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定位与思考
2010-08-15魏蓉
魏 蓉
(嵊州市黄泽镇中心幼儿园,浙江 嵊州 312400)
语文课堂在告别了灌输和填鸭的模式后,变得热闹、活泼和生动起来。虽然互动式教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教师在自身地位和作用上的定位和观念转变,还需假以时日。毋庸置疑,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过去的“一言堂”成为“众言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最终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明确的定位。浙师大王尚文教授有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之所以不能构建“对话型”教学模式,是因为教师不能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且他把师生之间的差异描述为:“师生的差异仅仅是不相等而已,绝不能成为不平等的理由。好比穷人与富豪在财产上的不相等并不妨碍他们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也就是说,教师的地位至少应该与学生的地位相等,应该和学生一起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其中当然包括成绩的取得。教师只是教学行为中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的、主要的,但现实是,教师面对着社会、学校和自身的压力,当素质偏低的教师和素质偏低的学生相遇时,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无疑将会受到最大的挑战。
一、何为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评估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捷径,除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外,互动教学必须建立在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而形成的高度默契之上,而技能就显得较为次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感情投资,由来已久,而且成效显著。《学记三则》中有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也认为,从师即交友。这些教学主张为现今的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互动式教学法在现今的语文界很流行,而流行的东西也往往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对象。可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理解到位,把握得体,就能真正改变沉闷的语文课堂;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把语文课变成纯粹的表演和作秀。所以当语文课变得热闹之后,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反而会问:如此热闹的语文课堂到底有多少实效?
我们通常把互动式教学的流程分为“预设—互动—生成—评价—延伸—总结”等几个步骤。我认为,互动式教学不能真正奏效的原因,在于教师未能把握好“预设”这一关。而要把握好这一关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关。互动最终是为了生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预设,对于在互动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能够不断地汲取和更新知识,多读书,多思考,高瞻远瞩,有宏观而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2.情感关。费尔巴哈如是说,和谐的情感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更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丰富的爱心、激情和充分发挥语言的煽情功能都是比较好的方法。教师有没有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育人的专家学者,关键的一步就是对于其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感情的投入。
3.能力关。能力是一个人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等基础之上的综合实力。它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二、如何“生成”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免弄巧成拙。当然,我们最终的要点要落在“生成”上。如果把互动比作是投入,那么生成就是产出;如果互动是手段,那么生成就是目的。
对于语文课,有教师认为教来轻松简单,按生字注音,划分段落,归纳中心便完事大吉。而学生则觉得这样的语文课难熬,千篇一律,平铺直叙,走的是老套路,没有亮点,亦没有迷人的风景。于是,语文课堂便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测定,学生课堂思维有三个阶段:思维逐步集中阶段、思维亢奋阶段、思维疲劳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很好地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其思维逐步进入兴奋注意力较稳定的阶段,组织教学高潮,解决授课的重点难点,而在其思维疲劳阶段,则注重设计一些小高潮,以延长其思维兴奋期。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一波三折”,浪花不断地活泛起来。
1.抓好朗读的环节。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妙的文章,朗朗上口的古典诗词,妙笔生花的经典之作,韵味十足的文言文等,都值得反反复复地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好茶的醇香是要在反复的品赏中才能体会得出来的,读书也是这样,文章的精妙之处也是读出来的。所以,一个“读”字,在课堂设计中,大有文章可做。朗读还可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师生对读,学生轮读,小组分读,个人朗读,分角色演读,全班齐读等。另外,我发现根据各文章内容精心选一些音乐来配合朗读,效果会更好。其实,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目的都是要更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
2.“问”是一个好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问”是牵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只要善问,便可以一“问”激起千层浪,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其积极的思考,加上个人思考后同学间的讨论和争辩,课堂的热烈程度使学生将知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创设,才可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强大的互动亲和力,有效缩短师生心距,使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积淀。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者为妙。”教师的课堂语言就要以巧激趣,以巧诱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一段精辟的阐述,能使之顿然醒悟;学生思考卡壳时,教师三言两语的点拨,能使之茅塞顿开;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一句亲切的鼓励,能使之信心倍增;学生缺乏情趣时,教师几句幽默诙谐的语言,能使之充满激情……教师的态度要诚恳,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以激励、肯定为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心理体验。
其实,要使课堂高效并有生命力,生动活泼的互动方法有很多,以上只是一些浅见。我始终认为,只要用“心”去耕耘,我们的课堂便会盛开朵朵让人惊喜的花朵。
当今语文教学界,互动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模式开展得轰轰烈烈,且还在不断向前推进,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比之于以往的教学,多少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正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但在理论上来说,我们是极容易过“左”或者是过“右”的,所以我们在激活语文课堂生命力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语文教学的归旨,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在“听、说、读、写”上面。我认为,对于生成也是一样的。
教学理论界普遍把生成分为一般的生成和特殊的生成。一般的生成即我们通过常规的教学所能达到的生成;而特殊的生成则必须借助于教师的机智和特定的情景。特殊的生成在常规的教学中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犹如昙花一现,而非如唐僧取经般,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获取的。关注一般的生成,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潮的侵袭,夯实语文的基础,坚守自己的阵地。理论的头颅固然需要急驰,实践的脚步还需不断摸索。从大语文大教学的角度来说,坚持了这种观点,就是坚持了终身教育的观点,即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够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终身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教育期间应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终身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不再意味着某一特定年龄的人在一定时间内接受教育的活动,不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瞬间的自我定位,而且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语文互动式教学法的实践,不仅是语文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进而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学生特殊的生成应该把它定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而不是某一堂课,这样才不失语文的本义。
[1]邓真.优秀教育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第22-25卷.
[2]张大钧.教与学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6日.
[3]王松泉,董百志.教学艺术论.海南出版社.
[4]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师范教育出版社.
[5]语文教学的研究.华中师大主办,2006年2月.
[6]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