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0-08-15章天峰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平视师生关系教育

章天峰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伴随社会分化的加剧,各种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领域,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也层出不穷。学生、家长、教师纷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看法,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教师权威与上下等级关系遭到颠覆。如何应对教育新局面,如何建设和谐校园,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教育者关注的话题。我们认为,教育者对待职业应更多地用俯视视角,对待事业应更多地用仰视视角,针对当前教育下的学生,教师需要更多地采用平视视角,因为平视教育是实现和谐、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所谓平视教育,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人本主义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①。平视教育是一种视角,也是一种理念,其实施者是教师,实施对象是受教育者,即学生,着重点在于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最终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对平等交流的渴求是与生俱来的。当前,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交往面的扩大,对平等、尊重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教育者需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平视教育不仅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适应高中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一、平视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平视教育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对和谐、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意义重大,其实施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04年秋季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改变“以书本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和发展的愿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对评价问题明确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设身处地地分析情况,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通过积极评价,提升学生的价值,使评价成为一种关怀的手段、良好的课程与教学发展行为。”②教师与学生是伙伴关系,意味着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实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

浙江省2006年在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时特别指出:“高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高中教育必须从精英主义的教育向全民普及的、大众教育转变,必须把过去划一的教育变成可选择的教育。办学观念上,必须变‘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选择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二)是创建和谐、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需要。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是权威,学生则扮演着被动的、无知者的角色。教师权威思想带来诸如体罚等教育问题,导致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决定了它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平视教育恰好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平视教育的提出是对“师道尊严”的反思,它将教育对象从部分优秀学生转变到全体学生,教育方式从居高临下地“训导”学生转变为主动地“平视”学生,教育态度从“一览众山小”转变为“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是加强教师依法执教观念的需要。

教师和学生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久前,教育部特别规定“班主任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试图从立法层面进行教育规范。同时,浙江省未成年人享有的权益有了更进一步明确,老师辱骂学生属违法。学校老师若针对未成年人说出类似“你怎么这么笨”③的侮辱性语言,将视为有损未成年人身心的“语言暴力”受到惩处。

《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职工若违反上述规定,将由其所在的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学习中又是伙伴的关系,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平等意识、合作意识有助于平视教育的顺利开展,当然也是对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颠覆。

平视教育是一种理念,平视教育更是一种行动。“教育观念直接支配着教育的运行模式,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影响教育的效果”。④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平视教育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被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二、平视教育的应用策略

平视教育的实践在课内和课外两个层面,教师应该在创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学校氛围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需要努力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平视教育具体实践需要把握四个学会。

(一)学会理解。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掌握者,这使得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很容易站在高高的位置上去俯视学生,常常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求,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施加给学生,其结果常常适得其反。比如班主任保管学生手机受抵制,下课铃响了教师拖堂引起学生不愉快,教室卫生打扫学生不愿值日,等等。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很容易让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触动师道尊严和挑战教师的权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教育被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事实上没有一位教师愿意见到这种场面。既然这样,请暂时收起软弱无力、毫无实效的权威,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理解学生行为,拿出勇气,降下身段去与学生面对面地平等交流,以平视的目光、对等的语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1.理解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许多时候表现出成年人的做法和想法,在体现年轻人的敢做、大胆、创新的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偏颇、过于简单、急躁等问题。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重在加强引导,重在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2.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多样化的需求,如学生有求知的需要、有活动的需要、有交往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上解难释惑,在活动上满足学生适当的要求,在生活上加强指导。

(二)学会倾听。

长期以来,师生一直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提倡重建师生关系的今天,由于传统思维的惯性,在教育中,教师仍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在说教者的位置,希望学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最终能接受教师的观点。但又有多少时候,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话呢?有过教育教学经验的人会有错怪甚至冤枉学生的时候,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甚至不愿意听学生的解释,不能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坐下来”和学生交流。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带有“防火墙”的教师,听不进学生的话,是无法获取更多的学生信息和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的。如此之下,教育还能有效吗?给学生述说的机会,更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1.学会当场倾听学生的声音。有一次一名男生上课迟到,课后我问他,原来是下课时间帮办公室老师去倒垃圾导致迟到,他自己预计时间来得及。如果没有听取学生的话,可能我就会对这名学生留下违纪的印象。

2.学会不同途径听取学生的意见。一次一名女生通过周记反映了一个问题:她上课时任课老师很少让她回答问题,即使有课堂提问也是很简单的,感觉有些不满。这件事反映出学生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需要老师改进与同学的课堂交流。

(三)学会平等对话。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忠诚于学科知识,背弃了学生,把学生置于一种“失语”的境地。新课程则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教师从过去的独白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将自己真诚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教师变“独白者”为“对话者”,需要创设课堂对话情景,鼓励学生尝试和努力,制造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历、感受、想法表达出来,并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不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略作停顿,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主要在学习方法方面和解题思路方面加强引领。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做好学生保护工作,如果因回答不上问题刺伤自尊心,学生就会失去表达的欲望,封闭自己的思想,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而且要保护好这种表达的热情。

教师变“控制者”为“引导者”,需要采用多种办法。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相似或相关经历和真实体验,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取得学生的信任,推动更深入的自我探讨”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树立“只追前一名”的理念,不断超越前一名,从而实现飞跃。教师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课堂录音,听一听自己的课堂实况,感受与学生交流的情况,从而改进课堂。总之,平等的态度,双向的交流应成为教学的常态。

(四)学会真诚的赏识。

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尊重是双向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处于个性发展阶段的学生,最需要的是真诚的赏识。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多准备一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面向全体,给学生以教师合理的期望,及时地加以肯定。

但是,教师的赏识一定要得当。只有出自真诚的表扬才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否则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你很虚伪,破坏你在学生心目中的现象,甚至会恶化师生关系。有这样一个案例为人熟知:有位学生在参加一次测试时,一共有十道题,由于种种原因,他只做对了一道。但是他的老师并没有严厉批评他,反而去鼓励,“你真棒,还做对了一道题。”学生冷冷地看了这位老师一眼,无声地走开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理睬那位曾鼓励他的老师。所以,赏识一定要得当,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一定不要去表扬。

三、平视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在转变,然而总的来看,这些转变还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迟缓。

新课程下教师需要更新理念,树立新的课程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新的评价观。但是一方面教师习惯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受原有观念束缚比较大,难以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迫于升学竞争压力,教育理念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之间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桥梁,过于注重学科教育、知识传授,使平视教育举步维艰。

(二)学校的教育模式单一。

目前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班级集体授课制,在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学生在讲台下,一位教师常常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客观上导致教师无法关注每个学生并与之建立深入联系。在办公室,教师坐着,学生站着,学生在教师面前多的是惟命是从,教师在学生面前仍是高高在上。即使是在实施新课改后的今天,这种模式比较单一的局面也是学校难以解决的,自上而下的班级授课方式使得师生难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

(三)教育的功利色彩强烈。

社会上把读书与上大学、找工作相联系,学校追求分数,追求名次和升学率。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教师在难以找到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在学生面前只得无奈地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并采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精确性,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⑦由此,师生要么无话可说,没有交流,要么人云亦云,追随大流。师生关系缺少交往,不但不能促进教育,反而成为教育的阻力。

四、平视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环境与氛围,针对平视教育在实践中遭遇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解决途径。

(一)引导教师提升职业素养。

学校领导的示范和榜样可以推动师生和谐、平等、民主、互动关系的建设。“学校领导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氛围,提高教职工的士气,促进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极大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⑧。

首先,帮助教师明白新课程下教育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注重教师教育培训。其次,通过优秀教师的课堂现场观摩和课堂视频学习,增强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促使教师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加深对新的教育模式的运用。最后,通过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比武、学校考核制度等加强督促。

(二)努力改善学校育人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学校应当努力在校园硬件建设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友好的整洁的适宜受教育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在既定条件下努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教学环境。比如教室布置的生活化。比如课堂组织形式上实施小班化教学。与四五十人,甚至六七十人左右一个班的班额比较,小班教学课堂更容易加以控制,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班教学下,教室座位的安排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的需求,不仅可以是传统的直列式,而且可以是圆桌式、马蹄式等更适合师生平等对话的方式。

(三)倡导教育回归育人根本。

教育界有一种说法:“为什么新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获诺贝尔奖的人?”这个问题成为中国教育之痛,因此,很多人在反思当前教育体制。我们认为,教育需要回归,回归育人这个根本。

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创立了“生本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求真,有助于教育走得更远。以生为本,就需要教师用平视的视角对待学生,一个平视学生的老师,他就具有了沟通的优势,他尊重学生,让学生觉得和他在一起没有压力。这样的老师上课,学生的心态应是平和、放松的,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处于活跃状态。

平视教育是一种行动,又是一种教育理想。当前,“80后”“90后”的学生更有自尊感,以及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权利的维护意识。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当下的感受,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教师不可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更应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诉求,给予学生平等的关爱。教师需要尊重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最终实现和谐校园。

注释:

①李庆伦.对“平视教育”的认识和实践[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3,(13).

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Z].2005,(7).

③修春雨,王韦平.伤害,在一言一行中[J].山东教育,2005:5-6.

④李信编著.新课堂新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⑤钟启泉等编著.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11位教育专家及名校校长的多元思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0.

⑥张平主编.教育的智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17-218.

⑦李斌辉.论师生“平等对话”的阻力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5,(4):52.

⑧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2.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教基[2001]17号,2001.

[2]刘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师、新关系、新方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91-92.

[3]邓齐平,谭友芝.新型师生关系谈[J].综合天地,2006,(6):102.

[4]牛合喜.主从型师生关系当摒弃[J].河南教育,2006,(6):43.

[5]付静姝,张杰.浅谈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6):60-61.

[6]唐辉宇.平视是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2004,(4):42.

[7]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24-29.

[8][美]莫里·斯泰特纳.80 倾听 20 发言[J],新阅读,2003,(9):39.

[9]蒋雪清.平视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12):126-127.

[10]孙军.平视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EB].2009-04-15.http://www.syjyj.org.cn/00_view.asp?id=8441&da=5&xiao=6.

[11]张倩.尊重教育老师先学会平视[EB].2004-01-05.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889400.

猜你喜欢

平视师生关系教育
今天,我们因何而『平视世界』?
国外教育奇趣
今天,我们因何而『平视世界』?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平视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