉串。而当疲惫的父亲晚上要他打一盆洗脸水、取一条毛巾时,他要么以“正在做作业”为由,要么不予理睬。类似这样的例子可能在不少家庭里经常演绎着,这样的孩子确实令父母伤心,而这些父母们却无可奈何,仍然重复着他们简单的教子方式,任凭孩子肆无忌惮地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种状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与我们的家校合力教育不足有关,如何使这些学生走出狭隘的世界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呢?我以为应着手解决这样几方面的根本性问题。

(一)主人意识的奠定。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流传已久,大凡成就大业者在他们的少年时期都表现出一种自主意识,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性,在家庭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现在的学生所应承担的家庭责任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求他们懂得在家庭中父母是主导,自己是主体,自己应该在得到应有权利的同时履行义务。为师者要配合家教让孩子承担起一定的生活事务,锻炼孩子的胆识,培养孩子的能力,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民主生活中去,学会关心父母健康,主动分担父母忧虑,自己的生活由自己作主,要学会计划性生活,让他们懂得“有肩就得挑担子”的道理。还可通过家校联手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此,我们曾利用节假日组织家长和学生开展这样一些活动:家务煮、洗、扫系列竞技活动,优秀家庭小助手评比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责任。

(二)独立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都在成长,我们要教育学生懂得自己已经长大,要学会自立,不要处处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同学,要学会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任务。在与人相处中要懂得互助、互谅的责任;在团体活动中要讲究集体主义精神,要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习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把自己的学习与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把个人的责任上升到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我们开展的活动比较多,譬如,国旗下讲话教育、班会专题教育、以“责任”为主题的文娱汇演、团委组织优秀团员到街区义务值日、尝试社会角色的责任、组织学生观看专题节目感动哈尔滨人物——孙慧熙的感人故事《光环下的男孩》等,教育学生只要有一双手就应该为他人为社会尽一份责。学生有了自主、自立意识后就会自觉地将其化为行动,当自己的双手能够擎起一片天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无尚的荣耀。

二、多吃几斤盐,增添一些耐挫力

当学生走进学校、走向社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表现出对家庭状况的不满、对亲情的冷漠、对同学老师的不满、对社会的不解。当生活的苦难或学习的失败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就会因意志薄弱而不堪一击。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一个充满阳光的稚气男孩,要求上进,渴望自由,一天与同学发生争执,老师批评了他,他含泪愤然地从四楼坠下;她,某校一名初三的女生,迫于学习的压力,以农药作为解压的良方;他,一个年仅12岁的纯朴男孩,因不堪忍受母亲长期对他的唠叨,吞下安眠药委屈地离开这个世界。看完这些实例,我们一方面在责怪个别老师、家长教育不当,另一方面也在为这些孩子的生命感到惋惜。我们应该反思该如何教育学生面对艰苦、面对挫折、面对不幸。

(一)多吃几斤盐,与艰苦并行。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怀抱里,他们把父母对自己的爱看成理所当然,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他们不是被艰苦拦住就是被困难击垮,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他们应对艰难困苦的勇气,鼓励他们多投身到生活中去。事非经过不知难,家长、老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置艰难情景,让他们多尝试挫折,总结解决困难的方法,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得失。教育者要用周围身边的鲜活材料教育学生,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贫困地区调查研究,参与农民的劳动,向不畏困苦的贫困学生学习。同时,利用思品课堂、班会专题活动及学校报告会向学生宣传贫苦学生战胜艰难成人成才的事迹。据此我联想到2009年邀请感动中国2006人物及道德模范洪战辉来我校作现场报告的场景。通过与洪战辉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许多学生增强了抵御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不把学生引向生活中就无法让他们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咸。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实践是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良好途径。中国有句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并不是要求孩子一味地去过艰苦的生活,至少可以让他们多体验现实生活,使他们从追求梦幻中解脱出来,做一个现实中人。学生在艰苦中得到了锻炼,磨砺了意志,耐挫力就会日渐增长。

(二)放达胸怀,与挫折齐驱。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现在的社会充满了竞争,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经受得住种种挫折,学会克服一切困难。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学会用乐观主义态度对待,引导学生既要勇于竞争又要学会放达胸怀,既要忍受挫折又要战胜挫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曾应邀来我校作《我与故事一同出生》的报告,报告中他回忆了青少年时期一个曾经穿着漏裆破棉裤勤奋求学屡挫屡战的曹文轩形象,由此感动了在场所有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多增加一点具体人物的情景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总之,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韧性、耐挫力,才能达到挫折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写一串大爱篇章

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善者,我们提倡的爱是指爱所有的人,不仅是爱我们的父母、老师,而且包括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及整个社会,这就是所谓的大爱。道德模范广西宾阳县中学学生谢芳秋舍己救人是大爱;湘潭大学学生文花枝一句“我是导游,我没事,先救游客”是大爱;张晓侍母、曹于亚捐肾也是大爱。他们的爱既壮烈又温情,既大度又缠绵。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这种境界,我们的德育教育也不能过于苛求,但至少需要从这样几个角度提高学生广爱的力度。

(一)真情体验生活,学会深爱父母。

生活是学生体验爱的唯一途径,而爱的表现就是对父母的回报。唐代诗人孟郊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报”字道出了诗人对父母的深深感激之情。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人的内心体验,而且是一个人最基本最富有价值的精神所在。目前不少孩子出现情感冷漠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必须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不断地感化他们,使他们懂得爱父母,让他们回归丰富的情感世界。为此,我校开展了“学会感恩、体验生活”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形式分为两块,一块为课内,一块为课外。课内,利用思品课向学生讲述典型的仁者爱人的事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丛飞、林秀贞等人的感人事迹,通过小品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亲情表演,从行动中学会感悟。从形式上看,许多学生真的感动了,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时利用选修课、心理课等校本课程阵地向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课外,布置这样几个活动:1.学做父母,体验生活的艰辛。要求每位同学身负沙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通过体验,他们的感受尽在不言中。有意识地让个别同学到其父母的工作现场,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由此学会疼爱父母。2.“一次工程”。每周主动给爸妈洗一次脚,端一次饭菜,捶一次背,说一句感激的话,唱一首《感恩的心》,制作一个精美的感恩贺卡。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父母的情感距离,亲情之爱油然而生。

(二)真心感受师爱,学会感谢老师。

师爱无价,但有的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点滴之爱,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德育教育的强大功能,多开展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节、感恩节都是德育教育的契机,我校曾组织考取北大清华的一批优秀学子回校作“难忘母校师恩”的报告,这项活动不但教育了全校学生,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此,视学生为亲子,视老师为父母,观念统一,便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真诚服务他人,学会感动社会。

大爱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感恩社会,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有教育之恩,社会有关爱之恩,学生应该学会回报。于是我们开展了“爱心在行动”的实施计划,要求学生可以走访贫困家庭,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用实际行动服务他人;可以为亲戚朋友排忧解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他人送去温暖;可以以合作小组形式到公共场所义务服务,展示当代青少年活雷锋的形象;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灾区或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捐献款物等。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有所作为之人,他的言行必定会感动社会,这就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

责任感、耐挫力、感恩,是人最本质的心理品质,也是学生应永远牢记的道德信念。这12名学生道德模范作为无数学子中的杰出代表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是时代的急先锋,他们的精神将会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道德精英。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是大爱无声的崇高境界——向他们致敬。

猜你喜欢

挫折学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挫折使我更坚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