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高校选课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0-08-15吴艳玲

文教资料 2010年26期
关键词:任课老师学分制课程

吴艳玲

(周口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河南 周口 466000)

社会发展对各种规格人才质量(即“合格+特色”[1])的需求,要求改革学年制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应运而生。学分制的基本理念是让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获得较大的选择自主权,而两个主体的选择自主权的实现需要以足够多的选修课程为核心支撑,即学分制的实现需要是以选课制的实施为前提的,因为选课制的实施促进了高校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知识结构的优化,这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谋而合,所以有很多学者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2]。由于受以往学年制、传统教育观念、教育资源、计划性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等因素的惯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选课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发展。

一、学分制背景下选课的现存问题

(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学分制的顺利实现需要优质的教师资源、丰富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支撑,然而,在选课制实施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凸显出来。

1.缺失优质的教师资源。一方面,有能力开设高质量选修课程的教师相对较少,更不用说连续开设新的选修课程的能力,学生选择教师的余地极小。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存在 “重必修、轻选修”的偏差,达不到学生“特色”成长的要求。

2.缺少丰富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当前高校选修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一方面,选修课程的门数较少,所占总课程的比重较低,部分高校的任选课仅占10%。另一方面,已开设的选修课程的质量不高。受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的影响,许多高校很难开设出丰富而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二)学生可选择的自由度较小。

学生可选择的自由度主要受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与任课老师的比例及其质量的影响。一方面,学校所规定的选修课程的数量很有限,而真正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较少。学生在选修课程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各高校采用的决定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高校采用抽签的方式,有的采用先选先修的方式,也因此产生了学生想选修的课程和想选择的教师都选不上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选修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任课老师时自由度较小。按要求一门选修课程要由多位教师任教,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一门选修课只有一个或两个教师任教,甚至有的教师要担任几门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选择教师的余地极小。同时,学生必修课时间的冲突、上课场所与教学设备等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选择课程与任课老师的自由度。

(三)学生选课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学分制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喜欢的课程和任课老师,而多数学生在选课时没有认真研读选修课程的相关文件,头脑中缺少科学的依据或标准,趋易避难、混学分,甚至出现了从众或趋同心理。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课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课程的通过率,专选通过率高的课程和任课老师,一些考试难度较大或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因选课人数少而无法正常开设。其次,部分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缺失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选课引导,因而在大一、大二时见课就选,大三、大四时院系开设的专业任选课却无人问津,最终影响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形成和长远发展。因此,这样的选课方法容易使学生忽视对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考虑,选课时学生投机取巧的现象普遍存在。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是不够的,只为凑够学分了事,从不考虑自身的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

(四)相应的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选课制的实施,原有的行政教学班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流动的班级,学生所选课程、作息时间各不相同。这样,既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又加大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选课管理、课程质量监督等工作的难度。一方面是管理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比如在学生选课时选课系统常出现拥堵,其后的退选、补选、改选等工作相对繁琐,而且选修课程的学生可能分配在各个年级段,学分的录入工作也相当不便。另一方面是管理中存在的观念问题。管理不仅仅是方法、技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目前高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缺少系统的管理理念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主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薄弱,对学分制理解不够透彻,教学管理观念滞后,使得学分制背景下选课制缺少生存的土壤与环境。此外,由于学生到课率并不高,一些任课老师对课堂管理和课程的考核重视不够,平时很少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期末评分时写一篇论文或开卷考试了事,违背开课的初衷。

二、学分制背景下选课的对策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对选课制的认识。

学分制背景下选课制的实施,需要高校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为培养“合格+特色”的学生创造有利的精神环境。高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既要引导教学管理者、广大教师树立统一的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管理观等教育新理念,引导他们真正理解选课制的推行目的、内容、操作方式和要求,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让学生在一入学就能详细地理解选修课程的真正价值,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好铺垫,为选课制的顺利实施打好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在正确认识选课制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教学管理工作;高校教师在树立教育新理念的同时,要准确定位角色,树立选修课要做到真正培养学生的特色品质的教学观念,始终以服务学生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把课程选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准确定位自身,树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为自己今后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制定富于弹性的教学计划,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

为改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高校需要制定行之有效、富于弹性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作为课程整体规划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时,要体现“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各学科建设,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弹性,确立各门课程的课程位置,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基础与专业、拓展与提高、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起“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4]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扩大选修课程的数量与学分比例,允许名家、名师开设精品课程、热门课程等,为学生提供质量高、效果好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这样,既可体现选修课程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又可保证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学习与成长空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师资数量不足、开课质量不高、教学质量落后的现状,高校急需组建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选课制的顺利实施提供基本的人力保障。选课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拥有多维知识,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及相关专业、交叉学科的知识。一方面,高校要稳定已有的骨干教师,引进数量充足的高学历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再教育与再学习,注重对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尤其是紧缺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组建一支高效、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以便于开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可在政策上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5],鼓励一专多能的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对课程质量较高的教师予以物质与精神奖励,真正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高校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与专业成长提供可行的建议与指导。

(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

第一,为开设出高质量、学生喜爱的选课程,应建立课程建设委员会[6]制度,通过课程建设委员会监控所开选修课程的数量与质量。第二,为使学生选修课程较为便捷,要最大限度地公开选课信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选课程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与特长发展需要跨年级、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程,以便于学生进行退选、补选、改选。第三,为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应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相关的学习指导。第四,要改革收费制度,按学分收费,不再统一收取学费、教材费等。第五,为了让每个学生选择与学习所喜欢的专业,要减少学籍限制,放宽转专业的限制,改进和创新学生的管理模式。第六,为避免学生盲目跟风、趋易避难的选课状况,要建立完善的考核管理制度,实行教考分离,注重知识与能力、理念与实践的结合,科学评定最终成绩。高校通过以上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逐步实现各项管理制度的综合力量,以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

[1]周建波,孙晓慧.加大力度实行学分制在选课制中引入竞争机制[J].黑龙江教育,1996,(4):46-48.

[2]梁方君.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2):22-25.

[3][5]曹莉艳,郑意长.我国高校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34-36.

[4][6]辛向仁.高校学分制选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7):91-92.

猜你喜欢

任课老师学分制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