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2010-08-15孙建荣
孙建荣
(南京市栖霞区中桥中学,江苏 南京 210043)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客体”,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的鼓励,不仅能使学生认真听课,而且能使其参与讨论,参与设计问题情景,形成问题意识,提出个人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如此,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给了学生一条新的“学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联想思考、积极思索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教师可以从学生提问的表现和所提问题的程度来了解每一位学生,进而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问题意识呢?
学生的提问水平与学生心理成熟及个性发展的水平是一致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
一、创设良好氛围,使学生“敢问”、“愿问”
提问是人的本能。但是,就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状况并不多见,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声问;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些学生盲崇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者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决不应批评,而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有关历史问题,简单、幼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行解决;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明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有用资源;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以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就没有思想负担了,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了。例如在2004年第9期《历史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在上到“五四运动”时,谈到: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烧了曹汝霖的住宅;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突然,有一学生突然喊道:“学生烧人家的房子是违法的啊!”顿时,语惊四座,学生哗然。老师示意这位学生讲下去,该生说:“学生运动是爱国运动,也确实起到先锋作用,但我认为火烧曹宅就不对了。”
老师与学生商量就此问题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讨论。
老师说:“上节课小华同学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火烧曹宅是否合法?’火烧曹宅对不对呢?老实说,我也无法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这节课就讨论一下,火烧曹宅对不对?大家一方面注意围绕问题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要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要从当今社会的角度结合起来思考,这个行为是否合法?”
老师在遇到学生提问时就作了很好的处理,不但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广开言路,从而使学生敢问敢答,培养了创造能力。
二、创设冲突引发情境,使学生爱问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任何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好问的本能一点一点被扼杀。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教材章节中的历史概念、章节与章节间、段落与段落间关系等方面诱导学生广泛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横向、纵向联想,有意识地对中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就教材中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从常规的环节中去生疑,由提出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逐渐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问互答和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来给学问提供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引导探究,使学生“善问”、“会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但是,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问的范例
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思维水平高的问题,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问题的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例如,教学中在讲到元朝的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把教材中《隋朝的运河》与《元朝的漕运》两幅图比较并指出其不同点,我首先示范指出,运河的路线由隋朝的三角型变为元朝的直线型。接着学生仔细看图后马上发现了图中的第二点差异“黄河改道,由隋朝的渤海入海到元朝的夺淮入海”。此刻我马上出示问题:“图中的黄河改道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归纳得出“黄河改道说明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患严重,这恰好就是运河路线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结论。
2.选择“问”的时机
从理论上说,在任何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有随时提问的权利。但实践证明,在某些环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一般而言,学生提问最好安排在学习基础知识后。在学习中学生会产生一些疑惑,在一堂课的最后五至十分钟,或一个单元学完后的复习课中让学生提问、质疑,有利于提高效率,也容易出现高质量的问题。
3.鼓励“问”的创新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即向书本结论、向教师挑战。不能追求标准答案,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
问题应当产生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回答或解释的地方,问题的提出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大多数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往往流于形式,只不过是穿靴戴帽而已。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可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些问题等我们学完这个话题后,你们就会弄懂了”,接着仍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第二,在学生充分预习,对文中内容及故事梗概均已了解的情况下,也要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逼着学生提假问题,说违心话;第三,不管有没有思维的价值,无端发问,一味求异,表面看似热闹,却无多大实际教育意义;第四,把质疑作为一节课最后的弹性部分,浮光掠影,草率处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也影响着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合理解释学生的疑问,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广泛收集材料,认真研究问题,从而准确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真正做到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
[1]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4]论文撰写与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