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是打造学生语文能力的车间
2010-08-15谢森
谢 森
(临沂师范学院 费县分校,山东 费县 27340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升学率的牵引,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了工具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做到语文教学注重打造学生能力的,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效率,铸造能力。
一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上课有“备”而来(即备教材、备学生)。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教材涉及的所有知识系统融会贯通,如出己之手,如出己之口,讲授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同时做到目中有人,熟悉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知识结构、性格特征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保持一种融洽的关系状态,针对学生的心态、生理特点和语文实际水平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教案,精心设计板书,提纲挈领,使教学有重点,板书有条理,完美过度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得教学过程有节奏地进行。
(二)要恰当地安排学量,清晰学路。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导向、调控、评价、激励功能。具体在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就是“学量”。学量和学路就仿佛旅游时的导游,有什么样的任务、走什么样的路子早已运筹帷幄,避免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上课时,教师可以直接明白地告诉学生本课时的目标和任务。
一部作品储存的知识信息很多,包括字、词、句、语言、修辞、逻辑、写作方法、思想内涵等。如果教师不加选择地对每个知识点平均使用力量,那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起来不但紧张沉重,而且收效甚微。因此,要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把学量分散到各篇课文中,令其承担单元要点中的一两个任务,使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做好因材施教,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这节课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透明度增加,明确目标并提高效率。
(三)发挥课堂教学职能,活用学习方法。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课堂上,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要想在改进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就要学生动脑动手、多多练习。在练习中培育自学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提高语文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力争使语文课变为分析课、讲解课、表演课。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采用启发引导,调动学生感觉器官、思维器官,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学会“多思、深思、爱思、会思”,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便有了可靠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指导他们自主选择运用学法。比如背诵,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口读手抄法、提纲记忆法、分层记忆法、抓重点词背诵等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背诵记忆过程中体会哪种方法效果最好。同样,教师的每一节课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会学法,掌握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有法可循。
二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是较高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既会听又会读,具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必须加强训练和培养。
(一)加强朗读训练。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朗读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可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准确体会到文章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新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通过朗读,可以品味出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价格品德等。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通过讲解,在阅读时仔细体会前一句一悲一喜,后一句一喜一悲的浓重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师引导学生由字面而层层深入,品味词语中隐含的情感,让学生道之于心,会之于神。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做到带有感情的朗读,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每接触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抓住那些有感触的文字,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言辞探情,字句推敲,使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得以还原。譬如:《药》中那“黑的人”与华老栓交易“人血馒头”时,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在这段描写中, 让学生抓住“抢”、“扯”、“裹”、“塞”、“抓”、“转身”等动词,从中体会刽子手的凶残、蛮横和残忍。
又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正是旧中国劳动妇女不幸命运的缩影,在教学中为了深刻体会文意,我们把祥林嫂的生活经历概括为:年轻丧夫—被卖再嫁—再嫁再寡—意外丧子—赎罪不得—寂然死去;探究她的死因:她死于贫穷?死于悲伤?死于恐惧?死于绝望?死于孤独?而凶手到底是谁?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是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统治下的缺乏人权的社会,犹如四条绳索一齐用力绞死了祥林嫂,就连“我”也难逃干系。在体会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进一步欣赏作者精湛的描写艺术。
一篇优秀的散文,不仅给人以形象的美感,而且常以深刻的主题,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给人以精神力量。散文的主题也就是散文的“神”,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感情的体现,这种思想通过文章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认识的提高,通过教师的点拨引领学生鉴赏回味。
(三)培养学生语感要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写字要规范,说话用语表述要准确,表情达意要完整,写文章要不断修改,锤炼语言;还要多背诵一些优美文章,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不能囫囵吞枣;遇到生僻字词、疑难掌故要及时查阅工具书,做到准确掌握而不能似是而非。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增强语感能力好处极大,也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
语文课要培养和训练的能力是综合性的、多维的,它除了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该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观察、想象、审美、表演、雄辩等能力。作为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对于教师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如“阿Q”“孔乙己”的形象为什么本无此人,而我们又感到身边有之?这都是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提炼、综合而创造出来的。对人类的生存现状要观察,对周围事物要观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没有细致的观察和对地域气候的了解,既写不出如此优美的诗句,又不能正确地理解。教师应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思考,培养观察能力。
议论文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以毛泽东和鲁迅的文章为典范,举行辩论会,让学生搜集材料,确立论点,展开激烈争论,采用“立论”与“驳论”的方式,选择正方与反方。因为辩论既能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又能锻炼雄辩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另外,还应进行口头作文和诗文朗诵,利用课堂或课前十分钟,教师拟题让学生即兴口头作文,训练学生敏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都有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诗文朗诵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可让学生自选篇目充分发挥。
自办手抄报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动手动脑。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信息递增量大,学生获取知识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善于搜集和积累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和日记。在此基础上,每人在一周内办一期手抄报,或两人合作,以后可以办班级手抄报,自己设计板面、插图,选文编辑,然后进行传阅和评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同时积累了语文知识,又能培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总之,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及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心耕耘,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是课堂教学优化的酵酶,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舍,就像鸟儿的双翼协调配合才能翱翔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