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2010-08-15仇琨
仇琨
(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江苏宿迁223800)
关于高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仇琨
(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江苏宿迁223800)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关键。然而如何加强高等师范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才能务实、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高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培养策略
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在整个教育目的中,“德”的目标处于首要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中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关键。然而如何加强高等师范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才能务实、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新的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基于多年教学的经历,根据新时期社会特点和高师学生特点,客观分析高师思想道德建设遇到的难题,不断探索当代高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规律,以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成效。
一、高师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师扩大招生加大了思想道德建设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加强,高等师范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取得较好办学效益的同时,也给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其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弱势群体日益增多。学困生、贫困生、心理问题学生日益增多,高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现出基础不同,层次增多,难度加大的新特点。必须认真研究并大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思想道德建设受拜金主义、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影响。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言行上一切向钱看,缺乏理想信念,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另外,随着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思想道德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增大了思想道德建设阻力。
(三)高师学生年龄较轻,容易受互联网的影响。
高师学生从初中毕业生中录取,年龄上跨过高中阶段和大学两个学龄段。这种特殊的校情使高师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上高师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反映敏感,但普遍年龄较轻,明辨事非能力较差,情绪容易冲动,面对不同的社会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在各种社会思潮和现象面前,容易淡化道德法律观念,改变生活方式,产生思想混乱,使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难题。
(四)思想道德实践流于形式化,评价趋向功利化。
思想道德建设要有生动感人的形式,通过各种活动来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但有时部分教师对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设计,使活动流于形式,淡化和弱化了思想道德影响。如告别不文明行为的签字仪式,举办一些展览过后却没有组织讨论等,有时虽然开设了一些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讲座,但没有认真地准备,只限于一些空洞的说教,这些都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一些规章制度将思想道德评价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如纪律、卫生等检查评比与评奖评优、评先、晋级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思想道德异化为维护教育者利益的手段,对这种规章制度的机械操作,很容易引起部分学生反感和抵触,容易形成学生思想道德两极分化趋向。
二、高师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策略
在高师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习得更加重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培养新时期合格师资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认真分析高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亮点和弱点,努力优化思想道德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创建绿色教育环境,增强育人氛围。
1.建设绿色的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师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心境,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合理规划校园,充分利用时空的教育功能,如恰当地安排报栏、板报,争取使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条警示语都充满人性化,各种树木悬挂相关知识标签,变刺耳的铃声为悦耳的音乐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隐性教育的熏陶。
2.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保障学校计划的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学校努力建设和谐融洽的育人人际环境,为此,确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活动育人”的工作目标。党政工领导在教师的师德教育中,也有意开展“学生在我心中”等专题活动,图书馆、微机室、艺体馆等定时开放,师生在节日中同台演出,教师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困难等,为育人营造了良好的人际环境,给学生创设理想的精神家园。
(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
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多为“封闭式”,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有机的协调配合,学校德育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注重由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向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模式转变,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调动家长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这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已成为德育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必须建立家校联系网,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掌握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向家长寄发《告家长书》,及时将学校的教育教学重大举措告知家长,对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弱势群体,加强了与其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取得家长工作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以实效的军事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洗礼,经受磨炼;在社会帮困实践中增强和锻炼了学生良好的体能和心理品质,提升了学生实践体验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实效性。
为了让学生适得其所、各有所长,学校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深挖绿色教育资源,拓宽育人渠道。一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开展了“上好课、说好话、叠好被、扫好地、做好操”等“五好”系列竞赛活动。二是组织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支教、扶贫、助残,使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三是组织优秀党员、先进教师、师德模范定期对学生开设德育讲座,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和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唤起他们的道德自律,起到二代师表,一同塑造的效果。同时,每年都举办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这些既为学生展示才能搭建了舞台,又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增进了友谊,活跃了思想。
(四)提升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素质,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素质包括政治理想、教育观念、文化理论水平、心理状态、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等。教师的德育素质在德育影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实效的组织保证。因此,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要人格高尚、心态健康、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为学生所信赖、敬仰,甚至成为学生人生追求的楷模。其次,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德育的内容涉及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伦理、政治理论等方面。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恰当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一方面可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包括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观、学习等。另一方面,应提倡全校教师开展讲座,与全校德育工作者进行切磋、交流,科学分析本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难点、突破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最后,应调整教育心态,创设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要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五)改进德育评估制度,全面评价学生,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评估与学生成绩评估不同,因为它很难用分数量化或界定。在实践中,将学生在校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遵章守纪、品格修养等分项用优秀、良好、一般等标准评价。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觉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积极性,增强了德育评估在德育管理中的实效。
[1]沈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12.
[2]檀传宝.论德育的功能.中国德育,2008.9.
[3]程建平.德育模式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