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对翻译影响的批评视角分析
2010-08-15张耀庭
张耀庭
(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河南信阳 464000)
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又叫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翻译的结果也就是语篇的生成,所以翻译这一过程也可以放在批评语言学框架里研究。从批评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本文主要尝试从批评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语篇生成过程中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影响。
1 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
意识形态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ideology,词源上源自希腊语的logos(逻各斯),也就是观念的学说。一般认为,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8世纪末首先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在特拉西这里,意识形态指一种“思想科学”(science of ideas)。在批评语言学中,福勒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中性的概念,指出“提到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家并不是指一些虚假的思想或者因暴露出‘被歪曲的意识’而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信念。更恰当地说它是一个中性的定义,与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关”(辛斌,2005:9)。Kress和Hodge也把意识形态看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认为它是从某一特定立场组织的思想体系,既包括歪曲现实的政治态度和理论,又包括科学和形而上学(Kress & Hodge,1979:6)。总而言之,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或信仰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或信仰体系是特定阶级、社会集团对现存和构想中的社会制度进行解释、辩护或对某种社会制度进行批判、改造的理论体系(陈芳,2004)。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译者自身的选择又会影响原语文化及译语文化,使翻译变成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话语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因此,翻译从一开始就打下了意识形态的烙印,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意识形态对翻译的种种影响。
2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自始至终”,从选材、解码到翻译策略的选择等等,意识形态的“身影”无处不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2.1 翻译文本的选择
翻译文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入语意识形态,即原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上的信息往往要符合或基本符合译入语意识形态的要求,否则便会在译入语文化中遭排挤或冷落。
面对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信息,译者首先面临选材问题。影响译者选材的因素很多,如文化观点、审美习惯、政治因素、外语能力等等,但其中政治因素(它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方面)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例如,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与前苏联关系密切,在政策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而这一政策在翻译事业上的表现就是俄文著作在中国的大量译介。而在众多翻译的苏俄文学中,只有在当时被认为是革命的和进步的书籍才得以翻译成中文,其他文学流派如象征派、现代派、民粹派等一律被排斥在外。
2.2 翻译的解码过程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首先接触到原文文本,必定要对原文文本做出解读。作为译者的读者首先要对原语的信息代码进行解码;而解码过程必定会受到译者自身文化身份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从译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说,同一译本经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译者译出,其译文差别会很大。通常情况下,原文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和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而译者通常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解释未知的东西,并确定关联性的存在。可见,在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个人生活经验、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审美情趣、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渗入其中,影响他对原文的解码。
2.3 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
法国翻译学者贝尔曼(Berman)指出,翻译策略是在意识形态的驱动下做出选择的。译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活动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翻译操作的。在选择原文文本之后,面对原文文本所展现的文本意识世界时,译者势必还会遭遇与自身所处的意识形态氛围不同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该何去何从?基本上不外乎两种解决途径:在译文中完全地忠实地加以保留;或在翻译过程中,或删或改,使译文文本符合译语意识形态。
2.4 翻译的动机和目的
翻译从来就是一种有目的行为。严复择书而译,因为他的翻译目的是通过文字宣传使新型伦理和西方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国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来实现他“政治救国”、“寻求富强”的抱负。
总之,意识形态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翻译的本质:翻译并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再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李霞,2003)。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近年来,我国在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的研究仍有不足。首先,对于意识形态本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尽管学者们授引很多不同的概念来厘定意识形态,但是对于意识形态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来说,仅仅给出一个定义是难以将其内涵全部容纳的。如果没有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界定、特征、结构和组成等问题,翻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其次,由于对意识形态概念把握的模糊,使得研究中出现了泛意识形态的倾向。而意识形态并非是笼罩一切的,而只是影响翻译的一个因素而已。只有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才能将其对翻译的影响研究的更彻底、更清晰。
4 结 语
众所周知,影响翻译的因素很多,本文选择从批评语言学角度粗略地探讨一下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意识形态几乎对翻译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其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话语即权力,它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各个层面都具有特定的话语,掌握了话语就意味着掌握了权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作为权力表征的意识形态对话语(或翻译)的操纵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进行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影响。但是也不能泛化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只有对意识形态概念加以明确化,并且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辨别出影响翻译的种种因素,才能真正把握翻译现象。但要清楚:对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翻译现象,而且对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1 Hodge,R.& G.Kress.Language as Ideology[M].London:Routeledge,1979.
2 陈芳.权力与话语: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3).
3 丁建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霞.权力话语、意识形态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5 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16-23.
6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